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比較《論語》《孟子》《莊子》《墨子》

比較《論語》《孟子》《莊子》《墨子》

《論語》《孟子》《莊子》《墨子》比較如下:1、《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壹部語言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壹個禮崩樂壞、社會處於動亂變革之中的時代。西周以來以禮樂為標誌的社會制度,遭到破壞。國與國之間互相征討,各諸侯紛紛擴大地盤,爭霸天下,大小戰爭不斷,子殺父,弟殺兄,篡位奪權的事層出不窮。這就是所謂“禮崩樂壞”,原來的社會秩序被破壞了。孔子主張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建立壹個“有道”的社會。而且歷史的經驗證明,“無道”的政權雖能得逞於壹時,但終究不能長治久安。“有道”的社會是要行“王道”,實行“仁政”,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會。所以孔子提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中有壹段孔子對音樂的評論:“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樂是大舜時代的音樂,孔子認為是盡善盡美,對周武王時代的音樂評價是,美是很美了,但善還有所欠缺。因為大舜時代,政權交接是和平的禪讓方式 ,道德高超,所以盡善盡美,周朝得天下是靠武力奪取,道德水準下降了。孔子周遊列國積極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到了衛國,衛國國君向孔子詢問排兵布陣的軍事,孔子幹脆回答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即:祭祀禮儀之類的事,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我沒有學過,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後已知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仍然堅定地為之奮鬥。當他與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征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度,認為也許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壹下。顏淵則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天下不容只證明天下人見識淺,天下不容,於孔子無損,反而襯映了孔子仁人君子的高貴品格。孔子堅信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只是時代沒有到來,即使生前不能實現,也要給後人樹立壹個典範,引導人們沿著真理的道路不斷前行。如果孔子降低了標準,我覺得歷史上就會少了壹位啟迪人生智慧的聖人,只是多了壹位如管仲壹樣的賢相而已。2、《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逼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因此,孟子攻異端的功勞是很大的。如果孟子仍活在今天,西方的基督教主張父子同為神的子民的主張,這個教義若要入侵中華文化,我想壹定會被孟子像痛打落水狗壹樣毫不留情地窮追不舍地趕出去。孟子主張非功利性的道德觀,《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中評論公孫衍、張儀是不是大丈夫?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作為連橫合縱的政客,在諸侯國之間靠搖唇鼓舌、不分是非、不論對錯地尋求自身的利益,當時他們大有“壹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之勢,但孟子是鄙視他們的,孟子認為只有具備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大丈夫。孟子在齊國任客卿時,燕國因燕王噲讓國而發生內亂,齊宣王詢問孟子:是否出兵攻取燕國?孟子從民本立場出發,主張:“取之燕民悅,則取之取之燕民不悅,則勿取”。但是攻占燕國後,不僅不實行仁政,反而“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完全違背了孟子的意願,站在燕國民眾的對立面。在這種情況下,孟子決心離開齊國,毅然地退出政治舞臺。孔子所說的“不義富且貴,於我若浮雲”,在孟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3、莊子的思想大都匯集在《莊子》壹書中,《莊子》分為三大部分——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是核心部分。《莊子》壹書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上至宇宙萬物,下至人與自然,對我們當今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由於莊子的思想體系非常的龐大,所以我們不可能用簡單的詞語進行概括,所以選取了莊子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思想來進行簡單闡述。(壹)“天人合壹”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歷來熱衷於探究天與人的關系,“天人合壹”的思想也是被大多數思想家所認同的觀點。莊子是最早提出“天人合壹”思想的。在《齊物論》中,莊子提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壹。”意思是說,天地與我們***生,消除我與物的差別而融於天地萬物之間。“天人合壹”思想指的就是宇宙萬物合壹,人與其他存在物並不沖突,體現出壹種和諧的思想。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相處。(二)“逍遙”“逍遙”主要指的是莊子不願被世俗所約束,對美好與自由的個性的追求。在《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中,就充分表達了莊子“逍遙”的思想。由於莊子所生活的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每_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社會風氣敗壞。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各家各派都提出自己的思想,宣揚自己思想的正確性。莊子因為生活在這樣的現實中而痛苦不堪,無法解脫,獲得真正的自由,於是他選擇了到現實之外去尋找自由,以獲得真正的解放。墨子從維護“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出發,主張實行賢政,幻想能建設起壹個農工勞動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為了實現這種理想社會,主張“非攻”,反對諸侯與諸侯之間的連年戰爭;主張”兼愛”,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兩相互利;主張“尚賢使能”,認為“官無常貴,民無常賤”,反對按血緣關系,別貴賤,定親疏。4、墨子為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壹生在做“上說下教”的工作:上說諸侯士大夫,下教墨家弟子。他非常重視教育,認為教育能培養“賢士”、“兼士”人才,是改革社會的工具;並要求有墨學之道的人,積極進行“勸教”工作。他還認為人的成長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同時環境和教育對人有著巨大的作用。他把人的本性,看成如同沒有經過任何顏料染過的“素絲”,染上黑色則成黑絲,染上黃色則成黃絲。墨子把培養“賢士”、“兼士”的思想品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創辦的私學,近似於宗教集團,要求弟子能夠行義,吃苦耐勞,又能嚴格遵守象法律壹樣的組織紀律。墨子所說的行義,就是為著“農與工肆之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摩頂放踵”而為之。但墨子對本身和弟子,卻要求能自願吃苦,穿著短衣和草鞋,晝夜不停的工作。譬如,弟子禽滑厘事墨子三年,由於每日勞苦磨煉,手足生起老繭,面目黧黑,服役_使,不敢提出任何不合理要求。這樣培養的結果,墨學弟子為了赴義,不惜犧牲自己。《準南子》說:_學徒屬“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事實也正是這樣,由於墨子的教化,愚學中出現許多義士。據《呂氏春秋》記載:墨門弟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城,為了保義,維護墨家紀律和聲譽,毅然自我犧性,這樣為義而死者,先後競達185人之多。墨家徒眾,文武兼備,有俠義聲名。墨子防止妄殺無辜,為墨學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不料,墨家腹_在秦,其子殺人,秦王以他年老獨子,下令赦罪,勸他聽命;而腹辯“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仍殺子抵罪。在墨子教育下,墨家弟子都能公而忘私,舍生取義。墨子重視生產勞動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壹大特點。他與孔子反對學稼、學圃不同,主張:“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則不生。”他是我國最早考慮教育怎樣才能有利於勞動生產的教育家。墨子曾到魯國南邊,訪問壹個冬天做陶器、夏天耕田而“自比於舜”的吳慮,詢問“教人耕與不教人耕”哪壹種做法有功於義呢?吳慮回答他:“教人耕者其功多”。墨家學派,不僅重視生產勞動教育,還以能參加生產勞動,不怕勞苦,辛勤工作,作為美德。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為突出之點,是他對生產知識和技術教育的重視。墨子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墨家學派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有很大的貢獻。墨子對幾何學、力學、光學,都有很好的研究,創造出用定義形式,邏輯推理方法,精確地解釋科學概念;學會運用試驗方法證明所發現的科學原理。來源:醒獅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