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等於5.3384x10的32次方普朗克時間。
普朗克時間,是指時間量子間的最小間隔。約為5.39×10?s。沒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存在。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
歷史起源
在100多年前的1900年,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發現,能量可以分為不可再分割的單位,並將其命名為“量子”。為了描述量子的體積,人們通常使用基本量子即普朗克量子來形容。這壹發現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其對科學發展起的作用超出普朗克本人的想像。
普朗克長度約為10?米。普朗克時間約為10?秒。如何超越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還是個謎,因為現行物理定律在這個範圍內就失效了。
經典廣義相對論的奇性不可避免,所以標準大爆炸模型中時空存在著零點,給了上帝壹個容身之地。但是考慮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壹些基本量度,譬如長度和時間具有不確定性。不確定的程度由普朗克常數決定,從該常數可以定出最小的長度量子,即普朗克長度,約為10E-33厘米,這遠遠小於原子核的尺度。
測量任何長度不可能比這個更精確,而且比普朗克長度更短的長度是沒有意義的。同樣,作為時間量子的最小間隔,即普朗克時間,沒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存在。
普朗克常數記為h,是壹個物理常數,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在量子力學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體熱輻射的規律時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壹份壹份地進行的,計算的結果才能和試驗結果是相符。這樣的壹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壹份能量子等於hv,v為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為壹常量,叫為普朗克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