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崩漏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崩漏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卵巢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子宮出血,而婦科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者,稱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發生於卵巢功能初熟或趨於衰竭時,故患者大多數為青春期或近絕經期的婦女。

本病屬於中醫的“崩漏”範疇,是婦科常見病,亦是疑難重證。

婦女經血非時而下,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續下血淋漓不斷,稱為崩漏,亦稱崩中漏下。壹般突然出血,血量頗多,來勢猛急者,稱之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凈者,謂之“漏”。但在發病過程中,兩者常易相互轉化。如久崩不止,氣血耗傷可變為漏;久漏不止,病勢日進,亦能轉成崩,故在臨床上常以崩漏並稱。

壹、病因病機本病的發生是脾腎氣虛、沖任血熱和瘀血停滯等原因導致沖任損傷,不能固攝經血而發生崩漏。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崩漏的臨床特點可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出血時間長短不壹,可達數月或僅數日。此類患者排卵功能障礙,無黃體形成,故西醫稱為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多發生於青春期及更年期的婦女。就崩漏而言,可包括多種原因引起的子宮不正常出血,如流產、產後出血、女性生殖系統炎癥、腫瘤等疾病引起的陰道出血,也可見到“崩”和“漏”的表現,但不是經血來潮,故不列於其中。

卵巢功能障礙可以發生在卵泡發育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臨床上分為無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兩類。

(1)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增殖癥),多發生於卵巢功能初熟或趨於衰竭時,故患者大多數為青春期或絕經期的婦女。這壹類雖有卵的成熟或不全成熟,但無排卵,無黃體形成,子宮內膜無分泌期變化。主要通過雌激素水平波動來控制子宮內膜的增長和萎縮,因此失去正常月經的規律性。

多數患者先有短期停經,但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時間長短不壹,有出血達數周,亦有中止壹段時間後又復出血。患者常表現貧血。

(2)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不規則剝脫),月經周期尚正常,經期延長,經血量多。壹般見於生育年齡婦女。卵巢仍排卵,但由於黃體機能障礙,子宮內膜出血孕酮不下降,故子宮內膜不能如期剝脫。此型較少見。

2.診斷

(1)詢問病史:了解月經周期及月經量的改變情況。

(2)體征: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無生殖器改變體征,無排卵型功能性出血,則子宮因受卵泡激素的影響可略大,稍軟。

(3)基礎體溫測量: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無排卵體溫呈單相曲線,有排卵型則基礎體溫呈雙相曲線。

(4)診斷性刮宮:如疑為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診斷性刮宮時間應選擇在月經來潮前2~3天;或月經來潮24小時內,刮出內膜做病理檢查;子宮內膜僅有增生而無分泌現象,即可診斷(正常內膜應為分泌期)。如疑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診斷應選擇在月經來潮後5天,內膜病理檢查增生和分泌現象同時存在,或呈分泌不足現象。

在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時,必須排除生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如宮頸癌、子宮肌瘤、流產以及全身血液病凝血機制障礙等。

三、辨證施治

1.血熱型

(1)實熱型

辨證經血不時忽然大下,漏紅淋漓,日久不凈,色深紅質稠或夾小血塊,口渴煩熱或有發熱,小便黃赤。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幹燥,脈洪數或滑數。

施治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清熱固經湯:龜版24g,地骨皮、牡蠣、阿膠、生地各15g,山梔子、棕櫚炭、黃芩各9g,地榆、藕節各15g,甘草3g,沙參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2)虛熱型

辨證經血不時而下,量多勢急或量少淋漓,日久不凈,血色鮮紅而質正常或稍稠,心煩潮熱,面色潮紅,頭暈耳鳴,虛煩不寐,甚則盜汗,或小便黃少,或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

施治滋陰清熱,止血調經。

方藥生地黃、白芍、續斷各10g,熟地黃12g,黃芩、黃柏、山藥各8g,甘草6g。

加減若出血量多加龍骨20g,牡蠣20g,仙鶴草10g;淋漓不斷者,加生蒲黃10g,三七粉(吞)3g;眩暈,烘熱易怒,加龜版20g,白芍10g。

2.腎虛型

(1)偏腎陽虛型

辨證經來無定期,經量或多或淋漓不盡,色淡質稀,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或陰冷不育。舌淡苔白,脈沈細無力而兩尺部為甚。

