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環經阜石路40分鐘到達窯神廟停車場。時間比較早、天氣又涼爽,所以窯神廟沒有停車就沿著九龍路前行大約五分鐘,左手第三小岔口(胳膊肘彎)左轉(路邊有藍色施工圍擋,圍擋上寫著國硯山莊),沿著向右方向的水泥路繼續前行大約5-6分鐘的樣子,可以看到路的右手邊有壹座小橋,橋頭有壹塊寫有“天橋”的大石頭。
可以在“天橋”短暫停留,盡管路比較窄,但是還是可以錯車的,即使停車礙事了,路過的師傅也會鳴笛提醒,師傅們壹定知道泊車的司機去看天橋了。順著天橋走到橋頭可以沿著壹條荒蕪的小路下到溝底,從溝底拍攝天橋,還是效果不錯的。
欣賞過天橋後繼續驅車上行,拐過幾個之字彎道之後,就可以看到路的左側有壹座高墻的院子,門口院墻寫著院內賣蜂蜜、蜂蠟的廣告和電話,還有院內免費參觀的幾個醒目大字。我直接將車開了進去,迎面就是“門礦——橫嶺風井”
門礦,即門頭溝煤礦的簡稱,其前身是 19 世紀末由本地人段益三創辦的通興煤礦,這是門頭溝第壹家近代煤礦,具有官辦背景。後陸續引進美國、英國的資本與技術,改名為門頭溝煤礦,產量也得到大幅提升。解放後門礦收歸國有,隸屬於京西礦務局,為局內最大的煤礦,直到近些年隨著門頭溝地區經濟轉型而關停。這座有著壹百多年 歷史 的煤礦就此成為遺跡。
“門礦——橫嶺風井”的風井就是給礦井下通風的通道,也可作為安全出口,發生礦難時,礦工可以從風井逃生。
這個院子是壹對七旬上下的老人以年租的方式所租用的(具體租金就不說了),主要用於養蜂。每天早上老兩口開車上來,伺弄蜂箱和菜地,晚上回城子的家裏休息。周末兒女們可以上來燒烤野炊,也是蠻有生活樂趣的。
辭別老人後,繼續驅車上行,經過壹個大回環的彎道之後就來到了天橋浮過街樓。過街樓下有停車場。天橋浮過街樓位於龍泉鎮天橋浮村東頭,橫跨在著名的西山大道(亦稱玉河古道)上,從圈門西行大約4公裏的路程。
過街樓為磚石砌就,城臺上建築已損壞無存,券洞仍完好。券洞由12塊青石拱砌組成,其東面的石梁上刻有“天橋浮”3個大字,券洞外聳立白灰墻影壁。門洞高2米,寬3米,進深5米。
據記載,過街樓城臺殿堂原供奉藥王和關帝。由於這裏地處京西古道,經西可達峰口庵、王平口,明清以來,壹直是繁忙的運輸線,過往商旅,為祈求身體安康、財源茂盛,常常上樓朝拜。
1947年底,這裏曾發生著名的“天橋浮戰鬥”。為配合解放軍攻打南口,牽制駐守門頭溝的國民黨軍隊,我北嶽軍分區獨立團在此激戰壹夜,殲敵130余人,勝利完成任務。至今,這裏仍殘存多座碉堡、暗堡,村東立有在此戰犧牲的烈士紀念碑。
穿過天橋浮過街樓的北側是天橋浮村的壹個采摘園,三義廟、景觀壁、馬翰林故居、古道東段都在采摘園內。目前關閉了,高高的鐵柵欄和鐵絲網嚴密包圍著,沒辦法只好繼續驅車上行。
從天橋浮過街樓前行5-6分鐘的樣子就到了國硯山莊。時間正好是早上7:30。
在國硯山莊停好車,換好登山裝備,開始步行登山。國硯山莊步行十分鐘就到了京西古道玉河段赫赫有名的天梯。為了保護天梯用圍欄圈起來,無法攀登,略有遺憾。
天梯在拉拉湖村已經有幾百年的 歷史 了。多年前,此處是壹座險山,村民進行播種耕地需要走過京西古道再返回耕地處,辛苦勞作之余的大量時間花費在路途上。於是,村內壹名老先生使用錘子、鑿子、鋤頭等工具,在這座險山上手工鑿出了幾十層臺階,為村民省去了勞作往返路途的時間,提高了播種的時間和效率。由於山勢險要,故被村民稱之為天梯,壹直保留至今。
從天梯右側的山路,穿過山裏的人家開始登山,路上偶有山裏人家散養的走地雞,這些走地雞不僅不怕人,甚至還會躍起啄人,頗有劫道之意。
雖然是山路,雖是山路,但並不算難行,偶爾小岔路,也留有很多戶外團隊的指路標誌,不會迷路。
沿途穿行在茂密的樹林中,腳下是頗有年代記憶的青石山路,偶爾能夠遇到從峰口庵或定都閣穿越下來的驢友。
順著山間的小路大約行進30分鐘左右,就可以上到了壹條沙石公路。順著沙石公路左轉步行不足十分鐘,就可以轉入壹條山間小路,右邊是繼續上行的公路。估計上行就是奔峰口庵或定都閣啦,所以決定左轉進行走山間小路。
這條山間小路不是正規的古道,更像是山裏雨水多年沖刷出來的壹條排水路。雖然窄且不平,多為土路,但在遮天蔽日的叢林中穿行,還會經常遇到壹些不知名的山花,也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
u在山間小路走了大約15分鐘左右,迎面壹塊褐色巨石。上面有以往遊客用紅色油漆筆寫下的新馬泰三個大字以及壹些提示遊人,不要亂丟垃圾的提示語。
登上這塊褐色巨石,豁然開朗。不成想已經站在天梯頂上了。不可能退回去啦。只好收拾好全部設備,手腳並用,腳踏實地的壹步步走了下來。
天梯有43級臺階,其實是壹斷崖,都是先人們用鑿子壹鑿壹鑿鑿出來的!從上往下看,壓根看不出來,但是爬下去之後再回頭看,超級壯觀!所以從下往上看確實有些心驚膽跳,但是從上往下走,卻沒有那麽緊張。天遂人願,沒能登天梯,卻能下天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