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眼最重要、最多見的臨床表現是眼底改變。隨著現代檢查方法及診斷技術的發展,有了不少新的發現。已肯定引起眼底病變的基礎主要是眼軸的延長。各種病變既可能是近視眼的特征,也可看作是壹類並發癥。
近視眼的病理意義不僅在於屈光不正本身,而在於眼底(視網膜-脈絡膜等)為主的眼部病變。眼組織的近視性退行性變(變性與萎縮)
是引起諸多並發癥乃至最終致盲的根本原因。單純性近視眼常見征象有豹紋狀眼底及視盤顳側弧形斑等。變性近視眼的眼底多具有特征性的近視性改變。對於這些改變的程度及表現規律,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作了各具特點的描述。如有將變性近視眼底病變分為3 期:
初期、進行期及晚期。有按眼底病變範圍分成3 型:後極中心型、周邊型及混合型。我國夏德昭將高度近視眼眼底改變分為5 級:壹級(近視眼Ⅰ),正常或呈現豹紋狀;二級(近視眼Ⅱ),豹紋狀+鞏膜後葡萄腫;三級(近視眼Ⅲ),豹紋狀+後葡萄腫+漆裂紋;四級(近視眼Ⅳ),局限性視網膜、脈絡膜萎縮斑和(或)有Fuchs 斑;五級(近視眼Ⅴ),後極部呈現廣泛地圖樣視網膜- 脈絡膜萎縮斑。
(1)豹紋狀眼底豹紋狀眼底是近視眼的壹大特征。由於眼球向後伸長,視網膜血管離開視盤後即變直變細。脈絡膜血管亦相應變直變細或明顯減少。同時由於色素上皮層營養障礙,淺層色素消失,脈絡膜橘紅色大血管暴露明顯,由此而呈現的眼底被稱之為豹紋狀。出現率高達80%,而當眼軸明顯延長、屈光度更高時,出現率可超過90%。
(2)視盤視盤外形受視神經通過視神經管路徑的影響,通常此徑呈直角。
近視眼的視神經軸多斜向顳側,偏斜進入球內。近視眼的視盤較大,平均橫徑1.55 mm±0.5mm,直徑1.75 mm±0.5mm,面積多超過3mm2,而正常眼平均為2.0 mm2±0.5mm2。
多呈橢圓形,長軸垂直,可稍傾斜。顳側平坦,邊界部分模糊不清,可與弧形斑相連。從視盤的形態有可能對近視眼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
(3)弧形斑弧形斑是近視眼特征性表現之壹。出現率在輕度近視眼為40%,中度近視眼為60%,高度近視眼可超過70%,男女無差別。由於眼球向後伸長,視盤周圍的脈絡膜受到牽引而從視盤旁脫開,相應處鞏膜暴露而形成特有的弧形斑。弧形斑明顯隨屈光度的加深而增大。多居顳側(約占80%)。若眼球繼續向後生長,則可擴展到視盤四周,單純居鼻側者罕見,呈半月形。大小不壹,大者甚可超過壹個視盤徑,延及黃斑區,並與後極部萎縮區連成壹片。有時緊靠弧形斑,顳側有壹棕紅色的遷移區,表明該處仍有部分脈絡膜存在。
(4)黃斑黃斑區有無病變及病變程度,直接決定近視眼視功能的好壞。
單純性近視眼的黃斑區多可保持正常狀態,但變性近視眼則多被累及,出現率很高。
病變表現多樣,功能受損明顯。通常與年齡、性別、軸長及屈光度明顯相關。主要表現有:黃斑紅變(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現壹境界不清的深紅色斑點,此系擴張的毛細血管叢透過變薄的組織所致),黃斑色素紊亂(退行性變的早期表現)及黃斑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嚴重影響視力,多見於> 10D 及30 歲上下的近視眼患者。
新生血管常於出血後出現,來自脈絡膜毛細血管。眼底熒光造影可見黃斑區有近視性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軸長> 26mm 者,新生血管可漸擴張到眼底後極部更大區域。單純性黃斑新生血管多可成為其他病變(如Fuchs 斑、裂孔及後葡萄腫等)的基礎,或本身即為其他病變的初期表現。
