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區古為白翟地,秦漢以來設置高奴縣,隋唐五代為金明縣,宋設置安塞堡,於南宋淳佑壬子年(1252)立縣,距今已有750余年。
安塞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鄂爾多斯盆地邊緣,位於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誌丹縣,北靠榆林市靖邊縣,東接子長縣,南於甘泉縣、寶塔區相連,東經108°5′44″至109°26′18″,北緯36°30′45″至37°19′3″,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縣境南北直線距離92公裏,東西直線距離36公裏,總土地面積2950平方公裏,占延安市總面積的8.04%,其中耕地106.4萬畝,95%屬於山地。全縣轄7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村委會,10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89萬人。人口密度為55人/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安塞縣轄7個鎮、5個鄉:真武洞鎮、磚窯灣鎮、沿河灣鎮、招安鎮、化子坪鎮、坪橋鎮、建華鎮、高橋鄉、樓坪鄉、王窯鄉、鐮刀灣鄉、王家灣鄉。
安塞人口
總人口16.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89萬人。人口密度為55人/平方公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077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磚窯灣鎮5766沿河灣鎮15245招安鎮12598真武洞鎮13418化子坪鎮12190坪橋鎮12053西河口鄉6403高橋鄉6759樓坪鄉6193王窯鄉11525譚家營鄉6883鐮刀灣鄉8755郝家坪鄉11805王家灣鄉6000真武洞街道25178
民族狀況
1982年人口普查統計,全縣121597人,其中漢族121585人、回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7。本縣少數民族居民除回族仍保持其民族信仰和習俗外,其他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基本和漢人相同,也與漢人通婚。
地形地貌
安塞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溝壑縱橫、川道狹長、梁峁遍布,由南向北呈梁、峁、塌、灣、坪、川等地貌,山高、坡陡、溝深。全縣有4條大川,溝壑密度為4.7萬條/平方公裏。最高海拔為1731.1米(鐮刀灣鄉高峁山),最低海拔為1012米(沿河灣鎮羅家溝),平均海拔為1371.9米。
縣城海拔為1061米。地勢除王家灣鄉南高北底外,其它地區多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主要山丘有高峁山、雅行山、白豬山、天澤山、玉皇廟嶺、神嶺山等。
氣候特點
安塞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半幹旱季風氣候,四季長短不等,幹濕分明。春季氣候回升較快、風沙大、雨量少,有霜凍和春旱;夏季溫暖,有伏旱、暴雨、冰雹和陣性大風出現;秋季溫涼,氣溫下降快而有霜凍;冬季寒冷而幹燥。境內有延河、大理河、清澗河3條水系,主要河流有延河、杏子河、西川河、小川河、小溝河、雙陽河等。
水資源總量為15572萬立方米,人均947立方米。年平均氣溫8.8℃(極端最高溫36.8℃,極端最低溫—23.6℃),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最多為645毫米,最少為296.6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395.6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4%,全年無霜期157天。主要自然災害有:幹旱、大風、冰雹、霜凍等,尤以幹旱最為嚴重。
自然資源
安塞縣自然條件較差,但資源相對豐富。
壹是土地資源。人均占有土地面積29.5畝,且類型多樣、土層深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農林牧業綜合發展,主產玉米、小米、蕎麥、豆子等雜糧,年產量3萬噸左右。
二是油氣資源。安塞油田於1983年發現,已探明石油儲量1.4億噸以上,油層遍布全境,是壹個規模較大的低滲透油田。天然氣貯量也十分可觀,目前正處在起步發展階段。
三是人文旅遊資源。安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境內堡寨眾多,關隘四設,較有名的有王窯秦直道、方家河仰韶文化遺址、雲品寺北魏石窟、龍安古城、蘆子關、高橋寨等。安塞曾是陜甘寧邊區的壹部分,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20多個中央直屬機關設在安塞,是黨中央重要的後方基地。毛澤東曾在王家灣居住過58天,指揮了青化砭、蟠龍、羊馬河三大戰役,發表了《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和《蔣介石正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兩篇光輝著作。安塞也是“為人民服務”的發祥地,張思德當年在我縣樓坪鄉石峽峪燒木炭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曾憲林、-、劉力貞等曾在縣城南郊的延安保育小學就讀。安塞是保留承傳中華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完整的區域之壹。以安塞腰鼓、剪紙、農民畫為代表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安塞腰鼓粗獷豪放,氣勢宏大,先後參加了第十壹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建國五十周年大慶等國家和省、市重大活動的大型文藝廣場表演,受到廣泛贊譽,被譽為“東方第壹鼓”和“中華鼓王”。安塞剪紙、農民畫以其古樸的藝術風格而倍受青睞,被譽為藝術的“活化石”。民歌、嗩吶、泥塑等獨具風采,先後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繪畫之鄉”、“剪紙之鄉”和“腰鼓之鄉”,被陜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歌之鄉”。
