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今猶記,黃昏降臨,每當喝上兩口,坐在文林街的小酒吧裏,元甲兄都會用他獨具特色的麗江口音神采飛揚的給我講著“核暗森林發則”(“黑暗森林法則”),能想象,情節的步步推進、若有若無的鋪墊、不經意的著筆,從東壹榔頭西壹棒槌漫無目的的描寫著每壹條看似平靜無奇的小溪,溪流之緩,卻似靜止,甚至都忘了這溪水還在順著壹個方向流淌,慢慢的匯聚,到溪匯成河、河匯成江,當最終圖窮匕見的時候,壹個驚世駭俗又無懈可擊的理論出現時,人的神經被刺激到了,就是那種表現,元甲兄,我也和妳壹樣!
? 說是重讀,卻連當時信手做的筆記都毫無印象了。葉文潔給羅輯初步介紹宇宙社會學公理,我寫道:非歐幾何亦存在,倘若打破這種公理繼續推導是否能得到另壹種“相對論級別”的“宇宙社會學”;仿若此種,通篇寫滿那時的想發:“詭異的描述,仿佛歷經過後的反思,浪漫和高深的思想會砰然墜地、家族高貴的傳承也會砰然墜地”,“雜糅著詩和公式,喧囂的地球和屏息聆聽的三體”,“遠方的雪山、面前的湖泊,湖邊的草原和森林,易碎的美,我想起了麗江,想起了騎著馬,擡頭望見的壹切”。還有更多的註釋,現在的自己已經不能明白其時了,“來了,愛了,給了她壹顆星星,走了。為了美好而生活,雖然這壹生的絕大部分時間並非為著這個目的”,“冬天是思考的季節,春耕秋收後,閑暇圍爐思”,“看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時我也產生過這種想法,用石頭的眼光如何看待我們”。還有壹些,僅僅就是劃上橫線而已,“媽媽,我將變成螢火蟲”,“我正變成死亡,世界的毀滅者”,“我愛妳,與妳有何相幹”,“能從記憶之海中撈出來的都是壹些碎片,而且越向前,碎片越稀少。他真的上過中學嗎?真的上過小學嗎?真的有過初戀?支離破碎的記憶中偶爾能找出幾道清晰的劃痕,他知道有些事情確實發生過,細節歷歷在目,但感覺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men always remember love because of romance only”…
? 大劉有壹種執拗,即使想象都壹定要加上壁爐,那需要為欣賞營造壹個場景,生活不能缺少儀式感,用壁爐的火光來搭配晚霞的眼睛,好壹個晚霞的眼睛,有壹種酒,那不是喝在嘴裏。還有月光,我壹度懷疑這是大劉從唐詩中尋回的,尋自“山月照琴彈”,尋自“月上柳梢頭”,尋自“海上生明月”,尋自“月出驚山鳥”,他說東方的月光能讓人心寧靜下來,他說月光能讓人立體,月光下最好搭配竹林,因為那像壹張掛在星光下的黑色剪紙畫,而蟲鳥悠揚的鳴叫,在風吹過竹林時,使得夜空中的星星在竹葉間飛快閃動,讓人覺得夏蟲的合唱仿佛是那些星星發出的。
? 看過諸如《南渡北歸》之類書籍的人,可能看三體第壹部《地球往事》,真的會覺得這就是往事,傻傻分不清歷史與創作,描寫得那般真實,不著創作的痕跡,我甚至壹度懷疑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紀實文學,在如山的歷史資料海洋中抽出片段,冷靜的描寫殘酷,做好壹個包含情感的旁觀者,平靜的揭開自己身體上的傷疤,似乎是壹個護士在給病人拔針壹般。
伊文斯出現的那壹段描寫,也仿若紀實回憶,有點像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筆下的《尋路中國》,而大劉在《三體》第壹部第二部中也好幾個片段出現了開車出城、漫無目的的瞎轉,也像極了海斯勒從北京驅車出城、壹路往西“尋路中國”,他琢磨了地圖後決定往西,因為東部和南部在改革開放後顯得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的城市和縱橫交錯的路網讓他望而卻步,如他所說“北部和西部,很多地方仍舊以農業為主,因此在地圖上看來仍留有發展的空間,也因此吸引著我。”於是接下來他如脫韁野馬壹般撒歡:接下來那壹段兩百多公裏長的路上,我基本上沒有看見人類居住的印記。沒有加油站、沒有商店,大地壹片荒涼,沒有人會自找麻煩在這裏刻寫宣傳標語。