彬縣
彬州作為西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到堯舜時期。
間接文化源頭可追溯到堯封周人始祖後稷於邰地(陜西武功縣),約公元前2100年。
其直接的源頭就是後稷的十余世孫公劉避桀居豳時期(約前1562年,相當於夏朝末年)。
其後歷經九世傳至古公亶公(周太王)。
周人前後居豳歷史約450年左右,在3500年前,周族部落首領公劉在這裏建立了壹個叫做“豳”的小國。
這可以看作是彬州名稱的起源。
彬縣是周族的發祥地。
約過了三百年,約公元前1150年,因受戎狄侵擾,古公亶父被迫率族人遷岐,周族進壹步發展壯大。
周武王姬發推翻商朝後,回故地彬縣拜祭了壹回先祖。
史記·周本記 記述道:“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阜以望商邑。
”意思是周武王率領天下守牧長官,登上豳山拜謁祭祀先祖公劉創建的豳國城邑。
之所以叫商邑,是因為豳國故城建於商湯時代,是受封於商朝的。
武王取得天下後,為什麽從鎬京跋山涉水來豳拜祭呢?首先是因為古豳國在他心中實在是太神聖了。
公劉避桀居豳三百多年,這裏埋有先祖們的遺骨,更有意義的是,這裏是周族的重要發祥地,倘若沒有公劉及其後代在這裏建國立業,哪裏有他武王壹統九州的王業呢?三千多年前,武王這次朝聖、祭祖、凱旋的盛典,使古豳名揚華夏。
著名的《詩經》“十五國風”中的《豳風》所描繪的就是現在彬縣壹帶的先民從事農桑之風土人情。
秦朝時在這裏設置漆縣,東漢時設置新平郡,北魏時改為白土縣。
西魏時在這裏設置豳州,唐開元年間改稱邠州(古邠州的管轄範圍大約在今旬邑、淳化、彬縣、長武四縣區域)。
宋元設有州縣兩級政權。
明洪武年間撤銷附郭新平縣,轄地歸州直轄。
民國初年裁州設縣至今。
民國初年撤銷邠州的建制,在原州治所在地設立邠縣。
因“邠”字屬生僻字,在中國文字學上“邠”與“彬”又是相通的,1964年文字改革時,經國務院批準改稱“彬縣”。
豳、邠、彬三字壹脈相承,文彩斑斕之義斐然。
豳州自南北朝時期的後魏設置,後幾廢幾復,行政沿革均有變化。
但無論是公劉時期的豳國,還是後世的新平、三水、漆縣、邠州等,大體上包括了今天的旬邑、淳化、彬縣、長武等地,即今人所說的“北五縣”中的四縣。
彬縣人傑地靈,勝跡薈萃。
彬人納豳山之雄魄,攝涇水之靈秀,正如古人所說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 *** 數百年”。
宋時隱士潘大臨苦讀於蒲澤谷中(城北水北村),以詩見重於範仲淹,因壹句“滿城風雨近重陽”贏得了宋之“真詩人”的美譽。
範仲淹知邠州,揚武布德,興學育人。
彬地可謂名賢著績之鄉。
在這塊孕育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熱土上,姜嫄、公劉、漢相公孫賀、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詩人李白、唐中興名臣郭子儀、五代後周衛王馮暉等無數風流人物在此建功立業。
國民革命的元老於佑任、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彭德懷、劉誌丹、張占雲等在此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東漢名儒李育、宋代詩人張舜民、明代彬州清官趙倫、閻本、閻讓、劉昭、流芳百世、傳頌至今。
近代,王富貴、張占雲、胡彥英等壹批偉烈之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壹定的貢獻。
彬縣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大佛寺、彬塔),省級5處,縣級17處。
全縣24個文物點,分布在11個鄉鎮,館藏文物上千件。
