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為什麽人類進軍太空的速度被高估了?

為什麽人類進軍太空的速度被高估了?

因為火星是全宇宙人類最容易到達的行星,而就這,人類對火星的 探索 也還門都沒摸清。 咱們不妨從這個角度重新認識壹下太陽系八大行星。 好大的太陽系 第壹顆,水星。 1973 年發射的美國「水手 10 號」,飛掠水星,相當於路過,拍下了人類第壹張近距離的水星照片。2004 年發射的美國「信使號」,是唯壹繞著水星轉圈的環繞探測器。2018 年發射的歐洲和日本合作的貝皮科倫布號探測器,預計 2025 年到達水星,目前還不算數。這仨就是目前為止人類探測水星的全部,壹個早已遠離,壹個已經墜落,最後壹個還在路上。 第二顆,金星。 這是蘇聯表演的舞臺,從 60 年代開始連續向金星發射了多個 Venera 系列探測器。1966 年的 3 號嘗試登陸金星,最終墜毀,成為人類第壹個落到另壹個行星的航天器。1967 年的 4 號在金星大氣層裏工作了 93 分鐘,還沒落地就失聯了,只傳回部分數據。1970 年的 7 號降落金星表面,但受損嚴重,僅微弱工作了 23 分鐘,傳回了溫度氣壓等數據,成為第壹個傳回金星內部數據的探測器。1975 年的 9 號登陸後工作了 53 分鐘,是第壹個從金星傳回黑白照片和科學數據的探測器。1982 年的 13 號登陸後工作了 127 分鐘,傳回了第壹張金星地表的彩色照片。蘇聯壹直幹到了 16 號,就像自殺式沖鋒似的,為人類獲取了大量金星資料。 相比來說,美國要遜色的多,水手 2 號、5 號、10 號只是飛掠金星,在幾千公裏外壹閃而過,只有 1978 年發射的兩個先鋒金星號才算得上正宗的金星探測器,其中壹臺還釋放了著陸器在金星表面工作了 68 分鐘。 進入 80 年代末期,美蘇爭霸結局已定,金星探測開始回歸科研屬性。1989 年美國發射的「麥哲倫號」探測器,對金星進行了詳細探測,於 1994 年到期墜毀,成果豐碩,被譽為最成功的金星探測器。2005 年歐洲發射了首個金星探測器「金星快車」,於 2015 年 1 月壽終正寢,同樣收獲滿滿。

2010 年日本發射了首個金星探測器「拂曉號」,也是亞洲首個金星探測器,雖然壹路故障,幾經折騰,延遲五年後終於還是進入了金星軌道,成為目前唯壹在軌的金星探測器。 不算美蘇爭霸的面子工程,金星探測器主要就這仨。不過有好消息,2021 年 6 月美國宣布在 2028 年-2030 年發射兩顆金星探測器,歐洲不甘人後,沒隔幾天也宣布 2030 年後發射金星探測器。此外,人類就沒有更多的金星探測計劃了。 最後說個小知識,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經常出現在月亮旁邊,肉眼就能找到。 第五顆,木星。

