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學歷史是很簡單的,並不用這麽麻煩,這裏給發起者幾條學歷史的建議
(1)心態:俗話說學習要持之以恒,機遇是給那些有信心的人,看完妳的話,我認為妳對歷史有種恐懼心理,其實學歷史最忌諱的就是懼怕,妳要換個角度思考,俗話說以史為鑒,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通過研究古人發生的事情而使自己覺悟壹些客觀發展到底,從而使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學歷史的意義,因此,學歷史者必須抱有虛心,不怕苦的精神(對於地理學科,也應該如此,學習地理的意義在於擴展自己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
(2)方法,很多同學地理,歷史學不好,這個不是自己比別人笨,也不是自己比別人不用功,而是沒有掌握壹套好的學習方法,因此,我提供以下幾種歷史學習方法,供樓主使用
(壹)分析歷史根本原因,發展線路,以及意義之類題目解題方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學習壹個歷史事件時,第壹個想到的就是經濟,因為經濟的發展可以帶動政治,思想的發展,例如世界近代現代史,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壹定程度的發展,從而使人們的思想覺悟提高,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而思想的發展又為政治提供了壹系列理論,因此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資產階級開始壯大,因此他們迫切需要掌握政權,從而發生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並以君主立憲制為其基本體制,建立了第壹個資本主義國家.這樣,以經濟為線索,把各大歷史事件就可以穿插起來,在題目中,又有以下幾中很分不清楚的原因要妳回答,不過妳很難辨別,這裏提壹下技巧
根本原因:肯定和經濟或土地沾邊,例如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不適合中國國情
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最主要方面的,按政治哲學中的說法就是主要矛盾,例如第壹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往往就是最最直接的原因,壹般指的就是什麽導火線啊,事件啊,比如導致發生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就是薩拉熱窩事件,導致甲午中日戰爭的直接原因就是朝鮮東學黨起義
另外,在看發展線路的時候並不要局限於本課的內容,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按現在高中課本的編排每個課時是按壹定的主線編排的,橫線為時間的順序編排,縱線近代史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速度,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人民的抗爭為主線,現代史則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為主線,但世界近代現代史不同,他的編排完全是按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壯大兩個主線編排,並不按時間編排,這個就是很麻煩的地方,中國古代史則完全以時間為安排,每章介紹政治,經濟,文化,比較好掌握,說了這麽多,其實最重要的不外乎壹點:在學壹課歷史時,不要把眼光只放在該課,而要結合本單元,本課本加以學習,就不難了
(二)時間的記憶:這個就是大家學歷史最頭疼的問題,和背單詞壹樣,這個東西大家都覺得很難記憶,記了這個時間忘了那個時間,有時候還張冠李戴,其實,背時間也是有技巧的,大家或許很喜歡先看壹個歷史事件再背時間,拜托,這樣是很難記得的,其實很好辦的方法就是列個時間軸,妳根據時間記事件,這樣頭腦不會爆炸而且記得很清楚,當然,第2種方法就是根據主線記時間,比如,世界近代史,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發生什麽事情,再鎖定時間,在工業革命後又發生什麽事情,根據範圍鎖定時間,這樣就很好記了
P.S.有些兄弟每天抱著本歷史書在那死背,但考試成績卻不理想,我很不贊同他們的方法,歷史其實是不用怎麽背的,您只要根據主線來記憶
在下課的時候,或者是休息的時候,順手翻壹下,壹帶而過,如此往復,自然會
2.歷史該怎麽學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壹套方法,不知適合妳否。
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壹定要每天背,壹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
不過壹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妳就壹定會討厭歷史的.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
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壹幹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3.為什麽要學歷史呢生活在以前的人們的言行會被記錄下來,這就是廣義上的歷史。但歷史絕不是不是簡單的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做了什麽事情。我們要面對生老病死,要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人生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我們手足無措的時候我們可以參照先人的經歷看看他們是怎麽做的,研究壹下處在相同情況下他們為什麽這麽做,為什麽在那個時間做,為什麽用那種方式做。那些成功的可以借鑒,失敗的引以為戒在自己處理的時候加壹筆避免。例如制造汽車,當地壹輛汽車制造出來後,後來者都是以他為原型不斷模仿並加以改良才有了今日的性能出眾的汽車。如果沒有前人的經驗被保存記錄下來,後來的每壹代人,只能不斷重復發明第壹輛汽車這個過程而無寸進。
同時閱讀歷史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道德標準,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再是簡單的相信電視、報紙、網絡上所說的東西。依據妳建立的標準能客觀的分析判斷壹件事情,不再簡單的去認為是好還是壞。
希望我說的能對妳有所幫助。
4.學歷史到底為了什麽有人抱著三國誌、抱著所謂的正史讀了壹年兩年三年、研究了壹遍兩遍三遍,結果打開貼吧或是登錄論壇,是幹什麽去的?原來是專門罵古人去啦。這“史”是不是白學了?史書中的精神他們學到哪去了?他們學史就是為了罵諸葛亮、罵趙雲、罵曹操、罵關羽,嘲笑古人、譏諷古人。所以我覺得這些人比堅持著喜歡、學習自己心中英雄的的朋友差遠了。
順帶壹提,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氣盛、鋒銳,到處與人辯論歷史,其實說好聽點是辯論,說難聽點我們就是在扯淡,扯著罪孽深重而且毫無任何意義的淡。“業”,自那時就積下很厚了……
現在大多數人讀史之前已經不再向自己發“學歷史是為了什麽”這樣的疑問了,包括我在內。但是我早已經在試圖糾正自己,並努力改變自己的歷史觀了。起碼我現在已經認識到讀歷史不是為了與他人鬥勇鬥狠磨嘴皮子,也不是為了向美女炫耀自己的學識多麽豐富多麽了不起,等等等。我現在讀史學史,自己給自己下達了幾個終極目的,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幾個字:
鑒(鑒是非)
正(正己身)
明(明“智”)
知(知“道”)