這些文物及文物點,都成為彬縣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大佛寺石窟是絲綢之路上壹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建於唐初的大佛寺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被譽為“關中第壹奇觀”。
窟內阿彌陀佛是陜西第壹大佛。
雄偉壯麗的彬州塔、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
後周衛王馮暉墓壁畫、彩繪浮雕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珍貴的文史資料,填補了我國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公劉墓、前秦國王苻堅墓、彬塔、水簾洞等人文景觀聞名遐邇。
林家堡村出土的唐代梵鐘等壹大批文物為彬縣旅遊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彬縣發現的倒流壺成為耀州窯的標誌。
頗具地方特色的大佛寺桿杖、蒜窩等梨棗木工藝制品和彬州梨、蘋果、大晉棗等已成為旅遊者爭相購買的旅遊品。
歷史名人
姜嫄 壹作姜原。
傳為周族始祖後稷之母,有邰氏之女,帝嚳之妻。
據《詩·大雅·生民》和《史記·周本記》載:姜嫄野祭時在履跡坪(今城關鎮南溝村內)踩踏巨人腳跡,懷孕生稷。
以為不祥,隨之丟棄於隘巷,過往牛、馬都避而不踩;又丟棄在山林,適逢林中人多,又棄於南河巨石上,飛鳥用翅膀遮蓋,母狼用自乳餵養。
姜嫄以為神物,遂抱回撫養。
後世尊稱姜嫄為聖母。
城內隘巷,城外履跡坪、狼 *** 等均以姜嫄與其傳說而得名。
今炭店鄉水北村有姜嫄墓。
後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
傳說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曾壹度被棄,故名棄。
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舜時為稷官,主管農事,教民耕種。
周族認為他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公劉 (前1600?—前1520?)壹說為堯舜時農師後稷的曾孫,壹說為後稷的十余世孫。
夏末商初在世,為豳地的開拓者,周族開國奠基人之壹。
約公元前十六世紀末,夏桀暴虐亂政,廢農桑。
公劉失去世襲的農官,率族遷徙於豳。
他跋山涉水,勘察地形,發現涇水北岸土肥水美,氣候宜人,遂率族人安營紮寨,建立城邑。
公劉修復光大後稷開創的農耕事業。
整田界、定疆土,播五谷,種桑麻,飼禽畜,使犁鋤得宜,栽播合時,收成甚豐,人心歸順,生活安定。
公劉利用日圭測影,確定農時節氣,並觀察研究地形地勢,築壩修渠,引水灌溉,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發展了豳地農業。
豳民因此豐衣足食,尊戴公劉,唱歌頌其“篤公劉”。
湯滅桀建商後恢復農桑,封公劉為豳公。
今龍高鄉土陵村有公劉墓。
古公亶父 文王之祖。
古公即“遠祖先公”的簡稱,亶父是其名字。
公劉居豳300多年後,古公亶父繼位豳公。
此時,商王武乙暴虐,激化了民族矛盾,使豳地不斷受到戎狄的侵擾。
《史記·周本記》載:古公於豳地重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擁戴。
薰育戎狄侵犯,古公給予了大量財物,後又侵犯,欲占地奪民,百姓皆怒,請求抗戰。
古公說:“有了百姓,做君主是有利的。
今戎狄所以侵犯,是為占地奪民。
民歸附於我與歸附他們是壹樣的。
民要為我而戰,讓我殺人父子而做君主,我不忍心去做。
”於是率家眷離豳,渡漆、沮,逾梁山,到達岐山周原。
豳人扶老攜幼,隨古公而去。