可能因為對金星用力過猛,導致冷落了木星。不算 70 年代飛掠木星的幾顆美國深空探測器,人類第壹個真正的木星探測器是 1989 年美國的「伽利略號」。2003 年伽利略號到期墜毀,然後直到 2016 年,美國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開始接班,成為人類第二個木星探測器,目前計劃延期服役至 2025 年 9 月,是當前唯壹的木星探測器。 不過未來木星會比金星熱鬧。先是歐洲的木星冰月探測器,計劃 2022 年 6 月發射,接著是美國歐羅巴快帆號木衛二探測器,計劃 2025 年前發射,再後面是中國 2030 年木星探測計劃,都是十年內的事。朱諾號拍攝了大量壯觀的木星照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找找。 第六顆,土星。 土星比木星還要冷清,不算壹掠而過的探測器,真正的土星軌道探測器只有 1997 年美歐 17 國合作的卡西尼號,堪稱人類最豪華的地外行星探測項目。卡西尼號前後二十年提供了詳盡的土星資料,最終於 2017 年耗盡燃料,墜入土星,結束了輝煌的壹生。 另外,木星土星是氣態行星,登陸就別想了,不如欣賞壹下本人用手機加鏡頭改裝的土裝備拍攝的土星照片吧。 第七、八顆,天王星、海王星。 大名鼎鼎的旅行者 2 號,1977 年發射後就壹路往太陽系外面跑,沿途經過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隨後奔向太陽系邊緣。非常慚愧,旅行者 2 號是人類唯壹到訪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測器,這匆匆壹瞥還是三十年多前的事情。 第九顆,不是冥王星。 冥王星雖然已經不是行星了,但旅行者 2 號還是去看了壹眼。此外,2006 年美國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以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最快速度沖向太陽系邊緣,2015 年飛掠冥王星,首次捕捉到了大量冥王星的細節,拍下了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冥王星照片。 以前認為過了冥王星就算出太陽系了,但現在的太陽系和曾經小學課本上的太陽系大不壹樣。冥王星待的地界叫「柯伊伯帶」,那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小行星,居然還找到壹顆質量比冥王星多 27% 的小行星,於是冥王星就被九大行星開除了,成了壹顆矮行星。 人類對這裏的世界所知甚少,柯伊伯帶到底有多少小行星還是個未知數。有意思的是,2016 年科學家發現那裏有 6 顆天體運行軌道異常,它們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這種情況自然形成的幾率只有 0.007%,99.993% 的可能是受到附近壹顆大質量行星的影響。經過計算,這顆未知行星有地球質量的 10 倍,公轉周期 1~2 萬年,極有可能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 但因為離太陽太遠,幾乎沒有反光,在壹片漆黑而寬廣的柯伊伯帶,找到這顆 10 倍地球質量的行星,比大海撈針還難,就目前的技術水平看,是沒啥指望的。雖然太陽光照不到這裏,但太陽引力仍能支配這裏,所以柯伊伯帶依然屬於太陽系,因此太陽系應該長這樣才對: 這還沒完,妳可能還聽說過柯伊伯帶外面還有壹個「奧爾特雲」,面積大的嚇人,得用光年做單位,居然也歸太陽系管! 扯遠了。 總之,太陽系大的離譜,疑似有九大行星,但去老九那串門,想都不敢想。老八、老七的地盤,也只有中美敢吹個牛,說二十年內去看看。老六、老五熱鬧些,至少排上時間表了。老二、老大脾氣太倔,如今門前冷落,偶有訪客。老三在妳腳底下。只有老四,集萬千寵愛於壹身。 順道嘲諷壹下那些吊打外星人的電影:就這情況,外星人若有能力來到地球,人類還打啥打?另外,既然人家都跨越星系了,還占領地球圖啥?地球上這點石油夠他們飛壹趟的油費嗎? 獨得恩寵的火星 我們把前面提到的探測器分三類:第壹類是在太陽系裏亂跑亂竄的,居無定所,比如小行星探測器。這哥們兒順路也能探測行星,但畢竟是兼職,停留時間短,幹活少,不在討論範圍之列。第二類是圍繞行星轉圈的,相對固定,壹般叫環繞探測器、軌道探測器等等。想深入研究行星,就得靠這個,天天幹活。第三類是直接把家夥式兒送到行星表面,貼身幹活。為了方便稱呼,咱們粗暴地把不能移動的叫著陸器,比如在火星打洞的美國「洞察號」,把能移動的叫巡視器或火星車,比如好奇號、毅力號、祝融號。 從實施難度來講,巡視器>著陸器>環繞探測器。我們來統計以下:水、金、木、土、天、海六大行星,再加冥王星,仍在運行的只有 2 個環繞探測器。而火星呢?不好意思,仍在運行的有 8 個環繞探測器、3 輛火星車、1 臺著陸器。妳說,地球人是不是太偏心了? 從六十年代至今,人類壹***發射了 49 次火星探測器(包括失敗的),其中 41 次是美蘇的傑作,雖然蘇聯的 18 個全部失敗了。

