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堪稱安史之亂中唐代社會的畫卷,奠定了我國古代以時事入詩的詩史精神,因此,“詩史”這壹稱號,為歷代評論家所公認。從思想內容方面看,杜詩反映社會生活的廣闊與深刻,是古代詩人所無與倫比的。國步之艱難,生民之疾苦,個人之困厄,盡收筆底,而且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從藝術形式方面看,杜詩集我國古代詩歌之大成,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所在。“所謂上薄 *** ,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庚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公墓系銘)又下開眾多流派,中唐以下以至宋元明清的全部詩學,幾乎都在杜詩光輝的籠罩之下。也正因為如此,杜詩壹直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與研究,僅宋代就有千家註杜之稱,逮至明清,註家更是不勝枚舉。千余年來,杜詩學已逐漸成為壹門專門的學間。莆田古代研究杜詩學的學者在宋代為福建最盛,宋代莆田的刻書和藏書都是很興盛的,劉後村曾言:“吾裏藏書多善本,遊泮多英才,傍考互校,它日莆本當優於廣越矣!”總之,莆田壹地,在宋代能出現近10家研杜學者,其濃厚的風氣和當地刻書業的興盛、詩壇創作的風氣、家學的淵源都是有關聯的。
研究杜詩學的學者主要有宋代的方醇道、方深道、黃鐘、方銓、劉彌邵、陳正、陳禹錫、吳涇等,明代的姚鳴鳳、林兆柯等,清代的翁方綱。
方醇道,字溫叟。興化縣廣業裏壽峰(今屬仙遊縣)人。方次彭子。以父蔭補官,知南劍州(今南平市),以清儉自持。著有《筆峰集》5卷、《杜陵詩評》10卷、《類集杜甫詩史》30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壹九著錄為“《類集詩史》二十卷”,《宋史·藝文誌》著錄為“《類集杜甫詩史》三十卷)。弟方深道《諸家老杜詩評序》雲:“先兄史君(即醇道)嘗《類集老杜詩史》,仍取唐宋以來名士評公詩者,悉摭其語,別為卷帙,號曰《老杜詩評》,以附《詩史》之後,俾覽者有所考證。名稱雖不同,實則為壹書。”又與方深道輯《諸家老杜詩評》5卷。
方深道,字自得。興化縣廣業裏壽峰(今屬仙遊縣)人。方次彭季子。宋宣和六年(1124)沈晦榜進士。官奉議郎,知晉江(今屬泉州)縣。深道工於詩詞評論,輯《集諸家老杜詩評》卷,又稱《諸家老杜詩評》或《老杜詩評》計5卷,約編成於北宋末或南宋初,匯輯諸家評論杜詩之語。在詩話中專就壹家詩而匯集諸家評者,以此書為最早。但書中只是把有關杜詩的評語摘錄成編,缺乏自己的見解,“別無新義”,且內容“瑣碎冗雜,無可采錄”,故流傳不廣。但《老杜詩評》首創專家詩話之體,對此後詩話創作的專門化,其開創之功和深遠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老杜詩評》,以附《詩史》之後。俾覽者有所考證。深道須次之暇,又於後來諸小說中,擇其未經纂錄者,白《洪駒父詩話》以下,凡八家,從而益之,因集成五卷。書之卷首,鏤版以傳於世雲。”該書比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早六七十年,匯錄諸家評杜詩話200余條,其中60余條,不見於今,存宋人著作,有壹定的文獻價值。今人張忠綱為此書作校註考訂,並編入其《杜甫詩話六種校註》,可查閱。今有抄本,系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者。又杜詩簡介,其兄方醇道輯有續書1卷,已佚。
