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大家壹直在看《蒼穹之昴》,除了慈禧之外,其他幾各主要角色都是虛構的,比如,梁文秀,就有梁啟超的成分。但是,從得狀元的情節來分析,他又有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名狀元劉春霖的影子。 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名狀元。他的科舉會試題目就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語出《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表達了中庸之道、君子知道。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劉春霖 自古帝王之治、聖賢之道、不外壹中。中者、舉天下萬世所宜視為標準者也。然蕓蕓之眾、率恭然不能自立。而豪傑奇逸之士則又不免矯持太過、而不能以大中為歸。即中矣、而卒不能歷久不渝、貫始終而如壹,則物俗為之累也。惟君子能祛物欲之累、介然有以自持、此其所以難能可貴歟。夫子答子路之問強、而復進之於君子有曰、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信哉、其能強也。且吾嘗見天下之變、所以撓吾中立者多矣。凡夫禍亂之萌、必先挾壹近是之詞以為煽惑人心之計、壹二見微之士或能逆知其妄、耿耿自立而不陷其樊。設於此而復有巨詐雄奸、別樹壹幟以相抵抗、其所以攻擊彼黨而發其逆謀者、適與己見若合符節、則不覺沛然從之而無復疑及乎。勢焰已成、徒黨已眾、而陰謀漸露、其狂悖乃更有甚焉。至此雖覺悟、憤悔而已。失身其中、噬臍無及。自古以來忠義慷慨之士、不能卒守中立者、往往如此也。君子則不然、其識足以鑒別天下之是非、灼然如黑白之不可亂。其力足以措拄狂瀾之橫決、屹然如砥柱之不可搖。當舉世昏昧之秋、嘗倡為非常之說、以冀弭百世之患。迨吾謀不用而卒歸於敗、然後天下服其先覺、紛紛並起、竊其緒論、橫議放言。而奇邪詭辯之徒、思乘時以售其奸、乃托君子之言、以保國救時悚動天下。而君子於此反退然中處、若無以異於常人。及其邪說壹敗,為世大僇,而君子不與其禍。時勢遷流相激、世變萬端、君予以壹身卓立其中、凝然若出於無事。天下方驚駭怪嘆以為神奇、而豈知其素所樹立者固如是哉。夫惟有定識以燭於幾、先有定力以持於局外、然後甘言好訶不足以誘之、群疑眾謗不足以動之、權謀詭術不足以誤之、禍福利害不足以亂之。而要其本原、在能取物欲之私而勝之也。故曰自勝之謂強。劉春霖之中狀元,實屬偶然,還有壹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了壹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後“欽定”。 當時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後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壹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心頗喜。但目光壹投向落款時,壹股陰雲陡然開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壹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後十分不悅,後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壹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將朱汝珍在試卷扔到壹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壹年又逢大旱,急盼壹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經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後了。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後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學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名狀元。他中了狀元後為翰林院學士,其間曾到雲南辦過壹次公差,此後再沒有做過什麽實際工作,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便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