施治溫腎扶陽,固沖止血。

方藥制附子8g,熟地12g,山藥、覆盆子、山茱萸、枸杞、菟絲子、杜仲各10g,鹿角霜3g,黃芪、赤石脂各15g。

加減患者若為年少腎氣不足,加仙茅、仙靈脾各10g;兼見浮腫、納差、四肢欠溫者,加茯苓10g,砂仁10g,炮姜8g。證見出血量多,色暗紅有塊,小腹疼痛者,為寒凝致瘀,加乳香、沒藥、五靈脂各10g。

(2)偏腎陰虛型

辨證經血非時而下,出血量多少不壹,下時淋漓,日久不止,血色鮮紅,腰腿酸軟,頭暈耳鳴,失眠盜汗,口幹咽燥。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無力。

施治滋水益陰,止血調經。

方藥左歸丸合二至丸:熟地、淮山藥各15g,山茱萸、枸杞各10g,甘草6g,女貞子、旱蓮草各15g,茯苓6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血崩不止者加烏賊骨、阿膠珠各10g;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10g;腰酸者加杜仲10g。

3.脾虛型

辨證經血非時而至,下血淋漓不止,或見暴崩,血色淡而質薄,氣短神疲,肢倦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腫,四肢不溫,胸悶納差,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弱或沈弱,虛大無力。

施治健脾益氣,固沖攝血。

方藥舉元煎:人參、白術各10g,黃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

加減若失血過多者加阿膠、焦艾葉、血余炭;若失血多生內熱者,加生地炭、地榆炭、貫眾炭、仙鶴草;若兼寒者加焦艾葉、炮姜;若挾瘀者加茜草根、三七。

4.血瘀型

辨證經血非時而下,淋漓不斷,或突然下血量多,停閉日久又突然暴崩下血,繼而淋漓不斷,色質紫黑,有塊,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瘀下痛減。舌質紫黯,邊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澀,或沈澀,或弦緊。

施治化瘀止血,理氣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加味:柴胡6g,赤芍12g,當歸、川芎、元胡、炒蒲黃、五靈脂、香附各10g,甘草6g,益母草15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血崩帶黑色者加茜草、烏賊骨各10g;腹痛甚者加佛手、青木香各10g。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

(1)固經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二至丸、崩漏丸、四紅丹、荷葉丸、十灰丸(適用於肝腎陰虛型)。

(2)右歸丸、金匱腎氣丸、蓯蓉補腎丸、全鹿丸(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3)丹梔逍遙丸、七制香附丸、烏金丸、柴胡疏肝丸(適用於肝郁氣滯型)。

(4)震靈丸、失笑散、四物益母丸、益母丸、益母草膏(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2.驗方

(1)過江龍(土老虎眼)種仁6~9g,燒存性研末,開水沖服,每日1次(壹般用藥1~2次血止)。

(2)益母草30g。水煎服(適用血瘀型)。

(3)仙鶴草、血見愁、旱蓮草各30g。水煎服(適用於血熱型)。

(4)白芍15g,香附12g,生、熟蒲黃各10g。水煎服(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5)旱蓮草、女貞子各15g,山萸肉、貫眾、地榆、生地各12g。

水煎服(適用於腎陰不足型)。

(6)赤石脂、補骨脂各等份。***為細末,每服3g,日服3次(適用於腎氣虛寒型)。

(7)槐米、白術各20g,黃芪、旱蓮草、烏賊骨各30g,甘草10g。水煎服(適用於脾虛失攝型)。

(8)鹿角霜15g,炮姜炭10g,三七6g。***為細末,每服3g,日服3次(適用於脾腎陽虛型)。

五、調護

(1)臥床休息,出血量多者取頭低足高位。

(2)勞逸適度,應避免過度勞累及劇烈活動。

(3)使用墊紙質地要柔軟,消毒。

(4)對長期出血淋漓不盡者,應囑其增加營養,補充鐵劑。

(5)要經常保持外陰部清潔,宜溫水洗滌,勤換內褲,若濕毒致外陰瘙癢,嚴禁搔抓及熱水洗燙。

(6)流血多者,應住院治療觀察,避免不良刺激。

(7)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生熱助陽。禁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