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安塞縣依托資源優勢,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實施“石油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3.66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7.9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2億元,與“九五”末相比,年均分別遞增11.1%、36.54%和25.38%。農民人均純收入2399元,較“九五”末凈增693元。
以棚栽、草畜、林果為主的農村特色產業開發勢頭強勁,農村經濟呈現出結構優化、活力增強、效益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五年新建大棚16785棚,棚栽業面積發展到3.26萬棚(其中大棚2.26萬棚),大棚棚均收入達6000元以上。建成了集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範、技術培訓、工廠化育苗、生態觀光為壹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園。新建經濟林果9萬畝,累計達到23.2萬畝,其中蘋果13.3萬畝,被省農牧廳確定為全省優質蘋果基地縣;人工種草面積達25.6萬畝,發展各類舍飼養殖戶3000多戶。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面積110.36萬畝,林草覆蓋率由過去18%提高到30.6%。水土流失侵蝕模數由1999年的1.2萬噸/平方公裏下降到8000噸/平方公裏。農民人均基本農田達到1.7畝。
城鎮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啟動實施了城北區開發建設工程,建成了環城路,實施了步行街和壹道街改造、天然氣輸配、自來水管網改造、垃圾場建設等工程,城市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延靖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後先建成鐮王、安子、棗賈三級油路7條,89.55公裏,新建、改造砂礫石公路270公裏,五年新增公路裏程303公裏,全縣公路總裏程達到2203公裏,實現了鄉鄉通油路目標,被國家交通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公路建設示範縣。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4%,通電入戶率達99%,移動通信覆蓋全縣,村通電話率達到91.6%。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勘探開發和舊井挖潛改造實現了重大突破,2005年原油產量達到53.3萬噸,較“九五”末凈增22.3萬噸,實現產值11.4億元。石油工業提供的收入占到財政收入的93%。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兩基”鞏固提高順利通過了省0的復查驗收。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腰鼓、剪紙、農民畫、民歌四大文化品牌開始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邁進。安塞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進縣和省級“雙擁”模範縣、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
安塞腰鼓安塞文化
安塞—黃土高坡上的民間繪畫之鄉、民間剪紙之鄉、腰鼓之鄉、民歌之鄉。
安塞自古就是邊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稱。秦漢兩朝,安塞縣境內的烽火臺多達四五十處。宋代,安塞是宋與西夏激烈爭奪的戰場,堡塞遍布,戰火頻仍。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安塞壹直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西部遊牧文化的交流地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既有漢民族特點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點的文化特色。而明代以後長期的封閉、半封閉狀態使得在其他地區失傳的古老民族文化傳統得以在安塞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間藝術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壹,並且陸續培育出四朵民間藝術的奇葩———腰鼓、剪紙、民間繪畫和民歌。
腰鼓:黃土地上的陽剛之舞
安塞腰鼓源於戰爭和祭祀,後來演變為民間的娛樂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宋代詩人範成大有詩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充分證明當時在西北邊塞腰鼓的盛行。安塞縣文化館裏陳列著壹塊陜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畫像磚,磚上人物的打腰鼓動作瀟灑剛勁,栩栩如生,證實包括安塞在內的陜北地區打腰鼓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安塞農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歲娃娃,幾乎所有的的人都會打腰鼓。據安塞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安塞腰鼓在現代的發展起自延安時期。1942年,陜甘寧邊區的新秧歌運動極大地發展了安塞腰鼓,邊區的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這個古老的陜北民間藝術形式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國,卻是在改革開放以後。
