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怪異的十種蛇分別是:伊氏真蚓、飛蛇、盲蛇、?蛛尾擬角蝰、?角蝰蛇、樹蝰蛇、垂釣蛇、象鼻蛇、葉鼻蛇、爪哇閃皮蛇等。
1、伊氏真蚓
伊氏真蚓(學名:Atretochoana eiselti)又名艾氏閉管螈,是屬蚓螈目真蚓科的壹個物種。過往本種只有兩個標本,直至它於2011年11月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壹處水力發電廠重新被發現。
本種是四足類中少數幾種沒有肺臟的物種當中最大的壹種,也是真蚓科中除了巨型無肺蚓螈(Caecilita iwokramae)之外的另壹個無肺物種。
2、飛蛇
飛蛇也叫金花蛇,體細長、樹棲,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印度。是壹種樹棲型,具有很強的攀木能力。
蛇如其名,飛蛇是會“飛”的,當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飛,飛蛇“飛行”時整個身體都要擺動或扭曲,其頭部與尾巴之間都要發生變化,飛蛇搖動自己的肋骨,使它們在形式上能夠像飛碟壹樣飛行。飛蛇擁有無與倫比的空氣動力學知識。
3、盲蛇
盲蛇壹種無毒蛇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及亞洲,體型細小幼長,平均體長約只有6至17厘米。它們的頭部與尾巴兩端外表是壹樣的,身體上也沒有明顯較為幼細的頸部,雙眼已經退化成兩顆小圓點。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唯壹分別就是鉤盲蛇的身體並沒有分成明顯的段節。
4、蛛尾擬角蝰
這是壹種於2006年在伊朗西部發現的蝰蛇新種。名字源於其形似蜘蛛或避日蛛的尾部。鱗片多皺粗糙,最後壹對尾下鱗及壹片背鱗擴大呈球莖狀側鱗延長形似節肢動物的步足。因其粗糙的蛇皮及尾部的附屬結構,此蛇在當地被稱為羽毛蛇或石膏蛇,尾部是用來吸引鳥類,以捕食當地鳥類為生。
5、角蝰蛇
角蝰的體色散布首要以黃色為主,別的也有淺灰色、粉赤色、及淺棕色等多種讀色彩構成紋路。多變及偏淺的色彩能夠讓它易於藏匿,不為獵食者所發現。別的,從解剖學上看,它的背面有壹塊與身長持平,呈長方形的黑紋。腹部呈白色,尾巴結尾則是黑色的。?
6、樹蝰蛇
樹蝰體型較壹般蝰蛇更細微,身長約在40至78厘米之間。頭部均偏向寬廣,呈三角形,與頸部有顯著分野。鼻端圓鈍。頭額布滿細碎如瓦片般的滑潤鱗片,鱗片大小平等。雙眼偏大,瞳孔呈橢圓形,眼睛與上唇鱗間有1至3排的鱗片相隔,與鼻鱗間亦有2至3排鱗片相隔。?
7、垂釣蛇
這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水蛇,在我國被稱作箭鼻水蛇。它們掌握著高明的捕魚技巧,其口鼻部的肉質增生物可用來誘惑魚及小蝦上門,然後敏捷張口嚙咬並註入毒液,就像壹位深邃的垂釣者。更有甚者,它能精確判斷出受驚嚇魚的反響,還能夠讓魚兒主動鉆進自己的嘴中而不是流亡 。?
8、象鼻蛇
象鼻蛇是疣鱗蛇家族中最出名的壹員。這種蛇頭部黑色,體尾背面灰白色,有黑色環紋或者黑橫斑。身上還有粗糙的鱗片。他們的鱗片很特別,排列並不是逐片相互重疊,而是像金字塔壹樣以錐形堆積。
9、葉鼻蛇
葉鼻蛇是遊蛇科中小型穴居蛇的統稱,分為葉鼻蛇屬和裂鼻蛇屬。其中葉鼻蛇屬的兩種分布在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的沙漠叢林,夜間活動,獵食蜥蜴和昆蟲。裂鼻蛇屬的兩個種則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亞洲西南部的幹旱地區。特征為鼻盾片大而扁平,邊緣遊離,夜間活動,獵食蜥蜴和昆蟲。?
10、?爪哇閃皮蛇
爪哇閃皮蛇,1836年被首次發現,生活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背上有3道由小瘤組成的背棱,生活在高山區域,頭部與古蟒類相似。吃蛙。 壹般白天在地面睡覺,夜間捕食。體長約70cm,由於其特有的鱗片被稱為龍蛇,又名三鱗蛇,是壹種極端稀有的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