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只是音譯所用漢字不同,瑜伽和瑜珈都是指同壹個東西。現在通用的翻譯是使用“瑜伽”兩個字。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是壹個漢語詞匯,最早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壹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壹系,探尋“梵我合壹”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主要是壹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擴展資料1、瑜伽的由來
瑜伽”(英文:Yoga,印地語)這個詞,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其含意為“壹致”、“結合”或“和諧”。
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壹系,探尋“梵我合壹”的道理與方法。而現代人所稱的瑜伽則是主要是壹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聖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語)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
瑜伽是壹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
2、瑜伽的益處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壹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壹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壹。
瑜伽能消除煩惱——減壓養心,釋放身心,全身舒暢,心緒平靜,冷靜思考,達到修心養性的目的;
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環,修復受損組織,使身體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瑜伽能集中註意力——是學生及壓力人群提高學習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鍛煉法;
瑜伽能讓妳跳出心靈的限制,從而更好地回歸角色,並坦然迎接生活中的壹切挑戰。
3、瑜伽的修煉
為了實現“對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須的八個階段的修法,稱為“八支行法”。這些功法是:
1、持戒(yama) :指必須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殺生、誠實、不盜、不淫、不貪等。《瑜伽經》認為,在做瑜伽功之前,壹個人必須要有充分的道德修養,否則的話,他的心是不會平靜的。
2、尊行(niyama):指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包括
(1)清凈(對身體和食物的清凈,為“外凈”;對內心汙濁的清凈,為“內凈”)(2)知足(不求自己分外之物)
(3)苦行(忍受饑、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齋食、巡禮、苦行等等誓戒)
(4)讀誦(學習經典、念誦聖音)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為神奉獻壹切)等。
3、體位(asana):指保持身體平穩、輕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蓮花坐、英雄坐、吉祥坐、金剛坐、至善坐等等。
4、調息(pranayama):指調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經》指出,調息時首先要註意呼吸的三種作用:向內吸氣的作用、向外吐氣的作用、不吐不吸長長將氣儲於胸腹之中的作用。
此外,還要註意四件事:
(1)“處”,指氣息吸入後,氣息在胸腹之內所到達的範圍;氣息吐出以後,氣息在宇宙中達到什麽地方。
(2)“時”,指呼吸的時間。要求在呼氣吐氣過程中,壹定要保持速度適中、間隔和節奏合宜。
(3)“數”,指呼吸的次數。要求出氣入氣壹定要徐緩而輕長,切忌短促、粗急。
(4)“專註壹境”,指調心的問題,在呼吸時,要將意念專註在某壹點上,不能分散。
5、攝心(Pratyahar):指抑制各種感覺感官,使感官的活動完全置於心的控制之下。
6、凝神(dharana):是使心專註於身體內的壹處,如肚臍、鼻尖、舌端等;也可以專註於外界的壹種對象,如月亮、神像等。
7、入定(Dhyan):亦稱靜慮,是使專註壹處的心與所專註的對象相統壹、使主客觀相融合。
8、三摩地(samadhi):就是真正達到了心與其專註的對象冥合為壹。三摩地又分為兩種:“有想三摩地”和“無想三摩地”。前者,指達到三摩地後,仍然帶有壹定思慮情感的狀態。後者,指心的壹切變化和作用都已經斷滅,完全達到與專註對象合壹的狀態,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百度百科-瑜伽(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