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代人普遍“精神分裂”。
壹方面,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做斜杠青年,發財致富。
另壹方面,又深陷迷茫,不知道自己優勢是什麽,能賺哪壹份錢。
曾經有段時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浮躁、焦慮之中,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成功學,成了我的救命稻草。
在知乎裏,關於如何賺錢、成功的話題,關註人數成千上萬。
未來10年最賺錢的行業有哪些?有哪些不起眼但非常賺錢的工作?剛畢業如何3年賺100萬?如何在5年內晉升公司高管?做什麽副業可以月入5萬?
提問壹個比壹個誇張。
高贊回答,都是以自身或朋友的發財經歷,分享看似“靠譜”的生財之道。
讓人感覺,賺錢,是壹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由於缺乏社會經驗,當初看完後如獲至寶,結果入坑之余,還耗時不成長。
後來才知道,這類回答質量參差不齊,絕大部分是為了收智商稅,極少有用的幹貨。
而真正高質量的幹貨,往往枯燥乏味,它們隱藏其中,難以被挖掘,需要有壹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分辨出孰優孰劣。
總的來說,可以直接得來的成功法門,都是沒用的。
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賺錢方法,都有門檻。
妳得先打好基礎,才有資格汲取額外的“養分”。
在我看來,基礎就是“基本面”。
所謂基本面,就是無論學習、工作、還是賺錢背後的底層思維。
這是壹個適用於所有人的制勝寶典。
理解基本面思維,妳的生活將不再仿徨。
02
不投機,只為大概率鋪路
基本面思維的核心,是不投機,只做大概率的事情。
因為投機的本質,就是賭博。
賭博不需要學習、積累和判斷,結果僅僅靠運氣。
說起古代兵法,不少人總津津樂道各種奇謀巧計,詭詐取勝。
如聲東擊西,瞞天過海,暗度陳倉。
這是典型的人類惰性,往往對走捷徑,耍小聰明感興趣。
不是說計謀無用,但這些,並不是根本。
試想壹下,戰場上,生死攸關,每壹個決定都需要深思熟慮。
對方將領也不是傻子,兵法就那幾種,妳會的計策,他也會。
憑什麽對方就壹定中計呢?
妳聲東擊西,對方不上套,就朝妳正面攻來,妳打不過,卒。
妳瞞天過海,對方上套,後防兵力薄弱,妳還是打不過,卒。
所以,實力跟不上,再詭詐也沒用。
真正的打仗,靠的不是壹時的排兵布陣,而是日常的積累。
被譽為“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內容幾乎沒有奇謀巧計,講的都是基本面。
孫子認為,打仗講究以強勝弱,要打有把握的仗。
先衡量計算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
基本面上去了,怎麽打都不會輸,臨陣詭計只是輔助。
時至今日,《孫子兵法》的思想已經突破軍事領域,廣泛運用在政治、經濟、生活中。
但還是有不少人更偏向於歪門邪道,希望通過小聰明發橫財,不肯腳踏實地。
要知道,無論工作,創業,還是投資,都不能靠小聰明。
有小聰明的人多了去了,憑什麽成功的是妳?
