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壹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毛 遂 自 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壹返焉。
2. 關於陳元方的文言文《陳元方舌辯袁公》
陳元方/年十壹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裏如壹。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不知道妳需不需要譯文?反正就在下面:
譯文陳元方(紀)十壹歲時,去拜會袁公(紹)。袁公問:“妳賢良的父親任太丘長,遠近的人都稱贊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麽?”元方說:“家父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讓人們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越來越敬重。”袁公說:“我從前曾當過鄴縣縣令,正是這樣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相隔遙遠,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那麽壹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3. 方古文中是什麽意思方1、旁邊, “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詩經》2、四方,周邊,邊境。 “文加殊俗,武揚方表”。
《後漢書》3、方形,與“圓”相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引申為 正直,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老子》4、地方,區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5、博大,周遍。
“方施天下”。《墨子》6、並排,“方舟而濟於河”。
《莊子》7、相當,相等。 “昔韓信破歷下而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足相方。”
《後漢書》8、比擬,比方。 “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
魏征 成語有“不可方物”9、大地 “戴圓履方”。《淮南子》10、處方,藥方。
“譬猶醫之治病也,有方,篤劇猶治;無方,才微不愈。”《論衡》11.、方向,方位。
“日出月諸,出自東方。”《詩經》12、常規,常法。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後漢書》13、法度,準則。
“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後漢書》14 、道義,道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15、方法,辦法。
“聖人設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不能齊也。” 《明德馬皇後紀》16、當,正當。
“方此時也,堯安在?”《韓非子》17、將,將要。 “方欲渡河入關。”
《史記 高祖本紀》18、方才,剛剛。 “光武初,方平諸夏,未遑外事。”
《後漢書》。
4. 誰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帶翻譯)2、不禽不獸 馮夢龍所編《笑府》有雲: 鳳凰壽,百鳥朝賀,惟蝙蝠不至。
凰責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屬於獸,賀汝何用?”壹日,麒麟生誕,蝠亦不至,麟亦責之。蝠曰:“吾有翼,屬於禽,何以賀與?”麟凰相會,語及蝠之事,互相慨嘆曰:“如今世上惡薄,偏生此等不禽不獸之徒,真個無奈他何。”
譯文: 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
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妳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蝙蝠蹬著雙腳說:“我長著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妳們飛禽國管得著我嗎?”過了幾天,麒麟做壽。
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妳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說:“我長著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妳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有壹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說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
鳳凰和麒麟搖頭嘆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偏偏生出這樣壹些不禽不獸的家夥,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3、常羊學射 常羊學射於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乎?楚王田於雲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雲。
王註矢於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 也,置壹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參考譯文常羊向屠龍子朱學習射箭,屠龍子朱說:“妳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嗎?從前,楚王在雲夢澤打獵的時候,叫虞人把禽獸趕起來讓自己射擊。禽獸飛的飛,跑的跑,都出來了,鹿奔在楚王的左邊,麋跑在楚王的右邊。
楚王剛拉開弓要射 ,忽然又有壹只天鵝掠過楚王的旗子,兩個翅膀好象低垂著的雲彩。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該射哪個才好。
這時有個叫養叔的大夫對楚王說:‘我射箭的時候,把壹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裏放上十片樹葉,那麽能不能射中,我就沒有把握了。’”4、其父善遊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 遊!” 《呂氏春秋》 譯文 有壹個在江邊上過路的人,看見壹個人正領著壹個小孩兒要把他投入江裏,小孩兒正在啼哭。
那個人問他這是什麽緣故。 領小孩兒的人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擅長遊泳。”
那小孩兒的父親雖擅長遊泳,他的孩子難道就擅長遊泳嗎? 5、陶母戒子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鲊餉母。母封鲊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世說新語》 譯文 陶侃在青年時期作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壹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壹封信責備陶侃,說:“妳作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閉塞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處,反倒使我擔心。
6、兩虎相鬥 [原文] (卞)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壹舉必有雙虎之名。”
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
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雙虎之功。——《史記》 卞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撕咬壹頭牛,便想挺身與虎搏鬥。
他的同伴把他按住,說:“別忙。牛肉味道鮮美,兩只老虎分食不勻,會爭鬥起來的。
結果必然是,力氣小的老虎被咬死,力氣大的老虎被咬傷。到那個時候,妳再去刺殺傷虎,豈不是事半功倍!”卞莊子聽從了同伴的勸告。
不壹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為爭槍壹條牛腿咬起架來。結果,壹只老虎被咬死了,另壹只老虎也被咬得壹瘸壹拐的。
這時候,卞莊子縱身壹躍,舉劍就向傷虎刺去。沒有幾個回合,就把老虎刺死了。
這樣,卞莊子等於壹舉殺死了兩只老虎。7、按圖索驥 原文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麯”之語。
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壹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麯爾!” 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 《藝林伐山》 伯樂《相馬經》裏有這麽兩句話:“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來的酒曲塊壹般。”
他的兒子拿著《相馬經》去找千裏馬。他走出門外,看見壹只大癩蛤蟆,連忙帶回家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壹匹千裏馬,和妳《相馬經》上所說的大致相同,只是蹄子不象摞起來的酒曲塊兒罷了”。
伯樂知道他的兒子笨,本來很生氣,但又轉怒為笑:“這種馬好跳,不能騎啊”。 8、關尹子教射箭 [原文]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列子》 關尹子是著名的箭術教師。列子跟他學射箭。
有壹次,列子接連幾箭都射中了靶心。他高興地跑去問關尹子:“老師,我可以算學會射箭了吧?” 關尹子反問他:“妳自己知道了能射中靶心的道理嗎?”列子說:“那我可不知道。”
關尹子說:“那不行,妳。
5. 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名>;兩船相並,也指並排竹木做成的筏。《詩經·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longwen
②<;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頸。”
③<;形>;正直。《屈原列傳》:“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