相傳聚集出發的地點就是今城關鎮萬人村。
別國百姓聞知,也紛紛投奔古公。
古公遷岐後,定國號為周,遂設官吏,規劃田土、築城造室,拓荒耕播。
為發展生產、抗禦戎狄、緩和內部矛盾,復用商助耕制,周族漸強,奠定了東進滅商之基。
周武王定天下後追尊為太王。
明嘉靖十五年(1536),縣城南門外東隅建太王祠,明巡按陜西監察禦史唐锜撰有碑文。
公孫賀 (?—前91)字子叔,北地義渠人(今彬縣水口鄉祁家崖村,曾用名孫村)。
少時為騎士,從軍數有功。
漢武帝為太子時,賀為舍人。
武帝即位,遷大仆。
賀的夫人君孺,是衛皇後之姊,由是有寵。
元朔六年(前123),賀以車騎將軍,隨從衛青出戰有功,封南窌(jiao)候。
太初二年(前103),武帝要公孫賀代石慶為相。
賀說:“我本是山野之人, 因為騎馬射箭才做了官, 要我當宰相,恐怕不能勝任。
”武帝受了感動,說:“扶起丞相”。
賀不得已而拜相,封葛繹侯。
征和二年(前91)因受其子敬聲案牽連,死於獄中,歸葬故鄉。
今彬縣祁家崖村有公孫賀墓。
雷惡地 (生卒年月不詳)新平(今彬縣)人,羌族。
前秦太初二年、後秦建初二年(387),率眾響應前秦王苻登(苻堅族孫),受任征東將軍,攻擊後秦王姚萇。
太初四年(389)十二月,姚萇遣東門將軍任盆詐降苻登,約定時間,開所守安定城東門擊苻登。
這時,雷惡地領兵在外,聽到消息,單騎馳見苻登說:“姚萇多詐,不可信也!”登乃止。
姚萇聽到惡地見苻登的消息,對諸將說:“此羌見登,事不成矣!”苻登獲救後,不但不賞惡地,反而疑忌起他的智勇才幹。
惡地擔心被害,遂降於姚萇。
姚萇任他為鎮軍將軍。
第二年,前秦鎮東將軍魏褐飛自稱沖天王,率兵攻擊後秦,雷惡地叛後秦又支持魏褐飛,***同攻打杏城、李潤(今華陰壹代)。
姚萇深知惡地智略過人,若使其得逞,長安東北便非後秦憑籍了。
於是不顧群臣反對,親自統兵東進迎戰。
用計謀斬魏褐飛,殲其眾。
雷惡地見大勢已去,復降後秦,姚萇待之如初。
惡地很受感動,對人說:“我自以為智勇傑出,而每遇姚翁輒困,固其分也”。
從此效忠於後秦。
其人“猛毅清肅,不可幹以非義,嶺北諸豪皆敬憚之”(《晉書·姚萇載記》)
杜彥 (生卒年月不詳)本為雲中人,父遷家於豳。
彥性勇敢果斷,善騎射。
北周時任左侍上士,擊陳將吳明徹於土州,大破陳軍。
又平叛蠻。
進而平郢州賊帥樊誌,以戰功拜大都督,賜爵永安縣伯。
從韋孝寬擊尉遲迥於相州,爭戰有功,封襄武縣候。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進爵為公,平陳之役,以行軍總管渡江擊破南陵城,擒其守將許翼,進位柱國。
賜子寶安爵昌邑縣公。
高智慧作亂,從楊素討伐,解江州圍。
智慧余黨屯聚溪洞,彥水陸兼進,斬其渠帥。
賊李陀擁眾數遷據彭山,彥襲擊破之,斬陀,傳首京師,又擊徐州宜豐二洞,悉平之。
拜洪州總管,甚有治名。
歲余徵拜雲州總管,突厥來侵,彥常擒斬其首領,由是畏懼,不敢再至。
繼任朔方總管,突厥聞彥去,復來侵雲州。
於是又任雲州總管,突厥退走。
未幾,以疾徵還長安,病卒。
朱玫 (?—887)邠州(今彬縣)人。
唐代大將,位至宰相。
年輕從軍,曾任州將。
乾符六年(879),任河東節度使府馬步都教練使。
第二年,黃巢率義軍入長安稱帝,國號“大齊”,唐僖宗南逃成都。
廣明二年(881),時為邠州通塞鎮將的朱玫計斬大齊邠寧節度使王玫,與李重古合兵攻長安。
戰於長安開遠門,朱玫被槍刺穿咽喉而未死,以功升任晉州刺史,再為邠寧節度使、河南都統、京城西北面行營都統,以擊義軍。
黃巢義軍失敗後,僖宗還朝,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吳興侯。
在權臣爭鬥中,唐僖宗二次出逃鳳翔,朱玫保駕不成,劫持嗣襄王李熅為帝,自尊為大丞相,獨專大權。
此時僖宗逃至興元,大臣多歸附。
而李熅朱玫又失人心。
於是朱玫被部將王行瑜(天平軍節度使)所殺。
王行瑜 (?—895)邠州(今彬縣)人,唐代大將。
年輕時隨朱玫從軍,提為列校。
以殺朱玫功,邠寧節度使。
