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流行壹個詞匯叫?中國幽靈?,指壹些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雖然和其他學生壹起住在學生公寓,但總宅著,從不社交,除了熟悉人之間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
那麽中國留學生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究竟遇到哪些障礙?又如何去壹壹克服呢?
?抱團?利與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有關海外留學生人數的報告顯示,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繼續穩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學生之首,遠超過來自位於第二到第五位國家(即:印度、越南、韓國和馬來西亞),占澳洲境內留學生總人數的28.5%。
在這些數據的背後,中國留學生個體的生活更應受到關註。中國留學生們出發來澳洲前,無不豪情萬丈,但來到澳洲後壹些人卻漸漸沈默。壹直以來,不單是在澳洲,在其他壹些中國熱門的留學國家,都會出現壹個普遍現象,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形成封閉的小圈子,?抱團?,與和自己語言生活習慣相近的人壹起生活和學習,也更難以融入本地的社會。
對於這種抱團現象,有的教育研究專家指出,這既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幫助照顧,克服在異國他鄉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也有著消極的影響,不利於提高外語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對留學所在地的了解,這也導致這些留學生們於當地保持著巨大的隔閡。
部分中國留學生的這種依賴小圈子的行為,不單單引起了國內的家長、教育學者以及澳洲本地華人議員和華社領袖的關註,也讓當地的學生倍感好奇,有的當地學生會發問,?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歡和中國人壹起玩,吃中國菜,唱中國的流行歌曲,看中國的電視,那為什麽要出國,留在中國不是更方便獲得這壹切嗎?
部分留學生止步五大母語圈
今年6月畢業於悉尼大學,擁有會計和金融碩士學位的小梁(化名)對留學生抱團深有感觸,?因為我也曾經是這麽壹步步走過來的。?
小梁介紹,以他個人的經歷來看,留學生剛來的時候基本面臨幾個圈子。壹是初到澳洲,與國內的眾多親友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是為中國關系圈子;二是壹起上課的同學圈子;三是室友;四是同學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也就是打工的時候所認識的人以及其朋友。對於壹些留學生來說,他們的交際範圍也就止於這五大圈子。
出於壹些中國傳統觀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壹些大學專業中往往中國留學生比較集中,比如商學院;此外壹些留學生由於語言或者經驗的門檻,剛到澳洲的時候也大多是在華人的公司企業打工,比如餐館和超市。而壹些中國留學生出於安全感和生活習慣的考慮,在租房的時候也大多和熟人或者同樣來自中國的學生合租。在這種情況下,壹些中國留學生無論是學習生活和工作所接觸的人還是以華人為主。
小梁說,其實如果再向前邁多兩步,參加校內外的壹些社團活動或者誌願者的活動,生活圈子將進壹步擴大。但是不少人難以放棄自己的母語圈更為融入本地社區。而難以放棄熟人圈步入本地圈也有多種原因。
首先是時間上的安排,作為留學生,首先要過英語關,其次要過專業關,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其次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少留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打工,壹些留學生表示就再難擠出時間去參加種種社會活動。再次是壹些留學生雖有心找當地企業打工,但語言、經驗門檻比較高,也就只能到華人背景的公司。四就是沒有渠道去了解,因為周圍的圈子都是華人。
小梁表示,如果只是要壹個學位,在國內壹樣也可以得到,留學花了這麽多錢,到頭來對這個國家壹無所知,這多冤啊。?
華人議員剖析?攔路虎?
部分中國留學生為何習慣抱團?為何習慣呆在自己的熟人圈裏?他們在融入澳洲社區方面遇到何種困難?
