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即歲星、木星的神格。漢族民間傳說太歲運行到哪,相應的方位下會出現壹塊肉狀物,是太歲星的化身。在此處動土,會驚動太歲,所以漢族俗語有“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壹說。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壹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厘清。
古時候將太歲視為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系命於太歲、後妃系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壹個扼要的總結:“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當然也是尊貴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卻因為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於尊貴,反而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並不是兇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太歲,又稱肉靈芝,傳說是秦始皇苦苦找尋的長生不老之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肴。太歲十分稀有,是百藥中的上品。有典籍記載,太歲性平,苦,無毒,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肝等價值。
現代科學家認為太歲是壹種大型粘菌復合體,但其在顯微鏡下仍觀察不到細胞結構。《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是古人認為的長生不老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