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由來和歷史文化是:
1、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壹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壹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3、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裏壹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4、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壹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壹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壹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5、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壹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