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遙遠的鄉愁》:槐花飄香時孩子們吃多了會痄腮,腮幫子會腫起來

《遙遠的鄉愁》:槐花飄香時孩子們吃多了會痄腮,腮幫子會腫起來

《遙遠的鄉愁》之112

以後不要生氣了,記住羅京臨死的壹段話:“少和讓妳生氣的人在壹起,少和事多的人在壹起,少和不懂感恩的人在壹起,少和敷衍妳的人在壹起,少和謊話連篇的人在壹起,讓自己多活幾年!”

和誰在壹起高興,就和誰在壹起,不管親人還是朋友。

生悶氣更是慢性自殺,誰讓妳堵心就躲遠點,閉上眼睛自己待會。

寧可在家喝粥,也不去看人臉色吃滿漢全席,妳很好,我也不差——余生:和讓妳笑的人在壹起!

春天的花,是冬天的夢。

花開,是壹種期待;花落,是壹種別離。

每年春天,榆錢快要飄零的季節,另壹種樹上的花也要綻放了。

每年這個季節,槐樹上會綻放出壹串串雪白的小花,在風中像壹串串晃動的小燈籠。

槐樹也是先開花後發芽,花最密時,滿樹的雪白,還散發出陣陣清香。

槐花也是大家最喜歡的春天的饋贈,也可以摻在玉米面中做成槐花窩頭。

和榆錢不同的是,槐花生吃多了會痄腮,腮幫子會腫起來。

所以,孩子們對槐花還是有所顧忌的,不像榆錢那樣可以隨意吃,每年只能淺嘗輒止。

槐花飄香的季節,老人們喜歡在樹下給孩子們講故事,講榆錢和槐花的吃法;講兩種花在困難時期,給北方人帶來的活命希望。

同時,也講些“門前兩棵槐,升官又發財”的來歷和典故。但孩子們對升官發財都不敢興趣,也不敢感興趣,所以只是聽聽而已。

好多關於吃和食物的記憶,就這樣壹代代地延續著。

而在槐花的香氣裏,這些故事也在壹代代傳承著……

榆錢和槐花,在那些艱苦的歲月裏,曾挽救了無數北方人的性命。

“年頭不好的時候,糧食沒有了,人們最先吃光的,是樹上所有的榆錢和榆葉,甚至是榆樹皮。因為榆樹皮有粘性,磨碎了可以和觀音土、野菜什麽的粘合在壹起蒸著吃。雖然不解決營養問題,但卻能暫時撐住肚子,消除饑餓感。只是,觀音土卻很難消化,吃多了最終還是要將人撐死……”

老人的故事,在孩子們聽來像天方夜譚……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莫感嘆,既生於天地之間,風雨的洗禮在所難免。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莫憂戚,每個果都曾是壹朵花,花落果成,那是壹份滿滿的希冀。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莫惆悵,歲月從不敗美人,花開花落皆可珍。

3

草木亦是多情客,落花解春意,又隨春歸去!

嗅著槐花的香氣,老人長長嘆口氣,“前些年,吃不飽的時候,大家吃光了榆錢和槐花,就只能去地裏挖野菜吃。沒有糧食,天天吃野菜,也會把肚子吃得很大……”

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

聽著老人的話,就想到了鄰居的壹個爺爺。

他比我們大個10歲,因為家裏孩子多,他小的時候吃不飽。

每天早起,大人們就喊孩子去地裏挖野菜。

田邊地角,最先冒出來的往往就是壹些野菜。

餓到極點時,不管是豬能吃的,還是人能吃的,孩子們都拔到籃子裏?回來。

大人們簡單洗幹凈了,壹捧捧地丟在鍋裏。

等水燒開了,滿屋子彌漫著青澀的氣息;青碧碧地煮了壹大鍋野菜湯,連滴老棉油都沒有。

當時,孩子們看見壹鍋的碧綠,連眼睛都綠了,楞是抱著大碗喝食不下去。

但等餓到受不了時,還是要壹碗碗地喝野菜湯。

不管怎麽說,野菜湯總比樹皮要好下肚壹點。

當時,死很容易;活著,卻不容易。

這種情況下,是腦子重要呢還是肚子重要?

那時候的感覺就是,這都有口吃的了,還要什麽臉啊?

清湯苦菜地填飽肚子,才是正事。

因為頓頓吃野菜,那位爺爺每天出來時,都是挺著裝滿野菜的大肚子在街上晃。

走路的姿勢還別扭,有點像是臨產的孕婦。

那年代,像他這樣挺著“野菜肚子”的孩子,還真不在少數。

只是後來,當生活稍微好轉壹點,能吃到壹點糧食了。

很多孩子的肚子逐漸癟下去了,但是他的肚子卻沒癟下去,還是天天腆著個大肚子。

所以,大家都喊他“三大肚子”;而我們這些孩子,因為輩分小,則喊他“大肚子三爺爺”。對這個拗口的稱呼,他也是壹笑了之,爽快地答應著。

古人說,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其實,得到的都是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這位爺爺肚子是大,但眼睛卻長得很自私,它能看到別人,別人往往看不到它。

明明沒刮風,但他的眼睛卻隨時瞇縫著。

而且,這位爺爺的臉,也長得很有特點,那是上下五千年,很顯滄桑啊!

春隨落花去,余香伴夏來。

花開,是壹種期待;花落,是壹種別離。

年年如是,歲歲如是。

小時候,北方農村的孩子們,都認識幾種地裏的野菜。

有時候,是確實想吃了;而有時候,只是大人壹定要給孩子吃點。

大人們要讓孩子們知道:壹旦生活實在困難了,田野裏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充饑、活命。

或許,這也是北方人的壹種傳承,壹種防患於未然的傳承。

小時候,只要豬吃的野菜,我們都吃過;而我們的父輩,則連豬都不吃的野菜,也同樣吃過。

困難年代,窩頭和野菜,是每個北方孩子心中的“霧霾”和“痛點”。

但是,再困難也要堅持啊,不然我們怎麽活啊,總不能再活回樹上去?

直到若幹年後,誰再提起“野菜”這兩個字,大家的眉頭都會攢在壹起:那種童年的遭遇,又會在心中浮現,嘴角便不覺感到苦澀難耐。

壹直對野菜沒好感。但是,若幹年後,當接觸到“山茅野菜”時,才逐漸改變了這個觀念。

那時,已經在遙遠的西南邊陲,已經身在雲南,所以接觸到了雲南的“山茅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