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瘙癢有哪些因素引起的
壹、什麽是皮膚瘙癢癥 皮膚瘙癢病是指無原發皮疹,但有瘙癢的壹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皮膚瘙癢癥屬於神經精神性皮膚病,是壹種皮膚神經官能癥疾患。臨床上將只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膚損害者稱之為瘙癢癥。屬中醫“癢風”的範疇。 特點:1.全身性原發者,最初僅局限於壹處,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局限性者,發生於身體的某壹部位,以肛門、陰囊及女陰等處多見。 2.無原發性皮炎,由於搔抓可引起皮膚上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沈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3.陣發性劇烈瘙癢,瘙癢發作常有定時的特點。此外,尚有燒灼、蟲爬及蟻行等感覺。4.感情沖動、環境溫度變化及衣服摩擦等刺激,都可引起瘙癢發作或加重 二、皮膚瘙癢癥病因 皮膚瘙癢癥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認為與某些疾病有關,如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同時還與壹些外界因素刺激有、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皮膚瘙癢癥有泛發性和局限性之分,泛發性皮膚瘙癢癥患者最初皮膚瘙癢僅限局限於壹處,進而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皮膚瘙癢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由於不斷搔抓,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沈著及苔蘚樣變化等繼發損害。局限性皮膚痞癢癥發生於身體的某壹部位,常見的有肛門痞癢癥、陰囊瘙癢癥、女陰瘙癢癥、頭部瘙癢癥等。皮膚瘙癢癥患者忌過多食用辛辣魚腥酒類等,以免皮膚瘙癢加劇。不斷搔抓不僅可使皮膚增厚,而且皮質變厚後反過來又加重了皮膚瘙癢,因此會形成愈抓愈癢、愈癢愈抓的惡性循環。此外,患者不宜燙洗患處,因為燙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暫時的作用,不僅沒有治療效果,而且會使病情加重。 以下壹些疾病往往也可引起皮膚瘙癢: 膽酸濃度過高 膽酸在血中的濃度增高時,會沈積於皮膚,導致嚴重的皮膚瘙癢。因此,當皮膚發癢又發黃時,應到醫院檢查壹下肝和膽,看是否患有膽結石。 血中鈣、磷過高 血中的鈣、磷濃度過高也會出現皮膚發癢。如果此時皮膚較幹燥,並同時伴尿頻、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樣,或尿少等情況,就要想到腎臟病的可能。慢性腎炎患者進入尿毒癥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膚瘙癢。 內分泌紊亂 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由於皮膚的血液循環加快,皮膚溫度增高,導致皮膚發癢,尤以睡覺後瘙癢更劇;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增高,身體防禦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細菌和真菌感染,也會導致皮膚瘙癢。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衰弱、大腦動脈硬化的病人,常發生陣發性瘙癢;腦瘤患者當病變浸潤到腦室底部時,也常引起劇烈而持久的瘙癢,且這種瘙癢僅限於鼻孔部位。 某些淋巴系統腫瘤 如葷樣肉芽腫、何傑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癢。 因此,當皮膚瘙癢並伴有其他癥狀時,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好到醫院查明原因,對癥下藥。 三、皮膚瘙癢癥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有: 1、全身性瘙癢病:瘙癢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由於瘙癢劇烈,長期不得安眠,會有頭暈、精神憂郁、食欲不振等神經衰弱的癥狀。 2、局限性瘙癢病:瘙癢發生於身體的某壹部位,以肛門、陰囊及女陰等部位最為多見。 四、皮膚瘙癢癥診斷檢查 1.皮膚瘙癢常為皮膚疾病的主要癥狀,有時可並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蘚樣變及色素沈著。 2.根據病史、病情等進行診斷思考,如: (1)皮膚瘙癢為突出表現,全身可無明顯不適者,多為皮膚科疾病。 (2)因食物、藥物、蟲毒或其他物質過敏、侵襲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瘡、藥毒、粉花瘡、食魚蟹中毒、野屎風、水毒、沙虱病、惡蟲叮咬等,壹般可通過病史詢問而明確診斷,且多伴有瘙癢、風團、水腫等癥。 (3)年老體弱、氣血虧虛者,其皮膚瘙癢,多為血虛風燥。 (4)由情緒波動而引發皮膚瘙癢,多為肝郁血虛。 3.皮膚專科檢查,免疫生化實驗檢查,如過敏實驗、致敏實驗等,可以有助於明確診斷。血常規、尿常規可作必備檢查。 五、皮膚瘙癢癥治療方法 主要有飲食療法、藥物療法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肝膽疾患、習慣性便秘、糖尿病等。同時應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1、首先應去除病因,如因風寒或暑熱而致者,應調適寒溫,避免暑熱及寒冷刺激;如對食物誘發者,當忌油膩酒酪、魚蝦海味等。 2、瘙癢處應避免過度搔抓、摩擦、熱水洗燙等方式止癢,不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浴。內衣應柔軟松寬,以棉織品為好。避免羽絨、尼龍及毛織品衣服貼身穿戴。 3、陰癢患者,應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切忌搔抓不潔。不濫用強刺激的外塗藥物。同時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防患於未然。平時情緒逸怡,忌憂思惱怒,精神力求欣快。 4、治療皮膚瘙癢常用西藥抗組胺藥、鈣劑及激素等。由於這些藥物禁忌多,常引起嗜睡、乏力及其他副反應,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慢性病人很難堅持治療。膚癢顆粒具有用藥安全可靠、副反應少等優點,糖尿病合並皮膚瘙癢患者也適用。膚癢顆粒對濕盛型皮膚病療效顯著,急性蕁麻疹、急性濕疹可加用賽庚啶或其他抗組胺藥。 5、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療應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