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曾記得去年爬丹霞山時,四點多起床看日出,看連綿起伏的青山,探古老的寺廟巖洞,爬奇特險峻的天梯棧道,美麗的景色依舊歷歷在目。
近來整理照片,無意中發現了壹幅特別心動的作品。在奇特的巖洞裏,修築起壹幢幢佛堂寺廟,好友正靜靜地看著紅墻上的碑文,不遠處壹個女師傅正輕聲和屋子裏的人交談著。
那是建在丹霞山懸崖峭壁下的寺廟,赤色石頭被稱為“錦石巖”,於是這家小寺廟便被喚作“錦石巖寺”。
那日,和好友遊覽丹霞山,歸途時誤打誤撞尋到寺廟外的半山亭。上面的對聯題字“翠竹森森峰回路轉疑無徑,丹崖隱隱柳暗花明別有天”。穿過幽靜曲折的山路,經過“壹線天”等景點,竟驚喜地發現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錦石巖寺。
洞天福地,推開寺廟的大門,裏面別有洞天。我不禁感嘆僧人們的智慧,竟然能在如此險峻的峭壁下,尋得如此壹塊寶地,巧用自然的地勢,在洞穴裏修建寺廟。
走過壹段小路,經過壹扇扇半開的窗戶,便能看到壹個巨大的巖洞,裏面供奉著神像,寄托著信眾們虔誠的心。前方有壹道狹窄的石門,兩邊寫著對聯“萬古靈光留錦石,四山滴翠照丹霞”,上面題字“錦嚴洞天”。
低下頭,穿過小門,眼前頓時闊然開朗。依稀看到赤壁黑石下,紅墻綠瓦上,二樓的欄桿上晾掛著僧人們的衣物,頓時覺得這裏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心生親切。
忽然,壹陣叮鈴鈴的聲音傳來,吸引著我繼續往前。擡頭壹看,原來是風鈴在感受著自然的韻律,跳著歡快的舞蹈。那聲音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動聽極了。
跟寺廟裏的師傅聊天,感嘆這裏的風鈴聲太動聽了。他跟我說,錦石巖寺喚做“上院”,而在河的對岸有壹家“下院”,名字為“阿彌陀佛寺”。那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遊客不允許入內。他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那家寺廟裏掛滿了風鈴,聽得我不禁心生向往。
我問師傅是住在寺廟裏嗎?他搖了搖頭說,他是來當義工的,平常幫忙負責引導遊客簽名。而他選擇了這壹處清幽之地,靜靜地修身養性。
四處張望,不由得感嘆著,這真的是壹處風水寶地。近處丹霞峭壁咫尺之間,遠處可眺望整個丹霞風光。欄桿上刻著幾個可愛的石獅子,角落裏還種滿了鮮花,偷偷地向這個世界探出粉色的觸角。
相傳在壹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佛教法雲居士來遊,跋涉千裏,偶遇此境。
在寺廟不遠處,有壹處方丈大的洞穴。巖洞雖小,卻別有洞天,上可觀丹霞峭壁,下可攬九江碧玉。法雲居士在此歇息後,不禁生出“半生奔波如夢幻,今日方覺此清虛”的感慨,此洞遂命名為“夢覺關”。
穿過幽靜的小路,翠竹綠樹成蔭,居士來到了錦石巖寺所處的位置。陡峭的懸崖絕壁下竟藏著壹處處可容身的巖洞,堪稱鬼斧神工。遠處,錦江宛如壹條綠絲帶,在連綿起伏的奇山環抱下,在蔥蔥郁郁的綠樹間,蜿蜒前行。
微風拂來,鳥語花香,居士不禁覺得連日的奔波勞碌已煙消雲散,只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他不禁動心了,此處不正是他壹直苦苦尋覓的歸宿之地嗎?於是便率領眾人庵建寺,在此潛心修行。日後,此處香火漸旺。
千年以後,我偶然踏進此處,不禁深切地體會到當時法雲居士不願離去的心情。在這裏感嘆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俯瞰丹霞的湖光山色。耳邊吹來梵音陣陣,還有隨風起舞的風鈴聲,整個心就像被熨貼了般,溫暖又平靜。
半生奔波如夢幻,今日方覺此清虛。那婀娜多姿的景色,余音裊裊的梵音,動人心弦的風鈴聲,讓人怎舍得離開?
沈浸在美景裏,我的心早已飛回了千年以前,任由思緒雲遊四方。直到朋友呼喚,我才回過神來,戀戀不舍地離開。
如今翻回以前的照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安靜美好的小寺廟,喚起當初安靜祥和的心境。
即使身在遠離自然的都市生活裏,也要在紛擾繁雜的世界中守護心靈的壹方凈土,優雅淡然地面對紅塵世界中的紛紛擾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