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縣地處山西省東陲、太行山中段。全縣東西長75公裏,南北寬30公裏,總面積2250平方公裏,為晉中市版圖最大的壹個縣。全縣現轄5鎮5鄉,294個行政村,總人口14.38萬,其中農業人口11.4萬,耕地面積30.86萬畝,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和順古稱梁榆,春秋時為晉大夫梁余子養封邑,名蓋與。北齊置梁榆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更名為和順縣。1940年,為適應抗日戰爭形勢,以平(定)遼(縣)公路為界,分為和東、和西兩個縣。1941年,晉冀豫邊區政府成立,和東屬太行壹專區,和西屬太行二專區。1945年,和順縣城解放,和東和西復並為和順縣,屬晉冀豫邊區第二專區。建國後,屬山西省榆次專區(後改稱晉中專區,晉中地區,晉中市)。1958年10月,和順與左權縣合並,仍稱和順,縣治不變。1959年6月,和順、左權分置至今。
和順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上世紀30年代革命處於低潮時,0人就已活躍在和順。-、彭德懷、任弼時、-、-、-、-、-等-都曾在和順戰鬥和工作過。抗戰期間,壹直是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1937年10月,八路軍總部首登太行山,就駐紮在和順石拐。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全縣***捐獻糧食260余萬石,參軍人數達到12000余人,支前民工達31833人,有6300余位烈士為民族解放和革命成功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全縣山大坡廣,林豐草茂,宜林宜牧面積150萬畝,占總面積的45%,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畜牧業生產以牛為主,是全國黃牛改良基地縣。和順也是全國林業基地縣之壹,林木覆蓋率為35%。主要樹種有油松、楊樹、旱柳、白榆、落葉松及雜木等。
全縣礦藏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鋁、耐火粘土、銅、磷、硫、水晶石、輝綠巖、白雲石等29種之多。尤以煤炭資源為最,在儲量、煤種、煤質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已探明儲量156億噸,為全國重點產煤縣之壹。除煤炭外,其它礦藏約為20—30億噸,鋁釩石儲量約為15億噸左右,金鋼砂儲量約為2000萬噸左右。從資源的地質儲量和發展潛力來看,煤炭是和順最大最重要的資源優勢。
和順縣地處太行之巔,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6.3度,晝夜溫差大,夏無酷暑,清涼宜人。清代壹位和順縣令曾生動地描述了和順的氣候特點是“春寒如冬,夏無盛暑,初秋隕霜,將冬霏雪”,確屬天然的消夏避暑勝地。壹縣之內,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趙國王侯貴族的避暑之地,雲龍山趙襄王的避暑臺,迄今遺跡可尋。現在的雲龍山靈溪勝境、合山泉神奇倒流、走馬槽太行風光、陽曲山登高望遠、陽曲溶洞、天池寒桃等景觀,實屬觀光旅遊、消夏避暑的好去處。和順境內峰巒疊嶂,森林茂密,養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太行風光,古跡奇觀,清涼氣候,為和順開發旅遊業提供了良好條件。與此同時,註重開發人文資源,對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和順進行了深度挖掘,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牛郎織女傳說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使全縣旅遊資源的內涵進壹步延伸,優勢進壹步彰顯。
全縣經濟結構基本為以農業為基礎、煤炭工業為主導、煤化工、建材業為輔的格局。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谷子、山藥及蓧蕎麥等為主,品牌黃牛、金獎雜糧、優質玉米、天然森林使和順具有了發展綠色農業的重要條件。初步形成了以養牛業為主導,種植業為基礎,加工業為龍頭的產業格局。工業生產以煤炭、化工、建材為主,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尿素、氧化鎂、電石、水泥等。第三產業以飲食、服務、建築、運輸為主。
2019年3月,和順縣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晉冀豫片區)。
2016年2月,和順縣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