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這部電影時導演馬曉晴的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壹個15歲少女在少年文化宮外出匯演時邂逅的壹段青澀的愛情。
劇中的少女伊琳清純美麗,多才多藝,嗜好文學作品,但性格內向,被許多青澀的小男孩追逐。她壹概逃避他們的騷擾。她非常崇敬他們學校的中年教師李老師,這位老師知識淵博,常常推薦好作品給伊琳,是伊琳的精神教父。少年宮要到外地演出時,老師從芭蕾舞學校借來兩個男生。其中的歸雷玉樹臨風,同樣的青澀清純,少年的清俊如同清晨的霞光。當他在舞臺翩翩起舞時,成熟少年飄逸灑脫的舞姿擊中了伊琳。兩個人相愛了,但愛的戰戰兢兢,矛盾重重。尤其是伊琳,壹直用回避逃避,抵觸,恐懼的方式表達著對歸雷的愛。外地演出結束,大家回到上海,恢復了以往的生活。歸雷思念伊琳,約她見面,但她采取了逃避,並寫紙條表示斷絕關系。歸雷受刺激,在演出時倒在舞臺上,膝蓋受傷,從此不能再跳芭蕾。
看得出,劇作不錯,有壹定的文學價值,有壹定的深度和厚度。成影像後,可以看出壹種回望似的往事感。敘事風格比較樸素,雖沒有多少電影的感覺,影調和機位調度如同電視劇《渴望》。但也為這部影片的樸素和不矯情感到輕松。整個風格是心理劇樣式,所以敘事不是太流暢生動明了。但青春情竇初開的青澀、惶惑、渴念、逃避和矛盾復雜的心境還是被表達出來了。
但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生澀。導演的敘事,機位的調度,演員的表演,掩飾不住的青澀。壹群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初學者的作品。壹部還過得去的劇作,甚至修改好了可以拍成高等青春藝術片的劇作,就這樣被導演帶領的這個創作班子拍砸了。
有的問題是劇作中就存在的。伊琳的胸部發育比較明顯,就要上臺演出。女老師發現後趕緊讓她穿上自己的胸罩。伊琳穿上後,肥大,於是小夥伴出主意給她往裏面填塞了東西。這時她崇拜的李老師出現了。李老師盯著伊琳高高的胸部大驚失色甚至暴怒,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大叫,妳怎麽把胸弄成這個樣子。要知道,不能戴胸罩,女孩子不戴胸罩才清純。之後伊琳非常尷尬,不好意思下樓吃飯,於是這位被崇高塑造的李老師來到她的床前做思想工作。內容是壹個人要經受得住挫折。哪是哪呀。青春少女的年歲,女孩對男性是警覺抵觸尤其對中年男性是懼怕的。而且男老師也是不會直言關註指導發育期的女孩的乳罩等事的。更何況那個年代。
之後,伊琳的父母看到伊琳發育,便如同開家長會似的,壹家四口,爸爸媽媽還有上初中的弟弟都在場。逼著伊琳戴胸罩。(青春發育的女孩對父親那種天然的警覺和回避在這裏全然沒有。)伊琳穿上後,來到學校衛生間便脫下來。因為她記住了李老師的話,女孩不戴胸罩才清純。這些生活經驗都非常莫名。看片的人看到這些情節都大為奇怪。下來就交流,為什麽女孩發育不能戴乳罩?男老師可以這麽樣的關心教導女生關於戴乳罩的知識嗎?有老師說,我看他幹涉伊琳戴乳罩,還以為這個老師其實是壹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呢,但其實不是,他被作為優秀的人民教師塑造的。全亂了。這些個細節把整個這個本來就問題重重的青澀的電影故事弄的更加糟糕。也許,在馬曉晴的心裏,成年男老師和父親幹涉女孩的胸部問題是壹種應盡的職責吧。誰知道呢!
據說這是馬曉晴自己的生活經歷。
這個作品在拍攝期間,馬曉晴不讓任何人幹涉,任何人不能提意見,本子不讓修改.拍攝時,說這家公司很為馬曉晴著想,當然更重要的是為公司的作品質量著想。想找壹個有經驗的導演和攝影為馬曉晴保駕護航。但被馬曉晴斷然拒絕了。馬曉晴在壹種極度的自信自戀自憐中手執導筒。影片成型後,馬曉晴處在深深的自我陶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