光啟三年(887),僖宗還長安後晉行瑜為檢校刑部尚書,兼邠州刺史。
唐昭宗即位,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合兵擅自攻占興元府,進而殺宰相杜讓能,昭宗賜行瑜鐵券。
晉為中書令,改號加尚父。
權望日重,欲行廢立,殺宰相韋昭度。
繼與太原節度使李克用結怨,克用率兵攻行瑜,行瑜兵敗,逃梨園寨(今淳化縣城),再逃回邠州。
克用追圍邠州城,王行瑜在城頭哭求投降,李克用不許,行瑜棄城逃往慶陽,途中被部屬所殺,傳首京師。
朱玫、王行瑜事見《新唐書·叛臣傳》。
五代傳奇美女花見羞,她被譽為“五代第壹美女”,天生麗質,嬌艷如花,芳菲滿體;她是中國五代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美女,親身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幾乎見證了整個五代史;她祖籍邠州(今陜西彬縣),17歲嫁給後梁名將劉彟為妾,劉彟死後為李嗣源所得,李嗣源稱帝,她謙遜賢德,堅辭為後,頗有東漢光武帝陰皇後的風骨;她出身平民,性情溫順,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紅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滿血腥殺戮的權力漩渦,雖然對權力、功名、利祿等壹概看得很淡,數次虔誠向佛,卻難遂其願,最終死於非命,這正應了壹句俗語:英雄當生於亂時,美女應活於盛世。
據《新五代史》記載,花見羞乃邠州(今陜西彬縣)人氏。
和花蕊夫人壹樣,花見羞並不姓花,她父親王氏在城內經營壹家副食商店。
及笄之年的花見羞生得眉如遠山,目如秋水,鼻似瓊瑤,齒似瓠犀。
因為天生麗質,芳菲滿體,容顏比春日裏盛開的鮮花還要嬌艷,遠親近鄰們送她壹個美名“花見羞”。
雖然出身低微,但父母還是請了專門的私塾教女兒詩書文章、琴瑟音律。
花見羞聰明機靈,學習能力很強。
由於從小在店裏幫父母料理生意,見多識廣,察眼觀色,歷練得心靈手巧,待人接物從容得體。
少年時代的特殊歷練對她後來的人生經歷幫助很大。
由於家教嚴格,花見羞從小就性情溫順,心地善良。
後梁名將劉彟得知花見羞的艷名,攜重禮上門提親。
劉彟年齡雖大,但文武兼修,很有氣度,威名遠播。
戰亂時期,王家正需要有劉彟這樣的軍人背景。
於是,年僅17歲的花見羞(“王氏”)成了年過花甲的劉彟的愛妾,這種“壹樹梨花壓海棠”的婚姻,不知羨煞了陜西陜北的多少癡情少男。
( “壹樹梨花壓海棠”:典出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的調侃之作。
張先80歲時娶了壹個18歲的小妾,東坡作詩調侃他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裏成雙夜,壹樹梨花壓海棠。
”之後,“壹樹梨花壓海棠”成為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老夫少妻恩愛和諧,相敬如賓。
或許是天妒紅顏,甜蜜美滿的婚姻只維持了不到三年,劉彟就在征戰中死去。
劉彟死後,花見羞雖然不是正妻,仍然為他結廬守節。
那段時間,人們時常見到花見羞壹身白衣,躑躅在劉彟墓旁。
雜樹野花叢中,群鳥掠空悲鳴而過,風吹衣袂飄飄,窈窕動人的花見羞臨風佇立,寂寞如洛水中冉冉升起的洛神。
城中仰慕花見羞姿色的富家子弟紛紛托人上門說合,願出重金娶她為妾,她卻壹概回絕。
李存勖滅後梁,最先攻入都城的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
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沒有姓氏,只有壹個小名邈佶烈,“李嗣源”為養父李克用所賜。
李存勖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唐,任命李嗣源為天平節度使。
