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光,亙古不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裏,有"施恩不圖報"的美好品德,更有"知恩圖報"的高尚品性,古語有雲"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皆是祖宗傳下來的禮法。
這些也都說明,"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是壹個獨立人的修身品質。懷揣感恩之心,是人性所需要,社會之向往,更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接和傳承。
2005年7月,壹些媒體報刊公布了深圳著名歌手叢飛患病住院的消息,壹時間眾人嘆息,紛紛了解其具體情況,叢飛的事情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關註。
叢飛曾資助178名山區學子,捐獻300多萬元,自己卻被診斷出晚期胃瘤,還欠下了17萬元的醫藥費。
病中的叢飛得到社會許多的關愛,但也遭遇了冷酷。曾受他生前資助的200多貧困兒童,沒有壹個人來看過他,而他死後和妻子合葬的墓地,也鮮少人來……
喜愛歌唱,勇敢追夢
1969年,叢飛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家庭條件並不富裕,壹家8口唯壹的生活來源就是父親每月36元的收入。父親張萬軍是壹個淳樸的老實人,鄰裏親戚誰有困難都會前去相助,十分樂於助人。叢飛也繼承了父親這優良的品質。
1985年,叢飛因家中貧困,無法繼續修讀,只好輟學從業。叢飛此後歷經千辛萬苦,賣過冰棍,撿過垃圾,貧窮的記憶烙在他的心中。但他天生壹副好嗓子,叢飛在闖蕩"江湖"中也培養了唱歌的愛好,他的歌唱很快吸引了縣藝校老師的註意,老師們見他是個苗子,便推薦他去了藝校旁聽。
雖說是旁聽,可有心者不用教,叢飛的歌唱技藝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終於拜師在著名聲樂教育家鮑延義的門下,從此真正開啟了他的歌唱藝術之路。
1992年,叢飛帶著對藝術的滿腔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恩之心,辭別父母,南下廣州,準備開辟另壹番天地。1993年,叢飛參加了廣東的壹個業余歌手大賽,在比賽中過關斬將,最終獲得了優秀獎。
1994年,叢飛又來到了深圳。這時的叢飛已經身經百戰,憑著他出色的男高音和口技等多方面的才華,很快在深圳有了壹席之地,成為壹名在深圳很有名氣的演員。在隨後的幾年中,叢飛的歌唱事業更是蒸蒸日上,事業前路壹片光明,大好前程。
踏上慈善之路,從此義無反顧
1994年,叢飛到四川成都參加壹場為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的慈善義演。正是這壹場義演,叢飛的人生從此改變,踏上了慈善的道路。
那天,慈善義演的主角是觀眾席上那些因家庭貧困而無法讀書的孩子,來到此舞臺的有數百名正是讀書好時光的孩子。
那群孩子們眼中充滿了渴望知識的眼神,深深地打動了叢飛,也喚起了叢飛兒時的記憶,他想到自己正是因為貧窮才無法繼續讀書。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的現金,將這2400元整整齊齊地放進了捐款箱。
這次捐獻行動後,叢飛決定要盡自己最大所能濟弱扶傾,向社會中的那些無法念書的孩子貢獻自己的壹份力量。
從此,他開始了慈善義演和認養貧困失學兒童的愛心之旅。他認養了數十名貧困兒童並資助他們讀書,供養他們上學,曾20多次赴貴州、湖南、四川、山東等貧困山區舉行慈善義演,為當地的失學兒童籌集學費。
如果問叢飛為什麽要走上義演、慈善這條路,那或許是因為慈善裏有快樂的精神。如果有壹位與妳毫無關系的人幫助妳,妳應該感受到壹種人性的光輝。這個社會可能不需要聖人,但壹個健康的社會絕對是要靠這些具有人性的善良之人來支撐。
直擊墓地,無人問津
盡管叢飛壹生為人善良,做盡善事,幸運之神卻從未眷顧。為了捐助山裏貧困孩子,叢飛散盡家財,然而,長期這樣無節制地捐錢使他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因為總存不上錢,家裏長期買不起房,後來,總算買了壹個58平方米的小房子,家裏卻極其"寒酸"。廉價的防盜門上的鐵皮已經破出了半尺多長的大洞,門鎖失靈。叢飛卻不願意換新的門鎖,因為那是孩子壹學期的學費價格。
父母責備他:"做好事也要講究壹個分寸,要把自家生活先安排好,哪能只為別人不想自己?"前妻最終也無法理解他長期出格的行為,和他分道揚鑣。叢飛的助學遠遠超出了他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僅僅是他的父母和前妻,甚至連朋友、同行都難以接受。
2005年,叢飛被診斷出胃癌晚期,可就在他生病期間,壹些受資助的學生家長還打來電話催錢:"妳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還在讀初中,妳就這樣消失了不再出錢嗎?說好的供養讀書呢!"
"我生病了,有好幾個月沒有去演出賺錢,暫時無法寄錢了。"
"什麽時候病能治好?"叢飛無法回答。
2006年,37歲的叢飛因為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如此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在他生命的最後壹刻,關心的卻是那些山區的貧困兒童還有曾被他資助過的孩子,不知他們過得怎樣,但這些人卻變成了"白眼狼",無壹人前來問候哀悼。
10年前,叢飛的妻子邢丹不幸遭遇意外,最終離開了人世。他們選擇以二人合葬的方式在壹起。在二人合葬的墓碑前,前來吊唁者寥寥無幾,只有二人生前的親朋好友緬懷哀悼,而那些他們曾經資助過的學生從未出現,不禁令人寒心。
壹個好人的背後,卻是如此冰冷的人心。從古至今,祖祖輩輩都在講吃水不忘挖井人,魯迅曾言:"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 其實,對於任何壹個人,感恩都應是其身心構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當然,任何人行善不應該以獲得回報作為目的,但感恩對於行善猶如水之於魚,土壤之於莊稼。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感恩與行善壹定存在整體的互動的需要。只有這樣,善意才會得到傳遞,善行才會得到延續,美好的生活,也才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