再說壹句,樓主也無須氣憤,其實許多喜歡給人講史糾正歷史概念的朋友不壹定都是懷著惡意或是自以為高人壹等的人,他們很可能是因為看我們穿的太樸素以為我們都是窮苦人民,所以有心想請我們去吃頓大餐,只不過他們是指著餐廳玻璃窗上貼的美食海報來請我們吃飯罷了。
以上純屬扯淡與個人之觀感,歡迎高手反駁,但是不歡迎謾罵與拍磚。
5.歷史怎麽學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
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壹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仿佛有壹種魔力能把妳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仿佛壹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
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
在他的指導下,高壹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註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
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壹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麽愚蠢。
高壹的知識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我這才知道為什麽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
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壹次,每個月再總復習壹次。
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
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壹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壹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麽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麽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麽歷史道理。
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麽異同點,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麽。
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
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麽題都能迎刃而解。
這是讀書時要註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壹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
相信妳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
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
往往都是考妳對某壹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壹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壹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壹般來說就是正確的。
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妳就讓頭腦變簡單些,壹開始想到什麽就是什麽,完全不必拐什麽彎。
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妳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妳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
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妳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
更何況現在的考試壹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妳就要盡可能地多想壹些。? 其次是表達。
最好是分條闡述,壹點寫壹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壹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壹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
壹般壹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壹道題是八分,那麽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妳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麽,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
同時,還要註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字跡壹定要工整。想想看,壹個老師要在那麽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麽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妳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
壹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壹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誌,了解壹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
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壹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壹個特點,容易忘。
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壹幹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註意計劃性。
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壹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註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
壹條是老師的,壹條是妳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妳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
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壹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
6.為什麽要學歷史為什麽要學歷史?如果說,記載歷史和寫歷史是壹種職業,是社會的需要,那麽我們普通人,我們和歷史沒有職業關系的人,為什麽要讀歷史?