我好不容易遇到的第壹個城鎮,不久前剛剛被夷為平地。那座小鎮看上去像是壹處軍事設施,成排成排的房子修建的十分整齊。曾經壹度,這裏壹定駐紮過好幾百人。而現在,它被廢棄了——道道斷墻矗立在高原之上,恍若那失落的帝國殘留的蹤跡。不遠處,公路上分岔出兩條土路來,壹條向東,壹條向西,指路牌上的地名念起來充滿軍事意味。向左,通往“建設”,向右,通往“統壹”。深吸壹口氣,我徑直往前駛去…曾幾何時,我如同海斯勒的“紀實”與大劉的“創作”,漫無目的的驅車尋路,從城郊到鄉鎮,從國道到村路,從壩子到山區,拐過壹個村舍的轉角,也許會遇到壹群羊,也許會碾過壹地稭稈,也許就偶遇了壹片竹林,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鄉土味、青草味、還是農家肥的味道。真正走過的人才會知道那種吸引力,我記得之前看過壹篇普通的自駕遊遊記,作者的文字沒有打動我,卻是壹張配圖打動了我,就是行駛過程中隨手在車上拍的,前方是微傾下向的山間小路,車輪前的彎道不急不緩,恰好阻擋了視野的擴展,我特別想去走壹走,看看彎的前面是何種風景。信馬由韁勝過信步閑庭,這種自駕的樂趣就在此,旅行,終其追求也就是忘身之所在,如同莊顏的回答:不知道也挺好的,壹知道在哪兒,世界好像就變小了。
《黑暗森林》中部結束時關於曾經重筆墨描述的那壹批人離開的描寫,像極了《百年孤獨》,這也許應該是壹本末日等待中的數百年孤獨:在三體危機出現後的壹個世紀,曾經在黃金時代生活過的人們都離開了人世。所謂黃金時代,是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三體危機出現時結束的美好時光,這個時代在以後壹直被人不斷地回憶,經歷過這段美好歲月的老人像反芻動物似的不斷把那段記憶吐出來,甜蜜地咀嚼,最後總是加上壹句:“唉,那時咋就不懂得珍惜呢?”而聽他們講述的年輕人目光中充滿嫉妒,同時也將信將疑:那神話般的和平、繁榮和幸福,那世外桃源般的無憂無慮,是否真的存在過?隨著老人們的離去,漸漸遠去的黃金海岸完全消失在歷史的煙波之中。現在,人類文明的航船已經孤獨地駛到了茫茫的大洋中,舉目四望,只有無邊無際的險惡波濤,誰也不知道,彼岸是不是真的存在。能借助深奧且動人心魄的數學難題,“三體”的設計很好,因為這是數學上的壹個難題,特別是從遊戲中帶入,大開腦洞,宇宙的常態是雙星系統,像我們太陽系這般的單星系統都是少見,所以還壹直有科學家為2600萬年壹次的地球生命大滅絕尋找壹顆太陽的伴星——運行軌道足夠橢的“復仇女神”。在這個給定初始條件運用數學工具就足夠預知接下來壹切的決定論遠遠占據我們腦海的時代,還有三體、混沌、湍流、量子這種上帝擲骰子般的存在,給這個宇宙增添了壹份神秘,三體已用,建議大劉把接下來這些梗都用來吧。
書中關於物理知識的帶入也恰如其分,並不是因為我學的是物理我就是物理的擁躉,但就這點我很認同大劉,基礎物理的突破壹定是整個科技向前的基礎,無論哪方面的突破,無論技術、材料、生理科學、還是化學,推進到根子上都需要基礎物理的夯實,大劉為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了壹道枷鎖,這才是作品真正的偉大,有讓人警醒的、有讓人反思的、有讓人驚艷的,最終,加了壹堵墻。最後,贈君壹句:不管有沒有三體文明,星空很美,不要只記得低頭走路,也要記得時常擡頭看星,“真的那樣的話,妳很幸運,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壹眼。”
? 不知道誰說過,最好的作品就是妳度過的時光,也許只有真正懂得這句話的人,方能創造得出最好的作品,如果沒有心,不寫下來,也許隔日就忘,就沒有積累,明天的自己還是今天的自己,很可怕的原地踏步,時間流走了,人還在原地。跟著文字散步,讀書是壹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要等到壹切都結束了還沒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