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惠陽區的文化

惠陽區的文化

惠陽流行的音樂,主要由大鼓、大鈸、木魚等打擊樂器和短笛、二弦、三弦、胡琴等管弦樂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鑼鼓櫃”。“鑼鼓櫃”以笛聲為主,分“子喉”、“平喉”,壹唱壹和;以木魚為指揮。8人組成壹樂隊。曲目多是“廣東音樂”,粵劇唱腔。凡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大場面,群眾都喜歡這種演奏。

清代,歸善有音樂家李丹麟(自號浮琴客)、裘集裳(自號鶴峰簫客)。民國時期,惠陽有音樂家薛秀亭(自號西湖琴客)、音樂大師廖尚果、音樂教授廖輔叔。

建國後,惠陽最有名的音樂家是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和惠州市歌舞團副團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黃紅英。 湛懷德墓遺址

在瀝林鎮瀝林村西面的鵝嶺山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人毀墓取磚用於修水利,今僅留遺址。墓長6米,寬4米,碑高2.8米。湛懷德,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湛若水之祖。生平事跡無考。

葉夢龍墓遺址

在良井鎮樓閣鄉牛草湖村北面的壹座山腰上。墓分左右兩室,各長4米,寬2米,高1.2米。墓前100米處有壹石龜,長1.2米。相傳數千年前,從石龜至墓室有兩行石人石馬相對排列。民國34年(1946),村人盜掘此墓。今僅存遺址。

霞湧寶塔遺址

在霞湧西南1000米處的海島上。底平面直徑5.5米,高40米,分5層。相傳該塔可“鎮邪”。塔建於明初,毀於1958年。今只留遺址。

潼文塔遺址

在潼湖鎮中心的寶塔山上。建於清初,“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今僅存遺址。塔基直徑5米,原塔高18米。相傳塔附近為多雷區,人畜常遭雷擊。建塔後,因塔可避雷,雷害減少。今軍墾農場在塔基上建壹亭,亭上豎避雷針,雷害甚少。

永平村窯址

在潼湖鎮永平村東約2公裏的石場路邊,距東江約80米。因挖築路基,暴露出5座圓拱形饅頭窯。各窯相距1~2米,窯室高1.3~1.5米,寬1.1~1.2米。窯壁用黃色粗砂粘土築成,厚5厘米。在地面和窯穴中殘存不少陶罐殘片。采集的器物只有四耳罐壹種,胎呈深灰色,陶質堅硬,卷唇短頸、平肩、鼓腹,整體造型顯得體肥身矮,腹上部貼附四耳,器身有明顯的輪制凸棱弦紋,施淡褐色釉。從器物的造型及制法來看,該窯屬唐代遺址。

蜆口角遺址

在潼湖鎮廣和墟潼湖衛生院前的壹沖積臺地上。遺址高於東江水面約3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東西長80~100米,南北寬約40米,屬貝丘遺址類型,堆積厚約0.4米。采集的器物有打制石斧、石錛,磨制石斧、夾砂細繩紋陶片和夾砂陶器座。磨制石器主要在刃部磨光,個別為通體加磨,器身留有較明顯的打琢痕跡。器物的特征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接近,故該遺址年代距今約4000~6000年。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惠陽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和史前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焚船角與殺人崖

民國27年(1938)10月,日寇占領三門島,將過往三門島的船只截住,拖到媽灣西面燒毀;把船上的人們趕到媽灣壹崖上殺死。燒船之處,今名“焚船角”。殺人之處,今名“殺人崖”。 ⒈烽火臺

在霞湧鎮東南1.5公裏的煙墩嶺上,面臨大亞灣。相傳建於明嘉靖年間,臺用花崗巖構築,呈圓臺形,高2米,底面直徑4米,頂面直徑3米,出煙口直徑1米。

⒉清泉寺

在霞湧鎮北壹山溝間。今貌為磚木構築,平面寬10.8米,深18米。傳說寺後曾有清泉繞寺而流,終年不絕,故名。相傳該寺建於明末。原寺內有尼姑,建國後還俗。“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被毀。20世紀80年代,霞湧有善男信女若幹,集資重建此寺。

⒊上排城堡

在永湖鎮上排村西1裏處。平面呈長方形,長61米,寬41米,高4.8米,墻厚1.3米。四角築長方形角樓,均為風化石壘砌。城墻隔3.6米處上下均有壹孔,上孔內呈方形,外呈長方形,下孔圓形,可作監視、射箭之用。東、南面各設壹拱頂城門,青石條砌築,高3.8米,寬2米,兩側設有欄桿。城外西、南、北距城30米處有壹護城河環繞,河寬20米,深10米,城南有壹吊橋,已失落。據最早在當地定居的黃姓族人相傳,其祖先於清順治年間來此開基時,已有該堡。