1984年,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電影《黃土地》劇組走進了仍然比較封閉的安塞。他們要在這裏尋找壹種與黃土地相契合的、充溢著生命原動力的民間舞蹈。他們選中了腰鼓。拍攝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壹色黑襖褲、頭紮白羊肚手巾、腰紮紅布帶的精壯的陜北漢子,腳踏厚厚的黃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齊齊地舞將起來。他們前進、後退、踢腿、轉身,展轉騰挪如入無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龍,酣暢淋漓,飛揚激越。攝制組的人們震驚了,陶醉了。當拍攝到最後壹個鏡頭:鼓手們從山坡後面湧上來時,只見黃塵滾滾,人影恍惚,震天的鼓聲和150條漢子的吼聲交織在壹起,猶如黃河咆哮、萬馬奔騰,在場的人熱烈鼓掌,激動得快要瘋了。從此以後,安塞腰鼓壹發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黃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上奪得最高獎項;1989年,臺灣電影人淩峰將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專題片《八千裏路雲和月》,並作為片頭鏡頭;1990年,安塞腰鼓敲進了首都北京,在第十壹屆亞運會上大放異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別參加了香港回歸、國慶50周年慶典以及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亞太活動周等重大活動。目前,安塞全縣有腰鼓協會14個,骨幹腰鼓手達到了1600余人。
如果說悠揚高亢的信天遊是黃土高原的憂郁的詩情,那麽安塞腰鼓就是這片土地的頑強生命的吶喊和奔突。這是壹種民間的舞蹈,更是壹種深刻的文化現象。
民間剪紙和繪畫: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安塞的剪紙和民間繪畫是安塞民間藝術的另外兩枝奇葩。與撼山震嶽、激越奔放的腰鼓相比,在獨特的歷史環境和地域環境中孕育出來的安塞剪紙和民間繪畫有著別樣的美:既有粗獷豪放、雄渾古樸的民間藝術傳統,又洋溢著鮮活濃烈的現代生活氣息,令觀者嘆為觀止。
安塞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腹地,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安塞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谷深、溝壑縱橫而自然環境相對單調、惡劣的條件下,生存的磨礪與理想的遙遠激揚了他們生命本體和精神世界的強烈張力,因而這裏民間藝術的創作往往構圖古樸豪放、色彩大膽濃烈、造型明朗誇張,極富想象力。
安塞的民間藝術家多是女性。這是因為農耕社會的分工使得絕大多數婦女把她們壹生的追求留在了家裏,於是,她們的精神世界在剪紙和繪畫中找到了寄托。在安塞農村,95/%以上的婦女會剪紙。當地民歌中這樣唱到: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隨意)鉸(剪)的。意思是說,看壹個女子是否聰明靈巧,得看她窗花剪得好不好。安塞的剪紙藝術就像黃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質樸而美麗,並有著強烈的個性。安塞剪紙沒有什麽歷史記載,全憑家庭女性長輩的口傳心授。女孩子從小就被媽媽或者祖母手把手地教會剪紙,所以至今許多人家都保存有用煙熏成的祖傳古時花樣。代代相傳的傳統和相互交流、不斷提高,使安塞剪紙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多年來,安塞剪紙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四種:美化環境,在安塞農村,隨處可見農家窯洞、房舍窗欞上美麗的窗花。尤其在春節,更是婦女們展示自己的才華相互競技的好機會,內容多為代表平安吉祥的牛馬豬羊和老虎獅子;婚嫁時裝飾洞房,窗花是這時必不可少的,講究也最大,作品往往帶有陰陽結合、生殖繁衍的寓意;用於宗教禮儀的裝飾,如神龕上的門簾、門神等;用作刺繡和縫制布玩具的底樣,常見的有枕花樣、鞋花樣、兜肚花樣等。
安塞的剪紙個性非常強烈,很少有重樣的。因為在當地,剪紙是人們自我欣賞的藝術,女人們是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覺,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想怎麽剪就怎麽剪,不受任何限制和約束。創作上頗似當地民歌信天遊,強調“隨心走”,因而作品各個生動真摯、寓意深長,毫無模式化的弊端,使得任何壹位稍稍懂得或喜愛藝術的人,都會為其傾倒和驚嘆。
安塞的民間繪畫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在吸收了剪紙、刺繡、布玩等藝術形式的精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鮮明的剪紙“母體”的痕跡。安塞民間繪畫的主要作者也是婦女,尤其是老年婦女,但她們運筆的瀟灑自如、線條的優美流暢、色彩的強烈明快、構圖的奇巧大膽、意境的浪漫唯美,簡直讓人不敢相信作者竟大多是不識幾個字的農村婦女。
安塞民間繪畫深深植根於生活的土壤,常以放牧、耕作、社火、豐收的情景以及家畜、鬼神、十二生肖等為創作題材,構思以情為上,以意為主,以神為美,巧妙地將生活的美與理想的美結合起來,大膽、浪漫、簡潔、誇張、抽象,無拘無束,甚至異想天開。雖然這些畫不講究比例,也毫無-原理的運用,但就是讓人覺得那麽美,那麽純凈、那麽鮮活、那麽震撼,仿佛畫面上的動物、植物和人物從白紙上跳下來馬上就能活!