美蘇之外的 8 次發射分別是: 俄羅斯:1996 年發了壹個,掉回地球,沒成。2011 年又發了壹個,順帶捎上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壹號」,掉回地球,沒成。 日本:1998 年發了壹個,直接打飛,沒了。 歐洲:2003 年用俄羅斯火箭發了壹個,成壹半,丟壹半,成的那半運行至今。2016 年再用俄羅斯火箭發了壹個,再成壹半,再丟壹半,成的那半運行至今。 印度:這位哥可得好好說道說道。2013 年印度成為亞洲第壹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對印度而言確實是很大的突破,至少超過了外界預期,西方媒體紛紛捧場,甚至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佳發明。壹時間,印度航天事業大有吊打中國的勢頭。 實際上,印度火星探測器的科學載荷只有 15 公斤,就這點設備,妳就不能指望幹出什麽大事,屬於典型的網紅景點打卡,搶個頭彩。對比中國天問壹號,光是壹臺高分辨率相機就有 43 公斤。可即便火星打卡,美國人也是出了大力氣幫忙的,印度探測器的深空測控全是 NASA 做的,相當於印度造了車,美國幫忙開到了火星,而後者才是火星探測的主要門檻。 航天雖然是高 科技 ,但在美歐玩熟的領域,只要妳舍得出錢,沾點光還是沒問題的,印度就是憑這個屢次搶在中國前頭,不亦樂乎。印度不但摘下了亞洲第壹個探測火星的帽子,探月也攆著中國腳步追,為了拿下壹箭多星世界記錄,壹箭 104 星,就好像向太空撒了壹筐土豆,還打算趕在中國前頭於 2020 年發射太陽探測器,後來據說是因為疫情導致外國專家進不來,黃了。 妳們這麽說印度實在太過分了,得反駁幾句:「承認印度領先有這麽難嗎,如果自身沒有實力,妳以為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阿聯酋:2020 年也成功發了壹個火星探測器,大小和印度差不多,探測器從設計到制造均在美國且由美國人包辦,發射在日本,用的日本火箭,阿聯酋參與了研制過程以及後期的形象大使工作。可見,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中國:2020 年「天問壹號」繞火星成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成功。 看得出來,在「繞火星」這事兒上,中美歐是靠譜的。不過在「登火星」這事兒上,歐洲人就只有壹半靠譜了。 2003 年丟的那壹半就是壹臺著陸器,獵兔犬二號,降落時砸懵了,四個太陽能電池板沒有完全打開,導致天線無法展開,失聯。2016 年丟的那壹半也是壹臺著陸器,下降速度過快,直接墜毀,炸了。歐洲人民不信邪,決定 2018 年再發壹個,後來推遲到 2020 年,再後來推遲到 2022 年……原因是降落傘不給力,擔心又把著陸器砸壞了。沒辦法,最後還是求助美國老大哥吧,美國 Airborne Systems 公司接下了這個活,終於,2022 登火星可以放心了。 目前為止,人類成功把 10 個探測器送到火星地表,其中 9 個是美國的,包含 4 臺不會移動的著陸器和 5 臺可移動火星車,還有 1 個是中國的。這裏說的著陸器不包括送火星車下去的著陸器,而是指單獨送到火星幹活的著陸器。 新人報道 七大行星羅列得差不多了,最後按國別重新捋壹捋,感受壹下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的地位。 這麽按數量粗粗壹算的話,美國第壹梯隊,歐洲第二梯隊,中日第三梯隊,其他人就不用排隊了。註意,這說的是行星探測,不包括其他空間探測、月球探測和地球衛星。 聽到還在「第三梯隊」,都沒能把歐洲摁下,很多人心裏要犯嘀咕了。沒事,咱有辦法混到第壹梯隊:按體重算。 連本帶利還 歷史 債 體重對航天器而言,就像壹個國家的 GDP,體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很多事情。在火星這事兒上,誰是胖子,誰是瘦子? 歐洲,兩臺。2003 年的「火星快車」,總重 1120 公斤,開荒之旅,功能比較齊全,帶了 7 臺設備,合計 113 公斤,外加壹臺失聯的著陸器 60 公斤。2016 年的「微量氣體軌道器」,總重 4332 公斤,著重分析火星大氣的甲烷和微量氣體,功能非常專壹,設備合計 113.8 公斤,外加壹臺爆炸的著陸器 577 公斤。 美國,實在有點多。先說在火星落地的:2011 年發射的火星科學實驗室飛船和 2020 年發射的毅力號飛船,總重都在 4 噸左右,這倆就是單純送貨的,分別把 899 公斤的好奇號和 1025 公斤的毅力號送到了火星地面,尤其是毅力號,降落姿態極為瀟灑。再就是繞火星轉圈的:2014 年的 MAVEN,2.5 噸;2005 年的 MRO,2180 公斤;2001 年的 Odyssey,725 公斤。這仨雖然不重,但目前都還在運行。 下面輪到中國新人登場了。 天問壹號,總重 5 噸,其中著陸器 1.3 噸,包含火星車 240 公斤。這份量,算是連本帶利把 歷史 債壹次性還清了。同樣是開荒之旅,天問壹號任務比較全面,帶了 13 臺設備,天上 7 臺,地上 6 臺,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地質構造、磁場情況、大氣環境等。這 13 臺設備的參數都是公開的,不滿足於單純比體重的同學,可以和歐美挨個比設備,不過這活有點累,我就不代勞了。 總的來說,個別技術世界領先是沒問題的,但全面吊打美國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