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境內有滬杭高速、同三高速、莘奉金高速等高速公路網絡。滬杭鐵路金山支線直達金山城區。南部沿海申甬車客渡碼頭開辟了舟山、寧波等地海運航線。黃浦江支流貫穿全區各鎮,成為內河運輸主動脈。金山已形成“三縱兩橫”五條高速公路和“六縱六橫”區域幹線公路網架。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金山將成為浙江快速進入上海的橋頭堡。嘉金高速建成通車後,金山北出上海的時間將大大縮短。
金山有23.3公裏的海岸線,陸地東南6.2公裏海面上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三島,是滬上僅存的壹塊凈土,生長著上海地區陸上早已絕跡的原始植被和珍稀動植物。
妳說的文字、圖片什麽的這裏不好壹壹貼出,給妳個建議:上金山政府網上去查妳想要的相關資料:/gb/shjs/jsgl/index.html
這裏面的金山概況、人口、區劃、圖片新聞、統計年鑒、 以及楓涇、朱涇、張堰、亭林等古鎮的資料壹應俱全,想查什麽對號入座就行了
楓涇鎮簡介
2006-10-27 13:14:37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是國際大都市——上海的西南門戶,地處滬浙五區(縣)十鎮(鄉)交界,是中國南方各省市進入上海的第壹站。全鎮戶籍人口6.3萬,外來人口近4萬,鎮區人口3萬,鎮域總面積91.66平方公裏,其中鎮區面積7.31平方公裏。轄有23個行政村、6個居民區。
楓涇歷史悠久。2000年前,這裏已有百姓生息;1500多年前就已形成集市。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建白牛鎮,明代改稱楓涇鎮。明宣德五年(1430年)以鎮中市河為界,分為南北兩鎮,南鎮屬浙江省嘉善縣管轄,北鎮為江蘇省松江縣管轄。1951年3月,南北鎮合並,歸屬江蘇省松江縣,1966年10月劃歸金山縣(1997年5月12日,金山撤縣建區後,屬金山區管轄),1993年12月10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楓涇鎮和楓圍鄉實行撤二建壹,合並建成楓涇鎮。2005年3月2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楓涇鎮和興塔鎮撤二建壹,組建成現在的楓涇鎮。2005年9月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為上海唯壹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12月27日被國家愛衛辦命名為“國家衛生鎮”。2005年8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村鎮”。
壹、發達便捷的交通網絡
楓涇鎮陸路交通十分便捷,滬杭鐵路直達南方各省市,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穿境而過,朱楓公路與318國道相連,亭楓高速公路和輕軌交通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之前建成通車,發達的交通網絡,大大縮短了楓涇鎮與上海市區及全國各地的距離。
二、繁榮興旺的商貿重鎮
楓涇鎮為歷代商賈匯集之地。1992年興建的上海楓涇商城和正在建設中的上海服裝城、服裝機械商貿城和物流中心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服裝、服裝機械和各類商品的批發和展示中心。鎮區有農工商、華聯、聯華、捷強、煙草專賣等壹大批商業服務網點和金融、工商、稅務、電信、郵政等服務機構。十五層高、三星級標準的金軒假日酒店、金皇朝大酒店、新長嶺酒家、皇駕咖啡、東方娛樂城等集娛樂、餐飲為壹體的商業網店紛紛落戶楓涇。楓涇四寶(丁蹄、黃酒、豆腐幹、狀元糕)名揚海內外,其中楓涇丁蹄在1915年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金楓牌黃酒獲國家銀質獎。
三、底蘊深厚的文化名鎮
楓涇有著眾多的歷代名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達639人,其中:狀元2人、進士53人、舉人125人、文化名人235人,已故的原全國人大委員會長朱學範、當代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都是楓涇人。楓涇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她孕育、發展並傳承著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和飲食文化。素有“三步兩座橋、壹望十條巷”之稱的楓涇古鎮自2003年初開始古鎮保護開發工作,2004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已建成三街壹裏12個景點,至05年底已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四、初具雛型的生態新鎮
楓涇鎮1995年被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壹,2001年,又被上海市政府確定為上海“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壹城九鎮”之壹。具有北美楓貌特色的新鎮區建設已於2003年8月28日正式啟動,全面完成了商城路、蓮花路、環楓南路等7條道路和白牛塘河、中心湖等3個河(湖)等工程建設,各種公用配套管線已按要求埋設,核心風貌區的道路網格框架基本形成,完成了“楓岸華庭”首期5.7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建設並投入使用。
五、快速發展的經濟強鎮
“十五”期間,楓涇鎮的經濟建設出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5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20.73億元,年遞增35.65%;工農業總產值119.58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102.82億元,年遞增48.14%;其中工業總產值115.8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100.99億元,年遞增50.88%;稅收收入8.61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7.11億元,年遞增43%;鎮財政收入3.75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2.93億元,年遞增35.53%;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4.44億元,比九五增加65.2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7987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4577元,增長了1.34倍。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服裝機械及相關產品、通用動力及下遊產品,黃酒及特色產品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楓涇工業園區占地15.8平方公裏,已入住企業165個,擁有超億元企業17家,其中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以年產值26.7億元名列榜首。
