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戰國時期,壹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壹路饑餓,斷糧已好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壹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麽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沈浸在哀怨裏。壹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壹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於此。
因此後世就有了“余音繞梁”、 “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余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妙筆生花
其壹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紀少瑜幼年時,才華並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壹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當時著名的文人陸陲把壹支筆送給了他,並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後,果然在枕邊發現壹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於成了壹位著名的作家,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後來官至東京大學士。
其二
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壹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壹邊吟詩,壹邊隨風飄到了壹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雲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這時,壹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壹根玉柱壹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枝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壹陣悠揚悅耳的仙樂,並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壹朵鮮艷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壹夢。李白夢醒之後,反復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麽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遊到黃山,壹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裏。”
據傳說,自從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後,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壹發而不可收。
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壹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壹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醜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麽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麽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壹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壹席話,使公孫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裏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