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老天橋劇場的那些事兒

老天橋劇場的那些事兒

The Former Tianqiao Theater  老天橋劇場曾在壹代人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就像當年北京許多新建築壹樣,平穩端莊的形象、不  事張揚的表情。半個多世紀的時光稍縱即逝,讓我們壹起聆聽李暢教授再次重溫老天橋劇場的那些事兒。

20 世紀50 年代的中國

20 世紀50 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就與歐洲國家開始建立文化交流,而這在解放前基本是沒有的。

交流重要的壹部分內容就是關於戲劇的交流,這就需要建設與國際標準相當的劇場。然而那時的中國只有禮堂,

幾乎沒有壹個與國際對口的劇場。可以成為“劇場”的,要麽是清朝留下來的,要麽是民國時期改良的戲園,

大多以唱京戲為主,譬如上海有天蟾舞臺、大舞臺,北京有東華門的真光戲院,即現在的兒童劇院,還有開

明大戲院,後改名為珠市口電影院,現在已被拆掉了。

1951 年,李暢先生曾有機會在東歐學習劇場設計和戲劇演出,回國後,正值國家需要建設劇場,於是被邀

請作為文化部劇場建築顧問,與文化部常學詩總工程師壹起擬定建設劇場的相關文件。由於當時國家處於經濟

困難時期,要求全國各省市文化局建設劇場需分兩期或三期建設,同時給省級劇場壹次撥款50 萬元,給市級劇

場壹次撥款30 萬元。天橋劇場是全國第壹個建設的劇場,又位於首都,所以破例撥款70 萬元,作為第壹期的

建設經費。

老天橋劇場的分期建設

當時為減少拆遷,選址在天橋萬盛軒劇場、小桃園戲園以西的壹塊空地建造天橋劇場。建設壹開始,設

計組就被明確要求舞臺空間和觀眾席空間都盡量做到和國際慣例對口,設計圖紙完全按照標準劇場設計。第

壹期經費只有70 萬元,只能先建造壹個小的前廳和合格的觀眾席、主舞臺,其他附臺、化妝室都沒有單獨設

置,化妝室暫時放在舞臺下面。觀眾席沒有前廳,只有壹個3m 寬的走廊,壹切都不得不因陋就簡。第壹期工

程建築師是劉世銘,劇場技術顧問為李暢、齊牧冬、陳治。1953 年11 月第壹期工程結束後,梅蘭芳來此演出,

接著是東柏林警察銅管樂隊的演出。

剛剛演出1 個多月後,就接到蘇聯莫斯科音樂劇院要來中國天橋劇場演出的消息。上演3 個大型歌劇:《奧

涅金》、《暴風雨》、《多瑙河上的查布羅什人》和3 個芭蕾舞劇《天鵝湖》、《巴黎聖母院》、《阿依巴

利特醫生》,以紀念中蘇建交5 周年。但上演這樣大規模的歌劇,要求劇場能夠容納這6 個大戲的全部布景

及器材,而且要求劇場設備必須有在3~4 小時內更換壹個戲的大型布景的能力。因此,天橋劇場的擴建迫在

李暢

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1949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歷任中央戲劇學院

舞蹈團、中國青年文工團舞臺設計師、圖書館館長。參與了天橋劇場、首都劇場等的設計工

作,目睹了新中國幾十年來劇場藝術發展的歷程。舞臺設計作品有《桃花扇》、《原野》、

《大雷雨》等。

39

眉睫。人民政府要求在50 天內擴建完成天橋劇場的第二期工程,包括:

(1)改造整個舞臺,擴建壹個約400m2 的附臺,同時加大舞臺塔負荷,增加屋架數榀。

(2)擴建前臺休息室、貴賓休息室以及觀眾兩側的休息廊,擴建樓座休息室及休息廊。

(3)改建原有樂池,可容納樂隊80 名演奏員。觀眾席全部重新裝修,並建造二樓貴賓包廂;改造觀眾

席內全部投光口。

(4)改造藝術燈光的控制設備。使用蘇聯制造的西門子式鋼絲操縱器(50 路),使強電遠離工作人員,

並使操縱集中,減少程序。

(5)增加3 層樓的化妝室、排練廳後臺。

(6)徹底改善為觀眾服務的暖氣、冷風和通風、衛生設備,使之接近國際通用標準。

第二期擴建工程的建築師是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張、方伯義,劇場技術顧問是李暢、陳治。由於老天

橋劇場的第壹期工程參照蘇聯和民主德國的建築規範,分期建設完全不會影響它的質量,在第二期建設中就

形成了壹個也是中國第壹個能與國際慣例相壹致的劇場。50 天的擴建完成,老天橋劇場如期迎來了莫斯科音

樂劇院的演出,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家們對後臺部分化妝室環繞排練廳的布置方式很是贊同。於是此

後的幾年中,中國重要的歌劇、舞劇劇目以及重要的國際對外交流都在此進行。

之後,老天橋劇場又經歷了幾次擴建,主要是加大前臺休息廳、增加為貴賓服務的專用設施等。

老天橋劇場的技術實現

西方劇場大體分為英語國家體系和歐洲大陸體系,兩者的劇場設計由於演劇的習慣和體制不同而有所區

別,歐洲大陸的劇場設計更傳統、更講究壹些。李暢先生曾經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並入中央戲劇學院)

學習了英美國家的劇場體系,但新中國成立後,學習的蘇聯又屬歐洲大陸的劇場體系。

第壹期建築中,老天橋劇場的舞臺內部寬22m,深度為16.75m,內部高度為16.5m。觀眾席長度為

33m,寬度為22m,***容納觀眾1 600 人。其中舞臺內部寬度、高度都比國際慣例的尺度稍小,但尚接近標準。

在劇場設備制造方面,中國之前壹直是沒有的,舞臺布景要靠人爬到房梁上用手動滑車來調整,懸吊這

些布景至少需要兩三天,而歐洲的機械調整吊桿只需壹兩個小時。美國劇場壹直到今天都保留手動吊桿的傳統,

而在歐洲地區,德國率先發明運用電動或液壓的方式控制吊桿。1952 年,對當時中國所有現存的劇場進行調查,

只有3 根吊桿。經過計算,老天橋劇場需要約35 根吊桿,成為國內第壹家按照國際慣例安設吊桿的劇場,此

後中國所有的劇場均開始使用我國自造的吊桿。

舞臺燈光的控制需要壹個集中的控制臺來達到壹定的藝術效果,但當時沒有優良的控制臺,就在壹個水缸

裏放鹽水,用兩個鐵片做正負極,拿壹根木棍,利用鐵片的靠近或遠離來達到燈光的漸明漸暗。但這樣的方式

難以實現劇場燈光所需的幾十個回路控制。最終老天橋劇場選用了蘇聯仿造的西門子式鋼絲操縱器,可同時控

制50 組燈。以後,經過我國機械工程師和電氣工程師的***同努力,我們再造的燈光控制器材也達到了國際水平。

同時期的首都劇場

李暢先生同時也作為首都劇場的舞臺工藝設計顧問,參與了首都劇場的建設,設計師是林樂義、孫芳垂。

當時正值50 年代蘇聯建築界大事宣揚塔什幹劇院,所以首都劇場深受其影響,其劇場平面、立面總體規整而

樸素,按照歌劇與話劇兩用的模式設計,舞臺部分也設計了後臺,相當於塔什幹劇院與老天橋劇場後臺的結

合形式。由於首都劇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用到今天,是典型的場團合壹方式,使得劇場與北京人民藝術

劇院壹同受到大家的關註。

老天橋劇場作為我國第壹個符合國家標準的歌劇、舞劇的劇場,其建築和設備都對之後的劇場建設起到

了積極的示範作用,也對西方歌劇、舞劇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開啟了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