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多達75處,造像5萬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造像始建於初唐,歷經唐末、五代,興盛於兩宋,余緒綿延至明清,歷時千余載,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壹座豐碑,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最為輝煌壯麗的壹頁。
大足石刻植根於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極工窮變,開拓了石窟藝術的新天地。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壹起構成了壹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