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古今兼容,每壹寸土地都蘊含著濃厚的 歷史 底蘊,兵馬俑、大雁塔、華清池、皇帝陵等,多個王朝在這裏修建政權都匯,將近80多位帝王選擇在這裏長眠,其現代文化也融合了這壹點,三個地區兼容並蓄,成為我國 旅遊 聖地之壹。
陜西也叫“三秦大地”,位於我國的地理版圖的中心,整體輪廓猶如壹個“跪著的兵馬俑”,陜西總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南北跨度800多公裏,有著10個緯度之差。
我國的母親河黃河將陜西和山西拉開了距離,還連接著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其他七個省區和直轄市,和內蒙古壹起成為我國相鄰省份最多的省份。
因為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的原因,陜西的地勢主要呈南北高、中間低,橫跨三個氣候帶,因此陜西也分為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區域,而我們熟知的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巴山區這三個自然景區就分布在這裏。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造就了陜北的地域文化,安塞腰鼓、窯洞、信天遊,睡火炕、騎毛驢、白頭巾、紅腰帶,再加上黃沙漫天、幹旱少雨等獨特文化是我們對陜西的最初印象,可以說陜北的特色民風代表了整個陜西的形象。
陜北主要由榆林和延安組成,接壤了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其文化獨特,在飲食方面的手抓羊肉、風幹肉、蕎麥面、土豆等,主要以熬食為主,與蒙古族相似。
而在語言方面陜北人民說的是晉語系,也就是山西話,如果要追溯源頭的話, 歷史 上的陜北和山西同屬壹家人,他們之間的往來要比關中和陜南更密切,經過 歷史 的更叠,陜北成為了現在三秦文化之壹。
而歷經1000多年的13朝古都西安是陜西的省會,方便14億國人的北京時間就是從西安市的臨潼區授時出去的,鹹陽市的涇陽縣形成了中國版圖原點,加上寶雞、渭南、銅川和楊淩五市壹區構成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關中的“關”指的是潼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這“四關”是我國 歷史 的重要關塞,見證了千年過往的血雨腥風和南征北戰的 歷史 長河。
自古富庶的關中是現在陜西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壹眼望不到頭的800裏秦川和壹望無際的關中平原與陜北地區拉開了差距。
千余年的建都史讓關中這個地區有著濃厚的帝王之氣,中國 歷史 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著名秦始皇陵就位於此地,還有秦、漢、隋、唐時期的眾多帝王古墓,其地下的文物數不勝數。
關中地區的飲食文化主要以面食為主,包子、饅頭、涼皮、臊子面等,相比陜北來說這裏的種類更為豐富和精細。語言方面也有所差異,同屬關中人他們也將語言分為東府方言、關中話、西府雅言三派,屬於中原官話的壹個分支。
俗話說“秦嶺壹條線,南吃米飯北吃面”,因為背靠秦嶺,陜南氣候濕潤,降水量充沛,由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級市構成,漢中和安康主要栽種油菜花、水稻,每年的三四月份遍地的油菜花,儼然壹副江南水鄉的景象。
主食也是以米飯和面食為主,這兩個地區尤其是曾經作為諸葛亮北伐中原根據地的漢中更為靠近四川和重慶,所以他們都喜歡吃辣椒,火鍋、炒菜、米皮等,語言采用的也是巴蜀方言,少部分地區帶有湖北口音,屬於楚文化的範圍,根據 歷史 記載,漢中還被 歷史 管轄過,至此這裏的川渝特征尤為突出。
而商洛處於陜西省東南部,為秦楚文化的交融地,這裏的方言接近於關中話,其他的各地縣還有下湖話、客家語、江淮話等,南北方的文化薈萃在壹起,商洛也有著“秦風楚韻”的稱號。
陜北的晉文化、關中的秦文化、陜南的楚文化,因為自然區域的不同,雖然是壹個省但更像是三個省的結合體,這種“三合壹”模式在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經過 歷史 的沈澱,關中撐起了整個陜西省的大部分經濟,2018年的總體GDP占據了將近全省的63%,而陜北和陜南也相差較大,陜北榆林憑借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超過陜南成為陜西省的第二大經濟體。
造成這種不平衡現象主要歸結於 歷史 因素,它們本就分屬不同的地理單元,經歷了 歷史 的遞進才得以合並,也正因為這樣才造就了陜西這座城市的 歷史 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