對此,新州華人上議員,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未來領袖研習所的創始人王國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新州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在此就讀,中國留學生在澳融入本地社區所存在的困難有三大方面:壹是語言,二是文化,三是價值觀念。
語言上的障礙無疑是首要的因素,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橋梁,壹些留學生自己覺得語言不好,不願意主動開口和接觸,以致與其他背景的學生和本地人交流減少,結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異。壹些留學生對於本地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沒有興趣,看的是中國的電視,聽的是中國的歌,關註的是中國的流行文化;對母語國的熱愛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既然在澳留學,或者有打算將來留下發展,那麽對當地的了解和與本地人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這文化上的差異還包括其他各方面包括運動、生活上的細節種種。壹些留學生感覺差異太大也就失去了溝通融合的動力。
再次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差異。這也是留學生在融入本地時常見也是更為深壹層次的問題。對於壹些留學生來說,語言可以不斷鍛煉提高,文化方面比如興趣愛好也可以培養,但是固有的壹些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容易改變,而這裏,對留學生的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的要求也更為之高。
這三大攔路虎無疑是存在著的客觀障礙,有待於留學生們去壹壹克服。
?臨時工?心態導融入危機
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壹些留學生存在的?臨時工?心態也影響了他們對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的熱情,這則是主觀上存在的障礙,與個性和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有關。
這種?臨時工?心態壹是表現在對自己的定位上面。澳大利亞華人誌願者協會會長,曾被澳洲總理辦公室授予?澳大利亞十大傑出華人青年?周碩也曾是留學生並熱心社區公益事務,後留澳發展並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周碩認為,壹些留學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自己的留學生身份是壹種弱勢,不具備很強的競爭能力。就其實這些留學生並非欠缺能力,而是不敢表達自己。澳大利亞是壹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提倡多元文化和諧***處發展,很是包容。因此留學生應該努力打破自己認識上的藩籬,勇於表達自己,而不僅僅只是在乎口音語法。
這種臨時工心態還表現在壹些留學生對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以及留學的目的不清晰。目前正在麥考瑞大學就讀碩士學位,同時也是麥考瑞大學新生互助會創始人的田桑表示,有的留學生則是壹早打定要回國發展的,也就沒有動力去進壹步融入澳洲社區;有的留學生則是希望通過留學得以移民澳洲留下發展,那麽壹開始就會選擇對移民有利的專業以及留心和移民有關的事情;那麽也就無暇故意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畢竟要能夠留下才是最優先的事項。
再次還有的留學生談到融入成本和回報的問題。當語言不是強項,對了解當地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包括金錢的時候,壹些人就會考慮到成本和回報的問題。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而且交流成本很低,自我感覺舒適,多投入回報高的話,那麽走出熟人圈的動力不足;但是如果跟當地人或者社區維持的聯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報,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或者社交圈子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成本,那麽繼續下去的熱情也就不高,可能最終放棄。
如何擺脫?幽靈?標簽
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希望留學生涯是全方位的體驗,不僅僅只是拿到壹個學位,這個學位由外國大學授予而已。在壹個人年輕風華正茂的時候,有機會到別的國家去深造,用青春的幾年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帶給自己的沖擊。用壹位留學生的話來說,生活是誰都會生活,但是生活的滋味究竟怎麽樣,那就看個人的本事了。 世界這麽大,妳只要征服壹個人就夠了,這個人就是妳自己。
擺脫?幽靈?的標簽,擺脫?透明人?的籠罩,是壹個痛苦而漫長,並且需要好奇心、恒心、和勇氣的過程,也是壹個成長的過程。對此,新州上議員王國忠也針對留學生碰到的融入本地社區所遇到的障礙給予了三點建議。
首先是多了解本地的訊息。王國忠議員談到如今網絡資源豐富,如果留學生有意願向要了解本地社區,網絡是壹個很好的渠道。澳洲的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或者各種機構均設有自己的網站,留學生可以通過搜索相關的信息從而對澳洲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其次是努力多接觸本地人,多參與本地社區的活動。王國忠議員非常鼓勵留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活動,比如壹些俱樂部,壹些校園社團活動,不單單是擴展交際圈子鍛煉能力在這塊多元文化的土壤上,了解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同時尊重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
再次是持有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樂於學習,勇於融入。妳是否願意去了解並且融入當地的文化?在遇見不同的事物、現象或觀念時,妳是批判還是更願意從另壹角度參與和溝通?
王國忠議員還談到澳洲社會各界也應將更多的關註給予留學生群體。對於中國留學生,無論是大學校園、當地社區或者本地的華人社團機構、專業人士、企業等等,也應多和留學生溝通,主動提供壹些留學生關心的咨詢,互相溝通,更為促進留學生融入本地社區。
社會各界為留學生融入鋪路
對於王國忠議員談到的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活動擴展交際圈子鍛煉能力,悉尼大學的畢業生小梁就深有體會。當年他努力從五個熟人圈邁出,進入到第六個圈子,他通過熟悉的朋友介紹,參加了校園的誌願者活動。
小梁說,很多參加了大學校園的誌願者活動的朋友都表示?很充實,有收獲,不後悔?,因此他也參加,並通過這些活動進壹步認識了壹些本地的贊助商,也更為了解本地的社區。之後由於這些誌願者活動,他也獲得了在當地公司實習並最終以自己的實力順利留下工作。這看似平坦的道路背後是壹環接壹環的付出。
目前小梁是澳洲華人誌願者協會的會員。他介紹協會裏的會員有留學生,也有本地的法律、醫學、工商界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平時也會組織壹些活動,到本地社區或者華人社團裏進行服務。
日前所舉辦的?青年領袖研習論壇?,便為與會留學生們提供了和壹系列重量級人物包括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總領事李華新、新州上議員王國忠和華人社團領袖黃向墨等人對話的機會,並就留學生所關註的話題進行探討和溝通。
談及為何舉辦這種青年領袖研習論壇的原因,王國忠議員表示就是希望給年輕人提供壹個好的平臺,給他們機會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給他們機會訓練自己的講話技巧,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當他們掌握了這些,就有了優勢。而在明年,則將會把範圍擴大到吸取其他不同國家背景的留學生,更為促進彼此的融入和交流。
而周碩告訴記者,在其悉尼市中心所創辦的集團,也會提供壹些實習的崗位給應屆畢業留學生,而在留學生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中,在金銀交易這壹領域,他最看重的是誠信和用英文的交流能力。周碩說:?交流能力,並不僅僅只是英語口語是否流利,還包括充分了解如何與人溝通以及相應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