六、既快又好的發展目標
1、十壹五期間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7%,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26%,稅收收入年均遞增26%,全社會固定總產投資累計達到1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63元,城市化率達到70%。
2、三年翻番(到2008年)
地區生產總值53億元,工業總產值232億元,稅收收入17.2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6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632元,城市化率達到50%。
3、2006年工作目標及措施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億元,工業總產值145億元,稅收收入10.6億元,財政收入4.16億元,固定資產投入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城市化率達到45%。
——實施“科教興鎮”總戰略,不斷增強城鎮綜合競爭力。緊緊抓住上海汽車工業總體發展規劃“至2007年實現自主品牌汽車5萬輛”的發展機遇,圍繞將“華普建設成為上海市汽車工業自主開發、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基地”的目標,加大“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力度,加快推進計劃投資5.2億元的上海華普汽車二期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華普汽車的科技含量和綜合性能;加快上海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籌)和上海服裝城、上海服裝機械城建設,大力吸納紡織服裝及紡服機械研發機構入住“壹院二城”,啟動紡織服裝及紡服機械產學研壹體化建設,逐步提升傳統紡織服裝及相關產品企業的技術水平。
——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工業經濟又快又好發展。著力破解招商選資難題,努力提高招商引資工作水平;著力破解精細化管理難題,提高管理服務工作質量和效率。
——發展商貿旅遊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始終把握楓涇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壹主線,充分保護和開發楓涇擁有的吳越界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間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以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和服裝城開市為契機,努力營造良好的市場運作環境,大力發展與之配套的商業貿易、倉儲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使第三產業的產值和效益不斷提升,成為楓涇經濟社會發展的壹個新的增長點。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著力破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難題,加快傳統農業向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效益農業為特征的現代都市型農業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
——加快城鄉建設,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著力破解投融資體制改革難題,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建立長效機制難題,努力提高城鄉管理水平。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入挖掘具有楓涇特色的文化資源,廣泛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開創楓涇文化工作的新局面;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切實將文明鎮、文明村、文明小區、文明單位的創建工作提高到壹個新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加快和諧楓涇建設。著力破解實現人民群眾現實利益難題。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和構建和諧楓涇的要求,加快促進就業機制建設,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和幹部隊伍建設。深刻領會和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促進社會和諧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發揚“謀事壹盤棋、***事壹條心、幹事壹股勁、處事壹片情”的精神。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全面實施楓涇鎮第十壹個五年規劃。
朱涇鎮簡介
2006-10-27 13:22:49
朱涇鎮——上海浦南重鎮,經濟和文化在金山區占有重要地位。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滬、浙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環境舒適怡人;水陸交通便捷,物產豐富。鎮域面積77.11平方公裏,下轄13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人口8.88萬。
