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尖·烏石塘景點簡介:
烏石塘昔日是漁民曬網的地方,現在已是朱家尖的重要景點之壹。妳可以在烏石塘看到成萬上億顆烏黑發亮的鵝卵石,乘上"海上泛舟",可以聽掌舵漁翁為妳講述烏石塘和樟州灣的傳說,壹定會增添濃濃情趣。
烏石塘長約500米,寬約50米,高約5米。烏石塘景區由烏石礫灘、樟州港灣、礁石長廊、烏魚洞天、漁家風情、樟州灣沙灘、雲霧茶園等景點組成,其中烏石礫灘由長500米,寬約30米,高5米烏黑卵石堆積而成,每當潮起潮落,微波湧塘,奏出“烏塘潮音”,氣勢宏大,蔚為壯觀,堪稱東南皿壹絕。景區還開辟有海上觀光,當壹天漁民的休閑活動。這條橫臥著的海塘全由烏黑發亮的鵝卵石自然倚坡壘積而成,氣勢龐大蔚為壯觀。卵石花紋斑斕,光潔可愛,小如珠磯,大似鵝卵,可與南京雨花石和三峽五彩石媲美。元朝的《昌國州圖誌》有記載:"烏石塘,在馬秦,綿亙百余丈,高可五丈許,枕海之濱,表裏皆青圓石子,如龍之鱗甲"。
樟州灣的南岸,分布著很多礁石,礁石群形狀奇特,猶如龍眼、龍嘴。龍嘴旁有壹石隙,當地漁民稱其為龍之洞,每當臺風將臨,此洞會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聲響可遠傳十裏之外,此時的烏石塘,依水斜壘的烏石也會壹反常態,皺疊起壹道道豎溝,漁民稱之是小烏龍在預報臺風即將到來的信息,呼喚出海打漁的漁民快快回港。
烏石塘何以如此靈驗?相傳它是烏龍的化身。原來東海龍王的三太子,生得壹身烏黑,頑皮而聰穎,深得父母的寵愛。壹天,它耐不住龍宮的寂寞,竟自離開龍宮到東海大洋遨遊去了。正玩得興起,不料遇到了壹群鯊魚精。鯊魚精們曾聽說吃了龍肉,可以成仙,所以壹見小烏龍,就相約咧嘴向小烏龍猛撲,小烏龍寡不敵眾,鬥得筋疲力盡,遍體鱗傷,節節向蓮花洋敗退,鯊魚群追不舍,在這千鈞壹發之際,被正在捕魚的朱家尖漁民發現,眾漁民奮勇將小烏龍救至樟州灣內,又精心為小烏龍養傷,從此小烏龍與朱家尖漁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傷好後,為報答救命之恩,小烏龍情願留在樟州灣,立誌守護海塘,造福朱家尖百姓。從此小烏龍就橫臥在樟州灣沿岸,年長月久,片片龍鱗也就化作了烏石子。它日夜註視著大海的變化,壹旦大風將至,它就抖動龍鱗,並高聲鳴叫,警告漁民別出海,快回港。臺風來時,濁浪排空,他就用身軀擋住驚濤駭浪,保護朱家尖壹方百姓免遭災難。
清朝文學家朱緒曾有詩贊曰:
"塔飛僧化豈荒唐,風雨俄驚湧石塘。
天敕烏龍飛不去,免教此地變滄桑。"
其實,這烏石塘是壹條憑自然力量壘成的海塘。樟州灣縱深約3公裏,寬約1公裏,灣內水深由0.5米至10米,從岸邊至灣口漸遠漸深。港灣兩邊的山體有三種巖石,即灰綠巖、安山紛巖和花崗巖。大海的波濤以其巨大的沖擊力,常年累月地撲擊崖巖,崖巖不斷地破裂成大小不等的石塊跌落海灣,被湧浪潮汐反復地翻滾淘洗,折騰打磨,漸漸地磨練成了壹顆顆烏黑發亮的鵝卵石,而海浪又把這些卵石推向海岸,經過百千萬年的累積,壹條烏黑發亮的石塘出現在樟州灣沿岸了,在烏石塘鵝卵石中灰綠巖占80%,安山紛巖占15%,花崗巖占5%,這與大山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巖石分布相吻合。
烏石塘以鵝卵石聞名,鵝卵石花紋斑斕,光潔可愛,小如珠璣,大如鵝卵,可與南京雨花石媲美。大烏石塘處樟州灣西岸,介於大平崗南麓水塔巖與廟跟頭小礁嘴頭之間。小礁嘴頭外側的小山似昂首向海的龍頭,小山沿岸,礁石兀立,形狀奇特,猶如龍眼、龍嘴。龍嘴旁有壹石隙,當地漁民稱其為龍洞。每當臺風將臨,此洞會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聲響可遠傳十裏之外,此時的烏石塘,依水斜壘的烏石也會壹反常態,皺疊起壹道道豎溝。每當明月之夜,澄碧的樟州港口波光閃爍,猶如無數藍精靈在海面上跳躍。月光下,海潮披著銀甲“前赴後繼”拍擊海灘,奏起“沙啦啦沙沙啦啦”的聲響,恰如天籟梵音。此時,遊人若躺在清涼光潔的礫石上望明月,聆潮音,遐思油然,恍入幻境,人們稱此景為“烏塘潮音”。
朱家尖投資建造的中國最大的仿古木帆船——“綠眉毛”既挖掘了舟山傳統的古漁船文化,讓遊客了解漁業捕撈工具的發展歷史,又結合現代漁業旅遊,在烏石塘景區開辟了至普陀山,洛迦山及各海島際的海上觀光項目。
在烏石塘景區的北面,以“烏龍之家”為主題的農業觀光植物園區是整個烏石塘景區較有特色的壹個旅遊觀光項巨,結合烏石塘美麗的傳說和獨特的石景海景、種植新、奇、特、樂的觀賞植物、瓜果等,如烏果、烏花烏草、烏口十等,采用藝術造型,把整個園區建成壹個“烏龍之家”。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這裏將形成壹個遊在鳥石灘礫,觀、嘗在“烏龍之家”的旅遊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