李嗣源進兵邠城。
這位敢於彎弓射虎的武夫,見到花見羞時竟然魂飛魄散,當即拜倒在花見羞的石榴裙下。
為了獲得花見羞的芳心,李嗣源不惜向敵國名將劉彟的孤墳長揖行禮。
為其誠心所感,花見羞終於褪去孝服,投入到李嗣源的懷抱,此時的花見羞年僅20歲。
李存勖與李嗣源同為李克用養子,兩人間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
花見羞深恐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招致殺身之禍,奉勸他恬淡自保, 不可須臾離開軍中,以免李存勖乘機戟殺。
後唐天成元(926),李嗣源於平叛路上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帝,與李存勖公然決裂。
花見羞高瞻遠矚,為李嗣源獻策道:河北各地形勢復雜,難以立國,不如渡過黃河,以開封為帝基,進圖洛陽。
李嗣源深以為然。
正當李嗣源率軍搶渡黃河之際,傳來洛陽城中發生軍變的消息。
伶人出身的禁軍統領郭從謙發動叛亂,亂軍中李存勖中流矢而死,計劃沒有變化快。
李嗣源急令大隊人馬掉轉馬頭,星夜飛馳洛陽。
戰亂很快平定,李嗣源即立為帝,史為唐明宗。
李存勖狂妄自大,繼位後信任伶官、宦官,苛剝百姓,終至內亂。
李嗣源采納花見羞的建議,革除了李存勖在位時的頗多苛政,撤銷了壹些有名無實的機構,推崇節儉,勤政愛民,老百姓逐漸安居樂業,於是朝野出現了整個五代時期難得的短暫安寧。
當初李嗣源只是貪戀花見羞的美顏,絕沒想到壹個糕餅店老板的女兒竟有如此高明的政治修養。
更為難得的是,她的謙遜美德與東漢開國皇後陰麗華相比也當毫不遜色。
李嗣源娶花見羞時,正妻夏氏已死,他想立花見羞為皇後,花見羞卻說:“皇後只不過是個名號,只要彼此相愛,有無名號並不重要。
夏夫人是陛下的原配,雖已過世兩年,但她所生的兩個兒子都已長大,且領兵在外,夏氏的親屬也多官居要職。
不如暫且追封原配夫人為後,壹來可以體現陛下不忘舊情,二來也可安定父子關系,並籠絡夏氏族人。
”李嗣源為花見羞的遠見卓識所折服,同時也為花見羞的謙讓美德感動,於是欣然采納了花見羞的意見。
果然滿朝文武都認為皇上處事縝密,不忘舊情,樂意為朝廷盡忠效力。
劉彟死後留給花見羞壹筆不菲的財產,花見羞很懂得物盡其用的道理,將其遍送“明宗左右及諸子婦”,壹時花見羞在朝廷中的人氣指數扶搖直上。
三年之後,群臣紛紛上表,認為皇後母儀天下,不可長久虛置,壹致推薦花見羞為皇後,李嗣源也認為皇後非她莫屬。
花見羞卻堅辭不肯,並力薦曹淑妃為後。
她的理由是:曹淑妃從前侍候過夏氏夫人,並對夏夫人的兩個兒子有哺育之恩。
李嗣源見花見羞態度堅決,只得遵從她的意願立曹氏為後,花見羞則仍為淑妃。
花見羞對曹皇後非常尊重,曹皇後對她更是感激涕零。
明宗征戰半世,此時疾病纏身,宮中的大事多采納花見羞的意見。
花見羞雖然不是皇後,實際則是無冕皇後。
花見羞與宦官孟漢瓊聯合,秉承明宗的旨意誅殺了重臣安重誨。
劉彟的兩個兒子也得賜官爵,從此衣食無憂。
李嗣源在位八年,雖然保持了朝政的總體平穩,但卻無力改變唐末以來地方將官擁兵自重、恃驕犯上的大氣候。
長興四年(933),李從榮乘唐昭宗病危之機率先發難,兵敗被殺,67歲的明宗也受驚嚇而死。
李嗣源的第五子宋王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
閔帝無能,實權掌握在鳳翔節度使李從珂及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手中,(兩人原是李嗣源的左、右手,李從珂更是李嗣源的養子兼女婿。
)兩人都不把李從厚放在眼裏,朝廷又壹次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閔帝封花見羞為皇太妃。
四個月之後,李從珂殺閔帝取而代之,是為末帝。
閔帝以花見羞曾過多幹預朝政,對她有意冷淡。
