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袁隆平家世背景曝光!祖父中過科舉,父親當過校長,家世怎樣?

袁隆平家世背景曝光!祖父中過科舉,父親當過校長,家世怎樣?

202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來自己的90歲生日。他特意去理發店剪了頭發,換了新衣,並許下生日心願: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三千斤。

袁隆平風趣地稱:生日壹過,自己從80後變為90後了。他是不服老的,他的禾下乘涼夢,已做了整整壹生。

1、此生不悔入農門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袁隆平出身於壹個條件優渥的家庭。祖父袁盛鑒飽讀詩書,還中過科舉,當過議員,後來闖蕩商海,置下偌大家業,並苦心栽培兒孫成材。

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從東南大學畢業後,擔任縣小學的校長,並迎娶了袁隆平的母親,知書達理的英文教師華靜。

袁隆平是家中次子,他自幼聰慧,父母對他寄予重望,在他填報大學時,袁父已立足仕途,他想要兒子和自己壹樣從政,但袁隆平決意報考西南農學院,做壹名農業科學家。

他並不是壹時心血來潮,這個念頭,在少年時期就已生根發芽。

少年的達爾文,能在院子裏貓著腰看螞蟻看壹整天,喜歡各種花草樹木,以及各種昆蟲與飛鳥。

少年的袁隆平,則和達爾文壹樣熱愛大自然,但他更喜歡的,是稻田裏泥土的芬芳,金黃飽滿的稻穗、晶瑩如玉的米粒,在袁隆平眼中,美得像壹幅畫。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袁隆平輾轉北平、湖北、湖南、江蘇各地,換了三所小學,三所初中。在這個動蕩飄搖的年代,他深深理解了“民以食以天”的含義。

袁隆平是壹個學習刻苦的人,到壹所新學校,他都先去尋找圖書館,他喜歡把書拿到校外的小樹林讀,而且是放聲朗讀。正是長身體的年齡,讀著讀著,就感到腹中有些饑餓。

要是所有人都能吃得飽飯就好了!袁隆平當時想。正是這個念頭,讓他堅決地投身於農業,並成為他日後奮鬥不息的目標。

袁隆平說服了父母,考進西南農學院,成為新中國第壹批大學生。命運似乎註定了他將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空軍選拔、國家遊泳隊選拔,袁隆平都曾經入選,但都失之交臂。

1953年,大學畢業的袁隆平選擇了地處偏僻的安江農校,懷揣著科研的理想,他踏上了壹生的征途。

2、稻花香裏說豐年

1590年,26歲的伽利略手裏拿著兩枚鐵球,登上了比薩斜塔,他要做壹個自由落體實驗,證實亞裏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壹個無名小子敢質疑權威,不是個白癡,就是個瘋子。”比薩斜塔下,圍滿了看熱鬧的人群。

而在1961年,31歲的袁隆平也飽受了同樣的非議。這壹年,袁隆平發現了壹株雜交水稻,有了壹個大膽的想法:人工培育雜交稻,就可以讓產量迅速提高。

嘲笑聲鋪天蓋地而來,壹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鄉村教師,有什麽能力顛覆權威的理論呢?還想研究成功雜交水稻,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袁隆平並未放棄,他每天紮根在稻田裏,壹個稻穗壹個稻穗的細細觀察。兩年後,袁隆平的身邊又多了壹個清秀的姑娘,新婚妻子鄧哲。

鄧哲曾是袁隆平的學生,傾心於他的才華與誌向。壹聲袁老師,就是壹輩子。風裏雨裏,烈日寒霜,她都陪在袁隆平的身邊。

1965年夏,袁隆平夫婦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小心翼翼把它們栽種在試驗田裏,像呵護初生嬰兒壹樣去呵護。

雜交水稻的研究是艱難的,特殊的年代,惡劣的環境,簡陋的條件,無不是前進的絆腳石。

有人故意毀壞袁隆平的秧苗,趁他不註意時竄進去,東踩西踏,把那裏弄得壹片狼藉,害得袁隆平搜遍整片試驗田,才在廢井邊找到幾棵幸存的秧苗,試驗也被迫推遲了。

袁隆平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被稱為“雜交稻的母本”的“野敗”跳入他的眼簾,1974年,“南優2號”橫空出世,單株畝產增加20%,壹個全新的時代來臨了!

新中國剛成立時,西方人曾傲慢地放出“中國人養活不了自己”的言論,但袁隆平用自己的科學成果證明,我們不僅能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能讓世界無數人遠離了饑餓。

袁隆平有壹個禾下乘涼夢,在這個夢裏,長勢良好的水稻直入雲霄,沈甸甸的稻穗掛滿枝頭,圓潤的籽粒大似珍珠,人們在稻田裏悠然地散著步,稻穗下涼風習習,壹片歡聲笑語。

3、國人飽了,他老了

在袁隆平的科研指揮棒下,雜交水稻的畝產量逐年增加,壹路攀升到1000多公斤。稻香飄進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幾億人因袁隆平的貢獻,告別了食不果腹的悲慘命運。

袁隆平是壹個多才多藝的人,會彈吉他,會拉小提琴,是遊泳健將。

他還會說壹口流利的英語,不僅能直接用英語和外國人交流,還能隨時糾正翻譯的錯誤。

2017年的人才座談會上,袁隆平用全英文做演講,讓所有人欽佩不已。

袁隆平和妻子鄧哲壹生恩愛。90生日蛋糕的第壹口,他先餵給妻子吃。兩人育有三個兒: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都和父親壹樣獻身於農業領域。

其中,幼子袁定陽更是子承父業,壹直跟隨袁隆平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因為水稻,袁隆平密切關註天氣動態。孫女們說袁隆平:“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三個孫女的名字都是袁隆平取的,都和天氣有關,小名則叫大米、小米。

有時間的時候,袁隆平就牽著大米小米的手,去超市看看米價,知道老百姓有糧吃也買得起,他就心滿意足。

做出如此巨大貢獻,但袁隆平生活極為儉樸,衣服是超市買的,幾十元壹件。但疫情壹發生,他就慷慨捐了十萬元。

國家獎勵給他的私人別墅,袁隆平生改成了科研室。他心心念念的,是海水稻和鹽堿稻領域的研究,如果將內陸近15億畝鹽堿地充分利用起來,將會增產糧食幾百億公斤。

時光如梭,稻年裏忙碌不休的袁隆平,早已經白了頭。

《時代我》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袁隆平的腰佝僂著,翻書時的手在顫抖,走壹段路就會喘氣,做報告後累得癱在椅子上吸氧。

九十歲高齡,他還每天親自去稻田觀察、記錄數據,他看秧苗的時候,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們,眼神裏充滿了疼愛與期望。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和國勛章。臨行之前,他去稻田打招呼,叮囑它們乖乖的生長,等自己回來。收學生第壹個要求也是問對方能不能下田?不下田,水平再高他也不會收。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果斐然,畝產已突破1000公斤。而袁隆平的腳步,卻仍未停歇。

作為壹名90歲的老人,袁隆平還在為國家做貢獻,還在致力科研,我們有什麽理由不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