黃鐘(1140—1217)字器之,自號“定齋居士”。興化縣(今屬仙遊)人。唐忠義司徒黃碣之後,黃寵孫,父陳修,宣教郎,知韶州翁源縣。黃鐘師從舅氏陳昭度遊,得濂、洛淵源。乾道五年(1169)登鄭僑榜進士。調德化縣尉,講學授徒,裏人之士多從之遊。秩滿,遷漳州錄事參軍。平生喜著述,每出必以筆硯典籍自隨。由三皇至五代皆作紀傳,曰《史要》。又選集唐宋諸公文粹,曰《唐宋類文》。其他著述尤多,有《周禮集解》、《荀楊續註》、《杜詩註》、《釋史要》、《河南風土記》等,所作詩文,神閑思遠,有超然自得意。其詩尤為鄭僑所稱賞。晚年頗究心內典,又作《傳燈節錄》。平生於逢迎請謁,泊然不經意。卒後入祀仙遊鄉賢祠。墓在興化縣興太裏還原保黃家社汾水。
方銓,字叔平,壹作平叔,號真窖。興化縣人(今莆田)人。方次彭曾孫,方深道孫。宋淳熙二年(1175)詹骙榜進士。歷宰懷安(今屬湖南),遷湖南提刑司幹辦公事。朱熹知潭州時曾力薦於朝,稱其“器資宏裕,識趨高明”。嘉泰初知漳州。三年(1203)十二月以朝散大夫、尚書司封郎中除吳郡提點刑獄。開禧元年(1205)四月,改除江西運判。後知泉州軍州事,入為宗正寺丞,歷吏部郎中,終直寶謨閣大理少卿。善詩文,著有《真窖集》、《續老杜詩評》5卷。
劉彌邵(1165—1246)字壽翁,號習靜。莆田縣清平裏後隴(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東山巷)人。劉夙子,劉克莊季父,劉彌正弟。彌邵少孤家貧,自幼好學。劉夙留書數櫥,彌邵與諸兄“臥起其間,饑以充饋,倦以為枕。”不為舉子業,惟以學古為心。自六經以下,莫不抄纂,考論古今,斷制義理,壹以洙、泗、關、洛之語為法。事必求通,理欲實踐,自童自耄,確然不移,依山結廬,修身著述。郡守楊棟創尊德堂於學宮以處之,僅壹至。及棟提點福建刑獄,復論薦彌邵於朝,未報。後辟為涵江書院山長。其為人拘謹小心,嘗質經於邑人龍圖閣直學士陳宓,評史於鄭寅,問《易》於建陽隱士蔡淵,故尤邃於《易》。《周易折中》引劉彌邵的話說:“強以立事為幹,怠而委事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蓋 *** 體艮之止,而爻位俱柔杜詩簡介,夫貞固足以幹事,今止者怠,柔者儒。怠且儒,皆增益其蠱者也。持是以往,吝道也。安能治蠱耶?”自是之外,罕與人接。臨終之際,猶為諸孫講道學大師、吏部侍郎兼侍講張栻《集解孟子》壹章。著有《易稿》、《漢考》、《讀書日記》(真德秀作跋)、《小記》、《深衣問辯》、《杜詩補註》等若幹卷。以學問著名,學者稱“習靜先生”。卒後入祀莆田鄉賢祠。
陳正己,字思立,仙遊人。宋嘉定間五薦於鄉,與王邁齊名。曾向朱熹問學,呂祖謙、陸九淵均有與陳正己書。著有《離騷解》、《杜詩解》。已佚。
陳禹錫,莆田人,郡博士,與劉克莊同時交好。撰有《杜詩補註》,壹名《史註詩史》。劉克莊《跋陳教授杜詩補註》雲:“杜氏《左傳》、李氏《文選》、顏氏《班史》、趙氏《杜詩》,幾於無可恨矣。然壹說孤行,百家盡掃,則世俗隨聲接響之過。善觀書者不然。郡博士陳君禹錫示余《杜詩補註》,單字半句,必穿穴其所本。義善原杜詩之意,趙註未善,不茍同矣;舊註已善.不輕廢也……若字字引出處,句句箋意義,殆類圖像罔而雕虛空矣。予謂果欲律以經典,裁以義理,雖杜語意未安,亦盍商確,況趙氏?”《再跋陳禹錫杜詩補註》雲:“頃年讀禹錫《杜詩補註》,凡余意有所未喻而未及與君商確者,後十余年禹錫示余近本,視前編劃削竄走十之七八,或盡改之。偶有壹新意,得壹新義,則又改之而未已。人皆疑君之說新而多變,余獨賀君之學進而未止也。蓋杜公歌不過唐事,他人引群書箋釋,多不詠著題。禹錫專以新舊唐史為案,詩史為斷,故自題其書曰《史註詩史》。此其所以尤異於諸家歟?然新舊史皆舛雜,或采摭小說雜記,不必皆實,前輩辨之甚詳。而禹錫於三家書研尋補綴,必欲史與詩無壹事不合,至於年月日,時亦下操作,數使之歸吾說而後已。……然杜公所以光焰萬丈,照耀古今,在於流離顛沛,不忘君父。禹錫於此等處,尤形容發越得出。使子美親出來說,不過如是。”從中可知,此書重在以新、舊《唐書》所記史事印證杜詩,並力圖糾正趙次公註之誤,但“必欲史與詩無壹事不合”,顯有拘執之病。書已佚。(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