花見羞自己並未生育,進宮後收養了許王李從益。
壹次,末帝在太妃宮院置酒,花見羞舉杯戚然道:“吾願辭皇帝,出家當比丘尼。
”帝問何為,花見羞道:“小兒李從益,若妳不容,則他死之日,我有何面目見先帝!”言罷聲淚俱下。
末帝為之淒然,從此對她母子例外優待。
李從珂只做了不滿三年皇帝,又被石敬瑭攆下龍輦。
後晉大兵來犯時,末帝聚集族人自焚。
珍惜生命的花見羞鎮靜地對曹太後說:“事情緊急,但並非無可救藥,何不暫且躲避?”已抱必死信念的曹太後決定舍生取義,從容道:“我們李家到了這壹地步,我不忍心獨生,妹妹自己保重吧!”曹太後和末帝等均自焚而死,花見羞與李從益兄妹因躲藏嚴密,得以脫險。
大難不死,花見羞為石敬瑭所獲,再壹次自請為尼。
石敬瑭敬重花見羞人品,覺得留她可以收買人心,遂將她母子遷至德宮,壹體寬宥。
後晉遷都汴梁,又攜她母子隨行。
高祖皇後對花見羞十分敬重。
天福四年,石敬瑭為後唐立宗廟,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主持後唐宗廟。
石敬瑭為帝七年,於公元942年病亡,養子石重貴繼位,是為出帝。
石重貴聽從權臣馮道、景延廣的建議,與契丹人反目。
花見羞母子還歸洛陽。
契丹人耶律德光率大軍攻破汴梁。
為使無辜百姓免遭兵燹,花見羞返回京師面見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敬慕花見羞人品,看到明宗畫像後焚香跪拜,對花見羞道:“明宗與我約為弟兄,妳便是我的嫂嫂。
”遂傳令三軍不得擾民,更不得濫殺無辜。
(與事實大相徑庭。
)又讓欲圖霸中原的趙延壽娶李從益妹妹為妻,並封李從益為彰信軍節度使。
冷眼淡看江山更叠如走馬燈壹般的花見羞代李從益婉言謝過,攜子重返洛陽。
(錯了,亂世擁兵,方可自保啊!)耶律德光北歸,留蕭翰駐守汴州。
此時“五代”的接力棒傳至第四棒,即後漢高祖劉知遠手上。
劉知遠起兵太原,聲勢頗大。
蕭翰心虛,欲撤兵北去,看中花見羞和李從益的號召力,想讓李從益做中原的傀儡皇帝。
花見羞母子得知消息後慌忙出逃,仍然為使者截獲。
李從益被推上皇帝龍座接受群臣拜賀。
花見羞含著熱淚道:“我孤兒寡母為蕭翰所迫,這難道是福嗎?我看為禍不遠!”蕭翰北去,僅為汴州城留下不足兩千契丹兵的兵力。
漢高祖劉知遠領兵來犯,氣勢洶洶。
李從益派人召請高行周、武行德等地方軍閥商議抵禦,高、武卻按兵不動。
李從益只好指揮契丹兵閉城自守。
花見羞審時度勢,對兒子說:“我們家是亡國的後代,豈敢與人爭天下!”於是修書壹封,派人往迎劉知遠。
劉知遠聞說李從益先前曾想抵抗,遂派大將郭從義入汴州殺花見羞母子。
花見羞面無懼色,怒斥郭從義道:“我家母子何罪之有?為何不留我兒子壹命,使他每年寒食敬孝道於明宗?”郭從儀奉旨行刑。
聽到花見羞悲愴 *** 聲的人們都潸然淚下。
李從益死時年僅17歲,花見羞42歲。
劉知遠同樣“名不符實”,(不“知遠”。
)連孤兒寡母也不放過,他自己又豈能有好下場?總計後漢僅茍延四年,他自己更是當了不足壹年皇帝就壹命嗚呼,(從公元947年二月在太原稱帝到次年正月,不滿12個月。
)兒子承佑兩年後也被亂軍擊殺。
花見羞是五代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美女之壹。
她身歷後梁、後唐、後晉直至後漢,幾乎見證了五代所有王朝的興衰。
(除後周之外。
)她出身平民,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由於天生紅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滿血腥殺戮的權力漩渦。
雖然對權力、功名、利祿等壹概看得很淡,數次虔誠向佛,卻難遂其願,最終難免死於非命。
這只應了壹句成語:生不逢時。
還應了壹句俗語:英雄可以生於亂時,美女則最好生於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