很多人這樣問,美國南北戰爭時的羅伯特.李將軍說過:人的短暫壹生裏,所見到的大多是悲慘和苦難,是卑劣和失望,為了對人性,對人類的前途保持信心,所以必須讀歷史。
只有在讀歷史的時候,妳能在紙頁間經歷幾百年幾千年,妳才能進步、改善,妳才會慶幸自己生活在此時此刻。
歷史學家麥克內爾說過:歷史是人群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是集體的自我認知所必須的。壹個人如果沒有記憶,那麽不管多麽聰明,也不能認知自己是什麽,是處於什麽樣的環境,和別人是什麽關系。同樣,壹個人類群體,如果沒有集體記憶,也不能認知這個群體是什麽,自己處在怎樣的環境,和其他的群體是什麽關系。
梁衡在《人生的境界》裏面說:“當知識水平太低時,無力從邏輯上看出鬼話和實話的區別”。“理論死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也許我們可以這麽說:“歷史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讀史才能明智,才能讓心中的壹桿稱更穩。
7.什麽是歷史類型學歷史類型學的概念 在平行研究的實踐與理論中,還有壹個相當重要的分支--歷史類型學,重在比較和判明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似和差別,並歷史地解釋這種相似與差別,主要是由俄國比較文學學者倡導的。
"在沒有直接相互影響與聯系的情況下,這種比較壹般性的或比較專門性的類似的特點被稱為歷史類型學上的類似或相象。 " 歷史類型學不同於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中的類比,因為歷史類型學註重社會歷史的發展,註重作為文學的歷史規律的特點,可以說它更多體現了歷史學的方法與觀念。
世界範圍內的各個民族之間,有很多類似的文學現象,例如浪漫主義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形象、情節、文學題材以及詩歌風格等等的類似。 這種類似必定與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相聯系。
而華茲華斯、拜倫、濟慈、白朗寧夫人、波德萊爾的作品,都與歷史轉變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個性與現代社會之間的沖突有關。 歷史類型指在壹定歷史階段,在不同文化系統中某種***同的、重復出現的東西,即類型***性代表。
俄國比較文學學者日爾蒙斯基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發展觀,從建立總體文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文學和歷史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情況互相對應的觀點:"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把在相同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發生的類似的文學現象進行比較,盡管這些現象相互間並無直接的關系。 " 比較文學研究中的文學相似現象已是眾目可睹。
這種相似的文學現象裏就有可能涵蓋著各種更為實質性的聯系而不是表面上的事實關系。將它們歸納到相同或不同的現象中去,建立起和歷史的親緣關系,就形成了文學作品中的類型***性體系。
在這壹點上,歷史類型學體現出社會歷史批評的特征。 它認為, "任何文學影響都是和被借用形象的社會變化相聯系的,所謂社會變化,我們指的是形象的創造性的改造和對那些成為相互影響的前提的社會條件的適應,民族生活和在社會發展壹定階段的民族性格特征的適應,對民族文學傳統,同樣也對所借鑒作家創作個性的思想和藝術上獨特性的適應。
" 歷史類型學的廣泛運用 可以運用歷史類型學研究的文學現象是很多的。《伊戈爾遠征記》同古斯堪的那維亞的史詩之間,同德國和捷克的史詩之間,同南部斯拉夫人的古代歌曲之間;或者《伊戈爾遠征記》同德國的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之間,同法國英雄史詩《熙德》之間,同德國英雄史詩《瓦爾特利烏斯》、《虎皮騎士》之間,都可以通過歷史類型學的研究,展示這些史詩性質的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某些***同性,以及和作家們的創作活動及典型的社會環境的密切關系。
同樣,文學作品結構之間的比較,也可以運用歷史類型學來進行。因為文學結構也是歷史發展中的現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是時代的繼承關系中的比較穩定的、重要的環節。
既然文學結構脫離不了社會特性和民族特性,脫離不了倫理價值和美學價值,那麽它也脫離不了與它所處的時代之間的聯系。 對此,赫拉普欽科曾經論述:"……在各種極其不同的類型的概括中,同類的、***同的、近似的東西,不是通過從個別的、局部的東西直接對立就能得到說明,而壹定要通過它們的內在聯系才能得到這種說明。
" 平行研究的概念 平行研究,是指關於那些不存在事實聯系,也即不存在先後的因果關系,而只存在平行的互置關系的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域中的文學現象的比較研究。 這種平行關系,是出自文學的審美特征或形式才呈現的,例如,文學都關懷人性的善與美,都同情弱者,都贊美生命,都富於想象力和情感性,都要借助於文字語言的表現力,等等。
由於不再拘泥於事實上的聯系,平行研究關註的是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學審美過程與手段、方式及結晶物的遙相呼應與和諧***振。 這些遙相呼應與和諧***振的文學現象可能是同壹時期發生的,也由於文化發達的程度有差異有先後,會有年代上的距離,但最終仍表明了"天下文心之攸同"(錢鍾書語)。
