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古厝又稱大厝,作為泉州三邑之壹的南安,自古以來便是著名僑鄉,衣錦還鄉的華僑在故鄉留下了兼具閩南傳統特色和西式洋樓特點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南安蔡氏古民居和觀山番仔樓了。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橋鎮漳裏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壹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
位於石井鎮的中憲第,又名“九十九間”(實際為112間)也稱大厝內,面積7780平方米,白石紅磚圍墻,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附設書院,演武廳,梳妝樓及花園,至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南安著名華僑林路修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享有“有林路富,無林路厝”的美稱。
林路大厝,位於泉州市南安省新鎮滿山紅村後埔自然村,是泉州閩南古民居的代表之壹。林路為新加坡著名華僑建築家,其故居俗稱林路大厝,建於清光緒年間,占地約6.5畝,由多座建築合成壹整體建築群,***有大小房間九十九間。墻為花崗巖和紅磚結構,梁柱有鋼筋水泥與木構混合,硬山式與歇山式屋頂,穿鬥式木構架,地面鋪飾進口花磚。裝飾富麗堂皇,具中西結合建築風格。
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位於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泉州府南安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觀山村),素有“閩南古厝大觀園”之稱。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樓是清中憲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李功藏(1860-1928年,諱耀垣,字穩成,壹字功藏,紫亭其別號)回郷艱難締造。
池塘湖大厝於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印尼商界領袖李功藏回郷建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占地壹畝多。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壹見。凡是海裏遊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裏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池塘湖番仔樓是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傅維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壹塊墻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裏迢迢從南洋運來的”,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兩層,***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裏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觀山村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