近年來,朱涇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工業是全鎮的支柱產業,以醫藥、服裝、電子等行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房地產、服務業、旅遊業等呈興旺態勢,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水平在金山區內都名列前茅。朱涇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周到快捷,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的加盟。
朱涇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唐代建鎮以來,已有千年歷史。鎮內名勝古跡繁多,民間藝術豐富,金山農民畫遠近馳名。朱涇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為建設家鄉奮力拼搏,朱涇也以自身的濃厚人文氣質、優惠先進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才。
張堰鎮簡介
2003-12-5 14:05:59
張堰這個地名,顯示了張堰歷史的重厚。“張”字的來歷,傳說二千年前的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遊,曾到此隱居。張堰鎮上至今還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華亭瀕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間,“所存者唯張涇壹堰”。張涇堰的遺址,就在今張堰鎮石皮弄口。張堰鎮就建在古代張涇堰的舊址上。
張堰鎮位於金山區中部,東鄰朱行、山陽鎮,南、西與金山衛鎮接壤,西北與幹巷鎮毗鄰。
張堰鎮藏有江南地區稀有的礦藏。經上海市地質探測隊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探測,探明張堰鎮界山、百家村壹帶地下有品位較高的中型銅礦床,除含銅外,還含有銀、金、鉑、鋅、鎘等多種金屬,銅平均品位百分之壹點三壹,伴生的銀的儲量可達大型規模。經上海投資咨詢公司組織專家進行技術評估,認為“張堰銅礦為D級,儲量十萬噸,品位較高,建礦條件優越,是壹個不可多得的產地”。
張堰鎮地位於長江下遊三角洲平原,又處在黃浦江的上遊,除境內降雨產生地表經流外,尚有浙江平湖縣過境的客水,黃浦江潮水也經張涇河流至張堰地區,故地表水資源豐富。
人們往往用“滄海桑田”來形容歷史久遠、沈重。張堰千真萬確經歷過滄海桑田的變遷,是幾經滄桑的歷史古鎮。張堰南面的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俗稱烏龜山),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周代康城就建在大金山腳下。海潮侵蝕,至南宋,三個島嶼陷入海中。張堰也受海水之累。宋乾道二年(1166),轉運副使姜詵置張堰閘,即今稱謂的“張涇閘”,在張堰的桑園村,那裏有個地方名“閘上”,便是張涇閘的歷史遺存。桑園村境北部有“曬鹽地”,這個地名,時時提示著人們不要忘記滄桑巨變:在那遙遠的過去,這裏曾是曬鹽的地方。現在的桑園,先人是花了多少心血與勞累換來的。
壹九九三年十二月,張堰鎮、張堰鄉合並,建立了新張堰鎮,優秀傳統保留至今,二○○壹年創建成為上海市壹級衛生鎮和上海市文明鎮,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鎮上民風淳樸、生活有序,連續三年被授予治安穩定單位。張堰鎮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中心鎮,是上海市重點發展的區域。
亭林鎮簡介
亭林鎮是金山區的東北門戶、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是上海市新壹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個中心城鎮之壹,位於金山區的東北部,距區府所在地金山衛23公裏,到上海市中心45公裏。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22.27平方公裏(為原亭林鎮、朱行鎮、松隱鎮)。由於原朱行鎮區域由金山工業區管轄,我鎮實際管轄範圍是原亭林鎮和松隱鎮,區域面積為79.0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約6.5萬,外來人口約2萬。現轄15個行政村(龍泉、亭東、東新、新巷、油車、金門、亭西、亭北、紅陽、浩光、金明、南星、駁岸、周柵、後崗),5個居委會(復興、寺平、中山、新建、松隱)和2個社區(松隱社區、寺平北路社區)。
320國道、亭衛公路、亭大公路、車亭公路、南亭公路、松金公路交織於鎮區。特別是2005年底竣工通車的亭楓、嘉金高速公路分別由東西、南北經過亭林,以及2007年建成的城間快速鐵路在亭林設立車站,屆時亭林的交通條件將更加優越。亭林具有齊全的公建配套設施,教育機構、醫療設施、交通服務、管道供氣、金融機構應有盡有:設有工商、稅務、電信、郵政和電力等行業管理機構;有充分的電力、自來水供應能力和汙水管道排放統壹處理條件;備有容量充裕的FTTB寬帶網絡和程控電話裝置。
亭林鎮的工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是金山區的工業重鎮。具有金山區最旱的區 級工業園區,現已開發3.1平方公裏,園區基礎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並已顯示出規模發展態勢,是亭林工業經濟的主要依托。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45.4億,已有381家實業型企業在亭林落戶,形成了機械電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環保建材、塑料模具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產業基礎已基本固形成,並具有較強配套加工能力。在上海市和金山區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亭林將規劃建設以亭林為依托的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目前,正在開發長三角物流港、上海電器城。中小企業城規劃開發6.5平方公裏的東部工業園區、3.5平方公裏的生工業園區、5平方公裏的亭林鎮區和3.5平方公裏的生態林區,整個企業城定位為產業群體布局合理、企業供應鏈完善、生活文化設施壹流,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工業重鎮;使其成為壹座為海外中小企業順利進入中國市場,國內中小企業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立交橋。采用市場化運作模式、多元化融資機制和國際化的品牌戰略,推進上海金山國際中小企業城開發建設,使亭林成為上海郊區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新亮點。
別的就不壹壹敘述了,自己看吧
/gb/shjs/jsdt/node36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