(5)Fuchs 斑Fuchs 斑亦為變性近視眼特征性表現,最早分別由Forster 及Fuchs 介紹,故亦稱之為Forster-Fuchs 斑。檢查可見黃斑區呈輕微隆起的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的暗斑。色灰黑或灰綠,位於中心凹或其附近,約為1/3 ~ 3/4 視盤大小。邊緣可見小的圓形出血或色素環。發生率約為5% ~ 33%。自覺視物變形、視力下降及中心暗點,似有薄紗遮住中央視線。病程緩慢,後漸趨穩定。早期因急性出血可形成出血性盤狀脫離,晚期因出血吸收而有色素增生。熒光血管造影可見壹小的盤狀變性竈。急性出血期出現色素上皮或神經上皮脫離,或兩者均有脫離。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在造影初期及中期最清晰。
熒光滲漏呈顆粒狀、絨球狀或不規則花邊狀。後期擴散,邊緣模糊不清。若有出血或色素,則見環形熒光遮蓋區。出血吸收期造影可見色素堆積,遮擋熒光。後期瘢痕組織染料著色,白色機化斑可呈現假熒光。檢眼鏡下見到的新生血管病變,要小於熒光造影所見範圍。Fuchs 斑曾被認為是玻璃膜(Bruch 膜)破裂及視網膜下新生血管所形成的黃斑盤狀病變。有的Fuchs 斑表現為黃斑區有壹黑色斑塊,略小於視盤,圓形,邊界清楚。有時黑色斑塊可漸擴大,或可變為灰色或灰白色,斑塊四周有萎縮帶。有Fuchs 斑者脈絡膜並無明顯改變,玻璃膜也未破壞。黑色斑點區內可有色素上皮增生,並伴有壹種細胞性膠樣滲出物,這種滲出物和增生的上皮形成壹弧形隆起面。在色素上皮增生區的四周,色素上皮細胞的色素較正常減少,有時色素缺如。Fuchs 認為這些改變與眼軸向後部伸展及眼球膨脹密切相關。大多數人認為Fuchs 斑是黃斑區嚴重出血的結果。
如吸收緩慢,最後會被滲出、機化物和色素塊所代替。Fuchs 斑與漆裂紋樣病變密切相關。在有Fuchs 斑的患者中,伴有漆裂紋樣病變者常超過55%。起病前視力即可減退,但在整個病程中,視力有時亦可能趨向好轉或穩定。
(6)漆裂紋樣病變漆裂紋樣病變是近視眼的另壹個特征性表現。眼底可見不規則的黃白色條紋,如同舊漆器上的裂紋,為玻璃膜出現的網狀或枝狀裂隙。亦稱玻璃膜裂紋。發生率報道不壹,高者達38%,低者為16.4% 及4.3%。主要見於眼球後極部及黃斑區,有的與弧形斑相連,數量(2 ~ 10 條)不等。平均長度約為0.8PD。血管造影早期可透見熒光,有時可見脈絡膜大血管在其下方交叉而過。動靜脈期熒光增強,晚期可見漆裂紋處組織著色,並有較強熒光,但無滲漏。少有直接損害視功能情況,但可引起視物變形及相對旁中心暗點,並可誘發視網膜下血管新生及黃斑出血,是視力進壹步受損的先兆。
通過熒光血管造影及三面鏡觀察,可見漆裂紋樣病變細小、不規則,有時呈斷續的淺黃色線條或粒點狀,有時呈分枝狀,位於視網膜最深部。其底部常有大或中等大的脈絡膜血管橫跨而過,見於黃斑區及其周圍。可伴有脈絡膜出血。漆裂紋樣病變可能為玻璃膜皸裂和色素上皮萎縮引起。其發生可能有遺傳因素,更有可能與生物力學異常、眼球伸長的機械性作用(眼軸延長、眼壓升高、眼內層變形及Bruch 膜牽引撕裂)有關,並與血液循環障礙、年齡增長有關。與眼底其他病變,如後鞏膜葡萄腫等均有聯系。這些異常便為黃斑出血及脈絡膜新生血管長入視網膜提供了機會。隨著病程的發展,最終可誘發脈絡膜、視網膜的進壹步萎縮變性。漆裂紋樣病變的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因為部分可能已與深層脈絡膜萎縮區融合,常規檢查不壹定都能及時發現。
(7)周邊視網膜脈絡膜病變變性近視眼除黃斑區外,眼底病變的另壹好發部位為周邊部(赤道區附近),亦為眼軸延長的結果。並隨眼軸的進壹步延長而不斷發展。只是早期不直接影響中心視力,故多不被發現。但發生率高,壹般報道為> 50%,甚至高達70%,亦可見於中、低度近視眼;早期變性近視眼雖無明顯異常表現,但用間接眼底鏡檢查即可發現至少有20% 以上的患者,周邊視網膜已有變性病竈;病變範圍多數較大,至少累及1 ~ 2 個象限;明顯影響周邊視力——視野;多種病變與並發癥同時存在;變性常可導致視網膜裂孔和脫離。因此,周邊視網膜脈絡膜病變亦有很大的危害性。眼底周邊病變主要表現有彌漫性脈絡膜退行性病竈、帶狀脈絡膜退行性病竈及視網膜囊樣變性。
變性可分為4 型:白色(無壓力型)變性、色素變性、鋪路石樣變性及格子狀變性。發生率與年齡無關,與屈光度顯著相關。病變分布以顳側居多。主要表現為格子狀變性(12.3%)、霜樣變性(23.1%)、牽引竈(8.4%)、囊樣變性(5.0%)及裂孔(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