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8日由李大釗主持,北京人民群眾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反對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等無理要求,當時執政府下令開槍,致使集會人員受傷甚至死亡。
起因就是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在與奉系軍閥作戰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余名。
受到攻擊後,國民軍堅決還擊,將日艦驅逐出了大沽口。此後日本竟聯合英美等八國於1926年3月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在通牒中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
在遊行期間,段祺瑞的執政府內人員擔心局勢失控,於是命令預伏軍警以武力驅散遊行隊伍,造成了當場死亡47人,傷200多人的慘劇。
在遊行中死去的人有人們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李大釗和陳喬年也負傷。
擴展資料:
事件的影響:
當時的《泰晤士報》稱此次事件為“獸性”的“驚人慘案”。魯迅稱這壹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壹天”。
《語絲》、《國民新報》、《世界日報》、《清華周刊》、《晨報》、《現代評論》等加入譴責暴行的行列。
邵飄萍主持的《京報》,在當時大篇幅地連續發表消息和評論,廣泛而深入地報導慘案真相,同時,《京報副刊》也發表了有關文章。
百度百科-三壹八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