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石刻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由高僧趙智鳳主持開鑿。
寶頂山摩崖造像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主持開鑿的壹座以大、小佛灣為主體,造像近萬尊的佛教密宗道場。
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造像雕刻在U字形山灣內東、北、南三面崖壁上,崖面高8—25米,龕窟通編為31號。全部造像題材涉及佛教密宗、禪宗、華嚴宗等宗派,此外,大佛灣還遺存有碑碣、題刻、遊記、詩詞、培修、裝繪等銘文2萬余字。
1961年3月4日,寶頂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摩崖造像的價值
寶頂山摩崖造像中的大佛灣摩崖造像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構圖謹嚴,教義體系完備,文字通俗,註意闡述哲理,涵蓋社會思想,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壹體,博采兼收,具有社會鑒戒作用,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征。
寶頂山摩崖造像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是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反映出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至此已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為創作原則,並能融科原理於藝術造型之中,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寶頂山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