⒋文筆塔

在矮陂鎮蔗布村。建於清代。相傳自康熙之後,蔗布人中舉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建塔紀念,故名。塔平面六角形,3層樓閣式青磚構築,高14米。分3層,每層高4.13。塔基邊長2.3米,墻厚1米。北面開壹門,高1.9米,寬1米,門柱用麻石條建造。塔身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2、3層每面上部各辟1個小窗。塔頂為六角攢尖,上施覆缽、琉璃寶珠組成塔剎。塔腔原構已毀。

⒌崇林世居

在鎮隆鎮大山下村。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屬客家圍堡式建築,平面長方形,通面寬155米,通進深134米。正面分設3個大門,中門石砌,高3米,寬2米,上有“崇林世居”石匾。左右兩門距中門各47米。門前有壹口池塘。圍墻四隅建有角樓,樓平面方形,邊長10米,高13米。中門後面有壹牌坊,上刻“為善最樂”四字。堡內主祠為三進院落式布局,建築為硬山頂。中門兩邊墻上嵌有兩方石碑,大小壹致,高0.78米,寬0.5米,壹為惠州知府關於調解爭水事端的宣諭;壹為大山下村葉姓族人自訂的鄉規。

⒍文昌廟

在淡水鎮豬行街。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平面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築為硬山頂,擡梁和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琉璃瓦剪邊。前殿面額15米,進深6米。中有天井,寬6米,深5米,後殿高9米,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2米。現存尚好。

⒎魁星閣

在新圩鎮約場墟內。平面呈長方形,寬10米,長13米,高11米,***3層。中間層東墻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闡述建閣原由、時間、經過及籌款數額。清嘉慶十八年(1813)興工,光緒十五年(1889)完工。

⒏盤古宮

在新圩鎮約場毗鄰東莞的白雲嶂(海拔1060米,惠陽最高峰)上,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平面呈長方形,寬22米,深13米,高11米。分二進,進間有天井,第壹進為長方形廳堂;第二進橫排3廳,每廳都有神座。右廳神座為盤古王、玉皇、藥王;左廳為盤古姑、馮蓮祖、張新姐;中廳為盤古婆。該宮毀修多次,原貌已失。民國17年(1928)重修。“文革”期間罹毀。1980~1981年,壹些善男信女籌資重建。

⒐祖廟

在淡水鎮祖廟街。始建年代不詳,清初重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通面寬13米,通進深15米。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正殿屋脊裝飾有雙龍戲珠陶塑。相傳祖廟是詹、李、戴三姓人家的墓地,後為避免糾紛建成此廟,有“祖廟在家第壹雄”之稱。

⒑碧瀲樓

在秋長鎮周田老圍村,三進、三門、四角樓,沿中線展開對稱型構築。通面寬135米,通進深120米,每進相距15米。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匾額為進士江逢辰題寫。據葉德來族人稱,該樓乃葉德來捐銀所建。

11.劉氏宗祠

根據劉氏族譜可知黃沙洞村自明代初年就有劉姓祖先自中原而來開墾這片土地,因此這座劉氏宗祠有壹定的建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黃沙洞“馬鞍山劉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乾隆鼎盛時期,為江西省黎姓風水先生點穴,本族邦相等宗長主修,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再次修繕壹新,宗祠至今約已經歷200年風雨洗刷,全賴後裔的全力維護。 泰榮度假村位於馬安鎮新樓村,在西枝江與淡水河的交匯處。距惠州市區18公裏,離淡水鎮25公裏。從惠州沿著廣汕公路往馬安方向,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從淡水出發沿著惠南大道進入永湖圩走205縣道永馬公路就到了。

泰榮度假村休閑農莊具有客家風情的亭臺式莊園大門,園內青蔥的原野、粼粼的波光……這個精巧的自然生態農莊,讓人似乎忘卻了都市生活的喧鬧,重拾壹份難得的閑適心情。泰榮休閑農莊作為壹個新興的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垂釣、會議、度假等功能為壹體的特色農業旅遊項目,已備受遊人青睞。 葉挺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葉挺的祖父葉沛林所建,到上世紀90年代時,房子已有壹百多年歷史了,故居裏擺設了150多件珍貴的照片、實物、文物,大致概括了葉挺的壹生。於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正式開館。於2001年9月開始對葉挺故居進行修繕,並於2003年5月完工,自開放以來,成為惠陽區及周邊市、縣(區)的學校、機關、廠礦、部隊、黨組織等單位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黨史和軍事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