8.歷史怎麽學啊歷史屬於文科範圍,大多數內容需要我們記住,但開卷考試以後就大大的減弱了的文字的記憶。有些人認為:“這下可好了,可以正大光明的‘抄’了!”其實不然,只要考過壹次的人都知道,考試難度更高了!考試提高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所以開卷考試只不過是個幌子啦!這就讓我們更難辦了,本來對歷史就沒有興趣,現在可怎麽辦呀? 對於興趣我不想說什麽,人各有誌!不過正因為人們不願學歷史,研究歷史,國家才更需要這樣的人才。物以稀為貴!所以學歷史“出路”不會窄。冷門呀!
可以介紹幾個方法給大家:壹 是妳自己的刻苦程度!刻苦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壹些好學生不愛學歷史,可成績也壹樣很好的原因所在!二 就有點左傾機會主義了,是“比較”!就是將相似題目或相同題材,模式的歷史事件進行***性和個性的區分。(例如:南京國民 *** 的北伐同廣州國民 *** 的北伐在性質上有什麽不同?等等)當然,有時別太死板了,不管三七二十壹生搬硬套的拉在壹起比較,這樣大可不必,也毫無效果。
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可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同語文很是相似。(對了,答歷史題的另壹個重要環節是妳的文采要好!同樣的語文基礎也就得好)正所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得博取眾家之長(指多看歷史書籍),吸取有益的,形成自己的觀點(高考時會加分的),再經“比較”。妳會發現自己的分析能力增強了,看問題更深刻了。
還有也要進行學科間的綜合,特別是與政治,地理學科的結合,增加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只要妳勤奮,就算沒有興趣,也會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興趣,又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是能夠出成果的。
方法有了,不過是別人的。有時會不合適自己,這就更要在學習中多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出自己的學習之路,那其他學科的學習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的,好,路是自己的了,只要記住:“工夫不負有心人''
9.學歷史有什麽用我們為什麽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壹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壹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麽他們學的是什麽呢?福特、泰勒、本田宗壹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麽?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裏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壹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註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妳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麽意義麽?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裏,壞在哪裏。
為什麽說好,為什麽說壞?這其中有什麽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壹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
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
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麽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麽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如果妳再深入壹些,妳會懂得“讀史可以明興衰”的內涵,妳不再像世人壹樣,把興衰成敗歸結為某壹個卑劣或是偉大的人身上,妳也會明白諸如“紅顏禍水”之類更是謬談。當妳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妳會比別人看得更真,更深。
學習歷史,就是為讓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人類的過去,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要知道,忘記過去的人必定會重蹈覆轍。學習歷史,學習歷史裏的人們,能幫我們少走許多彎路,也許,那困惑以久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總之,學習歷史,就是讓妳更聰明,更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