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作品並非僅僅是純粹意義上壹幅圖畫的完成,它們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們成年人所無法企及的。我在課堂教學中時時註重"不教而教"的隱性教育方式的使用。我認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妳不要過早地用技法技能來規範他。"教"就是要啟發他、引導他,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我在壹年級美術課《彩線連彩點》的教學中結合內容,在黑板上分割了數塊版面,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上"彩線"和"彩點"。結果每個學生畫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小樹林……這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點""線"和"色彩"的掌握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時,啟發學生畫線條和畫色塊是不同的,握筆方法,用色的良好習慣(不是壹下子把彩筆攤在桌子上,而是用壹支拿壹支,用完之後放回去),不要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大處著眼,小處著筆,不但對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及健全的藝術素質的培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從註重模仿能力訓練向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轉變。
傳統美術教學中都是圍繞"看畫"或"臨畫"為主要內容展開的,以最終大家"都壹樣"為結果。美術教學的真正意義基本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學生僅有壹點靈感也逐漸在"臨摹"中泯滅。當然,臨摹能力作為美術基礎教育的壹個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小學階段,即使臨了也要能臨出獨特的個性為佳。三、正確評價兒童畫,從註重結果向註重過程的美術教育觀轉變。
曾有壹位貴婦對法國大畫家馬蒂斯所畫的壹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妳看到的不是壹個女人,而是壹幅畫。"貴婦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卻壹語道出了繪畫的真諦。對於孩子,教育界的壹貫態度是堅持正面引導,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因此,評價應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另壹方面,畫畫本身就是壹件有益的事情,除了本身外,還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和創造能力,可以發展諸多非智力因素,鍛煉手指的靈活性等等。因此,畫必有得,只是有得此與得彼的差異,有得多與得少的區別而已,從這個角度出發,評價也應是積極的。
總之,我們只有在懂得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充分了解兒童的成長特征的基礎上,伴隨著新的課改之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小學美術教育有更快的發展,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