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考史書,可見諸葛亮確實制造過木牛、流馬。《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建興)九年(231),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 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沒有《三國演義》描繪得那麽神奇,但從中可見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糧的歷史事實。
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諸葛亮集》中的壹段文字,應是可靠的資料:“木牛者,方腹曲頭,壹腳四足,頭人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裏,群行者二十裏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豐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助,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鞭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壹歲糧,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這段記載,雖對木牛形象作了描繪,下文還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因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多年來,圍繞著木牛、流馬,人們作過許多猜測。
壹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經諸葛亮改進的普通獨輪推車。這種說法,源自《宋史》、《後山叢談》、《稗史類編》等史籍,意 謂木制獨輪小車在漢代稱為鹿車,諸葛亮加以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北宋才出現獨輪車之稱。此說還以四川渠縣蒲家灣東漢無名闕背面的獨輪小車浮雕等實物史料為佐證,認為這些東漢的獨輪車,都再現了木牛、流馬的模樣。
壹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新穎的自動機械。《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壹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這是指祖沖之在木牛流馬的基礎上,造出更勝壹籌的自動機械。以此推論,三國時利用齒輪制作機械已為常見,為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不可能是漢代已有的獨輪車,而是令祖沖之感興趣的、運用齒輪原理制作的自動機械。
第三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四輪車和獨輪車,但是何者四輪,何者獨輪卻觀點截然相反。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八說:“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而範文瀾則認為,木牛是壹種人力獨輪車,有壹腳四足。所謂壹腳就是壹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旁前後裝四條木柱;流馬是改良的木牛,前後四腳,即人力四輪車。完全相左的論斷,真叫人無所適從。
還有壹種爭論,更有意思,即木牛和流馬究竟是壹物,還是兩物。如譚良嘯認為,木牛和流馬是壹回事,是壹種新的人力木制四輪車;王開則認為,木牛與流馬是兩種東西,前者是人力獨輪車,後者是經改良的四輪車。王湔也認為,二者同屬壹物,並制造出壹種具有牛的外形、馬的步態的模型。陳從周等則勘察了川北廣元壹帶現存古棧道的遺跡、寬度、坡度及承重等數據,認為二者乃二物:木牛有前轅,引進時有人或畜在前面拉,後面有人推;流馬與木牛大致相同,但沒有前轅,不用人拉,僅靠推力行進,外形似馬。
上述種種,不壹而足,究竟何說最符合木牛流馬的原貌,至今仍難評說。諸葛亮若泉下有知,定會後悔當初未曾留下詳細的制作圖解.
(發帖時間:2003:6:28 16:49:23)
---muyuan
(1): 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頭,壹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裏,群行者二十裏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恚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壹歲糧,日行二十裏,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壹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壹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壹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壹尺八寸,廣二寸,厚壹寸五分。後杠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壹尺六寸五分,廣壹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壹尺三寸,孔長壹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壹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壹寸,廣壹寸五分,厚壹寸四分,同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