安塞民歌:信天遊悠悠不斷頭
安塞民歌又稱“酸曲”,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自編自唱的歌兒。壹般由歌者即興演唱,然後在傳唱中不斷加工而成為地地道道的民歌。安塞民歌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泥土氣息,演唱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旋律高亢而優美。因為歌曲多為即興創作,緊密聯系生活,所以通俗易懂,久唱不衰。此次在安塞,親耳聆聽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大王”的安塞民歌手賀玉堂的演唱,特別是他的清唱,直覺如山野之中的清風,沁人心脾,令人難忘。多年來,安塞的民歌手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等單位的大型晚會演出,先後為七十余部影視劇配唱,“民歌大王”賀玉堂作為他們中的傑出代表,於2001年登上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舞臺,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上萬名觀眾面前高歌壹曲《黃河船夫曲》。他那純凈透亮的高音,悠揚婉轉的唱腔,引來了如潮的掌聲。如今,年輕壹代的安塞民歌手王二妮、李濤繼承了前輩的傳統,並有所創新。也是在2001年,他們在於北京舉行的首屆全國農民民歌大賽中,分別獲得了壹等獎和二等獎。
優秀的民間藝術資源催生文化旅遊產業
在安塞這片看似貧瘠卻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腰鼓、剪紙、繪畫和民歌等民間藝術奇葩如生命力極強的山丹丹花,開得質樸、熱烈、頑強。那麽,如此豐富而燦爛的民間文化資源能否發展、轉化成為文化旅遊產品,形成社會和經濟效益都豐厚的文化旅遊產業呢?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安塞的民間藝術家曾多次參加國內美術展,李秀芳等人先後到法國、菲律賓、奧地利等國家現場表演過剪紙技藝,讓外國觀眾驚嘆不已。1982年,有“陜北第壹剪”之美名的老婆婆曹佃祥的繪畫作品《大公雞》參加在巴黎舉辦的法國獨立沙龍美展,被震驚的法國美術界評價為“具有畢加索的風格”。
醫療衛生
安塞縣***有衛生單位20個,其中縣級6個,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10個。設病床226張,有衛生技術人員413名,其中有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11名,主治醫師(含主管)103名,醫(藥、護、技)師121名,醫(藥、護、技)士175名。全縣204個村委會已建成村衛生室187個,有鄉醫202名,其中取得中專水平證書196名。
近年來,特別是九八以來,安塞縣委、縣0全面貫徹落實0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省委、省0《實施意見》精神,將衛生工作納入全縣六項戰略重點之壹,予以重點支持、重點投入。98年起在全縣衛生系統全面推行衛生“三制”院(站、所)長任期目標責任制、衛技人員聘用制、衛技人員工資結構制改革,大力開展“三風”院風、醫風、護(技)風整頓,初步建立了壹個有競爭、有激勵、有約束、有活力的衛生管理運行機制;98、99兩年全面加強縣、鄉兩級衛生單位基礎建設,***新建樓房21座,建築面積11000余平方米,維修改造面積20000余平方米,總計投資1500余萬元,使全縣衛生基礎建設基本達到了“壹無三配套”目標;全面實施科技興醫戰略。98年以來,先後選送95名專業人員到上級綜合醫院和醫學院校進修深造,長年聘請5名省市醫學專家到我縣座診指導,進行傳幫帶教。縣內***舉辦各類培訓班12期,受訓人員達380余人次,衛技人員95%以上“三基”達標;縣醫院先後配備回500mX光機、彩超、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心電監護儀、進口救護車等大、中型設備30余臺(件),新開展了白內障現代囊外摘除並人工晶體植入術和先天性上瞼垂額肌筋膜懸吊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門脈高壓斷流術等高難度手術項目,均獲得了成功;中心衛生院配備了“新三件”,都能開展生化檢驗、下腹部手術;鄉鎮衛生院正在配備B超、X光機、心電圖機。縣防疫站以農村預防為主,12月齡兒童“四苗”接種率鞏固在90%以上。各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縣婦保院以婦兒保健管理為重點,先後購置回乳腺診斷治療儀、微波治療儀等醫療設備,加強業務建設。同時,加大愛嬰縣創建力度。縣醫院和14所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愛嬰醫(衛生)院”,孕產婦和嬰幼兒管理率分別達到86.7%和70.4%。地方病防治工作通過省市驗收,基本達到控制指標。
1999、2000年全市衛生工作目標責任綜合考評中我縣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市衛生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第壹名”;縣醫院被省衛生廳授予全省“文明窗口示範單位”;磚窯灣、招安中心衛生院先後被省衛生廳授予全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最佳單位;2001年我縣在全市率先建成省級衛生縣城,湧現出了壹批獲得國家、省、市先進工作者。
2021年1月,《小康》雜誌社推出2021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榜單,安塞區位列第18位。
2020年6月,安塞區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長征片區(紅二十五軍))。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安塞區榜上有名。
2019年3月,安塞區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陜甘片區)。
2016年2月16日,安塞區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