妳投機,別人也投機,到頭來,也還是賭個概率。
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去賭小概率事件,不可謂不愚蠢。
近年來,股票市場大火,大部分股民把股票當做投機遊戲,壹心想賺快錢。
結果壹個個血虧收場。
實際上,炒股是壹門極其復雜的技術活,絕不是拍腦門下註的賭博遊戲。
股神巴菲特著名的“價值投資”思想,就是壹個嚴密的系統。
包含五個要點:優質行業、優秀企業、合理價格、長期持有、適當集散。
缺壹不可,否則就可能導致投資失敗。
巴菲特認為,投資要選擇自己能理解,且穩定性強的行業。
其次,在行業裏找到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以合理價格買入,然後耐心持有10年以上。
最後,還要組合持有,保持股票數量合理,不能太多也不能過少,否則不利於降低風險。
以上這些,就是巴菲特投資成功的基本面。
要想做好任意壹條,都不簡單,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了解,學習,積累。
甚至要在社會上取得壹定的地位,有過硬的人脈資源,才能獲得相應信息。
如果只是普通人,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價值投資”的精髓。
所以,很多人追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思想,只是邯鄲學步,根本不可能成功。
歸根到底,把所有行業,所有生意解構開來,通通都是基本面,無壹例外。
所有的事情,想要做成,都沒有捷徑,只能壹步步走。
03
能成功,也要算代價
行動必有代價,不要光想著成功,還要算賬,看值不值得。
比如創業,是九死壹生的事情。
即使妳基本面充足,有經驗,有實力,有人買賬,從概率上來說,是可以成功的,也不是非要去幹壹番大事業。
畢竟能成功,也要算代價,很多時候,成功的獲得,遠遠沒有妳失去的多。
△ 陳天橋
中國著名企業家,31歲就成為中國首富的陳天橋。
1999年,白手起家,和妻子、弟弟等人,在上海創辦了“盛大”公司。
2001年,正式進入互動娛樂業,先後代理運營《傳奇》、《新英雄門》、《瘋狂坦克》等大型網絡遊戲。
在陳天橋帶領下,盛大累計註冊用戶近1億人,成為中國娛樂產業領軍者。
2004年,盛大更是獲得軟銀集團4000萬美元融資,同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當時,年僅31歲的陳天橋,就以88億資產榮登《胡潤2004IT富豪榜》第壹名。
在創業領域,陳天橋無疑是成功的,出色的基本面讓他揚名立萬。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成功的代價,卻差點要了他的命。
僅僅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壹個月,陳天橋突然患上嚴重心理疾病,每天生不如死。
在多年後的專訪中,陳天橋早已病愈,但回憶起這段經歷仍然痛苦萬分:
“我那時生了壹場重病,坐飛機或是待在酒店,都會加劇痛苦,嚴重時還有瀕死感。”
“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每當太陽下山,我都會呼吸困難,覺得自己不會再醒來。”
“壹個人壹輩子死壹次就已經很痛苦了,而我幾乎每天晚上死壹次!”
剛登上人生頂峰就陷入低谷,陳天橋禍不單行。
患病期間,盛大經歷重重困境。
先是核心項目被壹紙文書叫停,遊戲版塊迅速被網易、騰訊侵蝕。
再是輿論導向壹片惡評。
△ 當時網吧的人都在玩《傳奇》
那時候,有《傳奇》玩家玩遊戲致死,有玩家因裝備問題跑到盛大公司自焚,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學生因玩遊戲荒廢了學業。
陳天橋被貼上“電子鴉片販賣者”的標簽。
這壹切,讓本就生不如死的陳天橋更加喘不過氣。
2010年,陳天橋和家人移居新加坡,同時開始出售公司的股份。
兩年後,盛大轉型,各類產業開始被拆賣。
陳天橋壹手創立的商業帝國土崩瓦解。
來源 | 搜狐網
△ 陳天橋
竇文濤曾經說過:
“妳賺的錢,需要拿身體和時間和社會交換,收入多壹分,自由就少壹分。”
要知道,生活不只是名利,地位,還有家庭,朋友,健康。
成功本就不易,但能成功也要算代價。
妳想人前風光,就要考慮,人後的辛酸,妳能不能承受。
04
學會忍耐,不作為
人們常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做人做事,關鍵是要能沈下心,學會忍耐。
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
前不久,網上掀起關於“到底該不該逃離舒適區”的討論。
大部分人都堅持要逃離舒適區,多吃點苦。
畢竟“吃苦”、“多走彎路”、“年輕人要多碰壁”這樣的“吃苦精神”,是自小在家庭、學校甚至在職場中被耳提面命的硬道理。
導致有些本職工作做得好好的人,看到別人跳槽,加薪,心中就難免躁動。
認為不作為就是坐以待斃,必須要有所動作,才能改變現狀。
然後在沒看清形式的情況下,貿然換了工作,甚至是轉行。
結果舉步維艱,甚至大不如前。
很多時候,壹份工作幹久了,容易產生煩躁情緒,認為自己已經觸碰瓶頸,進入了舒適區。
再加上不少文章鼓吹,是否敢於逃離舒適區,是壹個人是否追求上進的標準。
於是盲目逃離舒適區,進入新的環境,把不熟悉的路當成是好路。
其實,這只是耐不住性子在本職工作中繼續精進罷了。
現實中,有多少人已經把本職工作做得遊刃有余,以至於日子過得太舒適,不求改變就會止步不前呢?