⑤<;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⑥<;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⑦<;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⑨<;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⑩<;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⑾<;介>;當;在。《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
⑿<;副>;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下壹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⒁<;副>;將要;就要。?涉匯》:“吾方高馳而不歐。”
⒂<;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方千裏。”
方技指醫、蔔、星、相之術.
方士方術之士,指古代從事仙、煉丹等迷信活動的人。
方夏中國。
方輿1.指地,古代以為天圓地方,又有天為蓋。2.指天下。
6. 成語的文言文故事1.退避三舍出 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譯文: 到了出國,楚王設宴招待重耳。楚王問重耳:“妳若有壹天回晉國,該怎麽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麽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話雖然這麽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會命令我的軍隊退避妳三舍(壹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得到認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帶著盛著弓箭的袋子,來與您交戰。”
2.守株待兔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典故: 1.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壹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慌慌張張地竄出來,壹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壹動也不動了。
農民走過去壹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農民高興極了,他壹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壹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
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
世上哪有那麽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3.望梅止渴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壹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壹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幹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壹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4.望洋興嘆 出 處 :《莊子·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應時而至,即按時令到來。)
百川灌河(指黃河),涇流之大,兩涘(讀音si四聲,兩岸)渚(讀音zhu壹聲,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改變)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有見識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壹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壹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翻譯 秋天洪水的時令到來,千百條河川都奔註入黃河,大水壹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的外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裏了。
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今為渤海)。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流的盡頭。
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擡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已了。’這正是說我呀。
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妳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妳的門下,那是多麽危險,我將會永遠被有見識的人譏笑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於狹隘的教育。現在妳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妳的鄙陋,妳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
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註到大海,不知道什麽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幹旱水。
7.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麽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麽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
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為什麽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壹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裏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壹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4、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譯文: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壹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壹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
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5、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
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遊!”——《呂氏春秋》[註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譯文: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壹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裏去,嬰兒啼哭起來。
旁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遊泳。”
[提示] 爸爸是遊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壹定就會遊泳,這裏沒有什麽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6、齊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註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⑤搏(bó)——捕捉。
束縛——捆綁。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譯文:齊國有個人壹心想得到金子。
壹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壹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麽多人都在這兒,妳為什麽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裏只有金子。
\"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提示] 人們常用“利欲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
偷金的齊人就是壹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
在實際生活中,壹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7、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
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
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註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
強,硬弓。③石———重量單位。
古時每石壹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
引,拉弓。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
關同“彎”。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
孰,哪壹個。是,這,這個。
這裏指弓。[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麽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
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壹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壹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