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遊(前506),姓言名偃,字子遊,吳國人,與子夏同以文學著稱。《論語》有以下記錄: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這裏有問號)”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學焉?(這裏有問號)孰後倦(傳)焉?(這裏有問號)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這裏有問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這裏有問號)”(《子張》第十二章)(子遊說:“子夏的弟子們,去做灑掃、接待賓客的事,做是可以的,但這不過是末節,根本的東西沒有學,怎麽可以呢?(這裏有問號)”子夏聽到這話說:“噫!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哪些先傳,哪些後傳呢?(這裏有問號)譬如草木,按類區別。
君子之道,怎麽能歪曲呢?(這裏有問號)能從頭到尾有次序傳授的,大概只有聖人吧!”)他還主張“喪致乎哀而止”(《子張》第十四章。居喪,能夠體現悲哀之情就可以了)。他曾擔任魯國武城地方行政長官,重禮樂,滿城聞弦歌之聲。孔子逝世後,子遊收徒講學,其弟子成為儒家壹個派別,稱“子遊氏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