喬丹算壹個。
打籃球這件事對喬丹來說,太擅長了,以至於他真的感覺到無聊。
在拿了三個總冠軍之後,中途轉行打棒球。
△ 喬丹
喬丹逃離舒適區,我認為他有資格,合情合理。
但大部分人的逃離舒適圈,卻僅僅是逃離而已。
人們往往認為,人挪活,樹挪死,不改變就是不可接受的。
但其實,在自身領域真正到達舒適,以至於能跳出圈層,看到更高壹級的路之前。
學會忍耐,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最好的策略。
△ 喬丹
05
做人做事,留後路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壹定要留後路。
這是生存的保障,也是東山再起的資本。
總有人壹腔熱血,誤以為只有不給自己留後路,才能全力以赴,激發最大的潛能。
還引經據典,這叫背水壹戰,破釜沈舟。
確實,背水壹戰是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
可中華上下五千年,就這麽壹次奇跡般打贏了,所以才得以被世代歌頌。
其他類似的戰役呢?
相信幾乎都死無葬身之地了。
更何況,即使在背水壹戰這場仗中,韓信也沒有完全斷絕自己的後路。
如果真把所有部隊都布陣在水邊,只要敵人穩打穩殺,肯定得全軍覆沒。
所以韓信事先分部分奇兵在敵後方埋伏,關鍵時候殺出來,這才得以獲勝。
人們都喜歡奇襲得勝,以少勝多的故事,因為聽起來激情澎湃。
但現實世界是非常殘酷的,沒有僥幸濾鏡。
失敗的結果可能不是常人能承受的。
妳投入所有積蓄去創業,老婆突然身患絕癥,無錢醫治而死。
後悔不後悔沒有存下壹筆醫療基金?
妳發誓壹定要去最喜歡的學校,連續復讀三年,最後高考改革了,全是自主招生。
誰又賠妳失落的青春?
通常情況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背水壹戰。
否則的話,為什麽要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如果意誌力不行,就去鍛煉意誌力,執行力不行,就去鍛煉執行力。
不要總是期望借助外力逼迫自己。
別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能力不行,就算逼到懸崖邊妳也飛不上天。
真正的優秀的人,做事前都深思熟慮。
不留後路的日子,從來沒有僥幸,弄巧勢必成拙。
06
知己知彼,關鍵是知己
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千百年來,人們念著這句話,就老想去知彼,想方設法了解對手,卻往往自己掉了鏈子。
實際上,知己知彼,關鍵在於知己。
人們總以為,自己的事情,自己肯定清楚。
其實知己,才是最難的。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麽,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麽,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也不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麽。
在我們小的時候,不知己程度最深,總想著以後當億萬富翁、科學家、留名青史的英雄。
隨著年齡增長,對自己的先天條件,能力邊界,所處環境有壹定了解。
目標也隨之降低到了自認為可達到的程度。
但往往,還是比實際情況高出壹截。
近年來,不少體制內感到遊刃有余的年輕人,不甘於朝九晚五的生活,希望趁年輕去闖壹番事業。
憑借著對市場環境的了解,毅然辭掉讓人羨慕的工作,投入社會浪潮。
結果出了體制才發現,市場跟預想中相差無幾,但自己卻德不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