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1)天體系統的含義: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2)天體系統由高到低的層次:(3)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系成員:太陽、行星及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行星際物質;中心天體是太陽。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考點2: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壹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1)普通性體現在:①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特征:同向性、***面性、近圓性;②八大行星根據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征分為三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體現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質條件原因外部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系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穩定的光照條件太陽輻射比較穩定;自身適宜的溫度條件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公轉周期適中;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質量、體積適中;有液態水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形成水汽逸出,適宜的溫度使水多以液態存在考點3: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
(2)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3)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直接和間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氣)考點4: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大氣層由內至外可以分為光球、色球、日冕層。
(2)太陽活動最主要的類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動的平均周期為11年。(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①影響無線電短波信號,導致通訊衰減或中斷。
②產生“磁暴”現象,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③兩極地區高空大氣產生極光現象。
④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相關性。
2.2018年江蘇地理小高考必背知識是什麽
考點
1
: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
1
)天體系統的含義: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
2
)天體系統由高到低的層次:
(
3
)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太陽系成員:太陽、行星及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行星際物質;中心天體是太陽。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點
2
: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壹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1)普通性體現在:
①八大行星繞日公轉運動的特征:同向性、***面性、近圓性;
②八大行星根據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征分為三類: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
2
)特殊性體現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質
條件
原因
外
部
安全的宇宙環境
太陽系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穩定的光照條件
太陽輻射比較穩定;
自
身
適宜的溫度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公轉周期適中;
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質量、體積適中;
有液態水
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形成水汽逸出,適宜的溫度使水多以液態存在
考點
3
: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
1
)太陽直接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太陽。
(
2
)太陽輻射能維持著地表溫度,是促進地球上的大氣、水運動和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
(
3
)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直接和間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氣)
考點
4
: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
1
)太陽大氣層由內至外可以分為光球、色球、日冕層。
(
2
)太陽活動最主要的類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別出現在太陽大氣層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動的平均周期為
11
年。
(
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有:
①影響無線電短波信號,導致通訊衰減或中斷。②產生“磁暴”現象,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③兩極地區高空大氣產生極光現象。④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相關性。
3.急:求江蘇省2010小高考
壹、更應側重主幹知識 結合高考來看,近幾年的文綜試卷中地理部分立足於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對地理學科主幹知識的考查。
幾乎每年都會把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氣候、洋流、農業生產的條件、城市化、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我國不同地點降水量及其季節變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區位因素等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作為主要考查內容,這些都是大綱要求考生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壹道超綱題。 從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卷和2009年各地區文綜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高考考查的主幹知識包括:時間的計算;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特別是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類型的分布、氣候特征和氣候類型的判別;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內外力作用與地殼的變動,地殼物質的循環,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征;自然帶的分布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布局、城市化及其問題;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旅遊資源的評價;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等。
對這些主幹知識的復習,考生要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壹個知識點。
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系和縱向聯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絡圖。 二、抓住圖表事半功倍 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運用多種地圖、圖表、照片、圖片來表達空間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由於便於考查考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思維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綜合試卷中,往往把地圖和圖表作為表達和聯系地理、歷史和政治這三科知識的信息載體,所以地圖和圖表往往是學科內或者跨學科間綜合題的切入口。
針對高考重視圖表考查的特點,地理第壹輪復習中,考生應有針對性地加強閱讀、分析地圖和地理圖表的能力訓練。可有計劃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圖和相應的地圖冊復習、練習,運用圖圖互變、文圖互變、圖表互變轉換思維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
建議考生將對圖表的復習分為三個部分: (壹)是等值線圖,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這類圖有許多***同點,所包括的信息也豐富,是地理試題考查的重點;譬如等值線圖就在歷次高考中多次出現。
考生不妨從怎樣繪制等值線著手,搞清圖形的來龍去脈,分清圖中等值線的分布規律,通過分析掌握圖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聯系所學過的地理知識進行闡述解題。 (二)是統計圖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數值特征和相互關系,要學會統計圖表的分析方法,特別註意不同要素之間的聯系。 (三)是區域地圖。
地理學科內綜合題往往以區域圖為載體,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如果考生不能正確判斷區域位置,就無法答題。 通過本輪復習,考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填繪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圖像、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
只有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等題型訓練,才能提高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三、重視解法授之以漁 在高三地理第壹輪復習的習題訓練中,考生要格外註意解題技巧的培養,註意養成使用規範地理術語、正確書寫、仔細審題等良好學習習慣,註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其次,考生要學會建立試題與教材的聯系。在讀書時,要思考所讀內容可能如何出題(即從書中讀出試題來,將教材試題化);在做題時要知道該題是考查教材中什麽地方的什麽知識(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將試題教材化)。
四、關註熱點拓寬視野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特征之壹就是題目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很多題目是以熱點、焦點問題作為命題的背景材料或切入點來創設問題情境的。對熱點問題的關註不妨從現在就開始。
目前地理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焦點問題主要有:人口的過度增長與人口遷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大氣與水汙染、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生態災難、西部大開發、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地區沖突(如中東)、臺灣 *** 問題、中印邊界問題、伊朗朝鮮核問題,等等。 對這些是世界和我國已經、正在或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考生應有壹個基本的、正確的認識,用所學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當今熱點、焦點、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復習中應把重點、熱點、焦點問題當做專題式“問題化”處理,弄清這些問題發生的地點及背景,註意這些熱點問題與課本主幹知識的密切結合,把握其因果緣由及其影響,使熱點問題重點化。凡與熱點有關的問題,即使本來不是學科的重點知識也要掌握。
4.江蘇地區高壹地理必修壹復習提綱
第壹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壹: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壹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壹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壹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壹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壹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壹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壹半,要註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壹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壹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5.江蘇省人教版的高壹地理必修壹復習提綱
第壹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壹: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壹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壹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壹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壹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壹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壹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壹半,要註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壹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壹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壹: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壹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
6.求江蘇初中地理會考復習提綱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壹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壹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壹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壹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壹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壹周的時間就是壹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壹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壹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註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範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壹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占了71%,而陸地面積僅占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壹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壹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幹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壹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壹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壹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壹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壹個地方短時間裏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壹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壹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壹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壹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壹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壹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壹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壹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