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梵高傳讀後感

梵高傳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壹本名著後,大家心中壹定有不少感悟,寫壹份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能妳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梵高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梵高傳讀後感1

 溫森特·梵高是荷蘭著名的畫家,其作品有《星夜》、《向日葵》等。在別人的眼裏,他就是壹個不正常的人。的確,他和每個人都不同,即使他的畫作無休止地被外人所否定,但是在他的內心裏,對於繪畫的熱愛壹直以來是他活下去的 精神支柱。

 故事的開 篇在倫敦,溫森特愛上了壹個叫烏蘇拉的姑娘,那時,烏蘇拉就是他的 精神支柱,因為她的存在,溫森特的生活慢慢走向正軌。但是上天似乎有意捉弄他,在他像烏蘇拉求婚時,才痛苦地得知其實烏蘇拉早已和壹個男人訂婚了,只是烏蘇拉在梵高面前隱藏了他。此時溫森特的父親又讓他回阿姆斯特丹去。但溫森特心中卻有壹個神秘的東西讓他放不下直到他看到了烏蘇拉的婚禮……

 後來溫森特去當了壹名福音傳教士,他的導師皮特森把他發配到了博裏納日。這壹章節是讓我感觸最深的。博裏納日的人民幾乎全天都呆在礦井裏,溫森特的到來讓他們感到些許陌生,但是溫森特對他們無微不至,他取得了博裏納日人民的信任,他拿出紙和筆想把他們辛勤勞動的畫面記錄下來,為此他租了壹間破舊的畫室,從此以後,他的繪畫生涯開始了。

 但是好景不長,越變越糟的身體,因為葬禮不夠“隆重”又被解雇。幸好,他的弟弟提奧及時趕到來照顧他,溫森特向提奧表明了他對繪畫的熱愛並接受了提奧的意見去埃頓與父母住在壹起。

 來到埃頓,溫森特愛上了在阿姆斯特丹認識的表姐凱,當時她的丈夫正好過世,溫森特向她表白時,她卻帶著孩子跑開了,並且留下了溫森特耗盡壹生也無法理解的話:“不,絕不!,絕不!”。

 心灰意冷的溫森特來到了海牙並拜他的表哥安東·毛威為自己繪畫的師傅。他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努力地作畫但依舊得不到肯定,但是他對繪畫的熱愛絲毫不減。

 在阿爾,它如同壹臺機器般不停地作畫,人們看到他那樣子,都戲稱他“伏熱”。他在夜店認識了壹個叫拉舍爾的小姑娘,她對溫森特的耳朵很感興趣,壹直開玩笑說要拿他的耳朵來抵債,有壹天,溫森特在諸多壓力的壓迫下,真的將耳朵割下了。

 梵高的壹生中都承受著壓力,但是他對生活壹直都勇於面對。因為在他心中壹直有自己的依靠,他對繪畫的熱愛壹直都是他的 精神支柱。即使所有人都認為他的畫太生硬,太粗獷。但他依舊堅持著他的立場。他的弟弟提奧,壹直無條件支持著他。

 梵高已經隨著時間消失了,不過,他的 精神壹直封存在我們的心中。

梵高傳讀後感2

 我學畫畫幾年了,梵高自是聽說,寒假找了壹本,閱讀起來。

 我感動了,感動於梵高的堅強,對繪畫的熱愛。我記得老師曾說過:“想要在某壹方面成功,就要愛他,想要名揚四海,就要熱愛他。”壹開始覺得很膚淺,覺得學畫畫學什麽不是為了日後發跡的,現在才知道,只有熱愛畫畫,才能學有所成。

 梵高的人生是悲劇性的,壹生窮困潦倒,被畫家們所歧視,靠弟弟和畫商們的救濟度日。他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捫心自問,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不敢確定,也不敢否認。我知道,我從來都機械地做事,無論是什麽,都不能像梵高壹樣如癡如醉。梵高達到了忘我的境地,畫畫就是壹種享受,就是他的生命。我崇尚梵高的精神,他的勇氣,他的堅定。我忘不了克莉絲汀對梵高說的:“去吧!畫!畫到死!然後我走!”梵高的壹生風雨飄搖,沒有穩固的家庭和事業。縱然他家境不錯,但沒有人能供養他——高昂的顏料價格,奢侈的使用,隨心所欲的花費。壹個為藝術而癡狂的“瘋子”,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愛,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沈淪。可他有美術!猶如黑暗中的壹絲光明,照亮了梵高的人生旅途,讓他自強不息。

 壹個人,不能適應社會的推移改變,就永遠不能獲得所謂的成功,梵高就是這樣的壹個例子。他精神高尚,生活貧苦,但十分充實。從始至終,他似乎都是壹個癲狂的人,為了自己癡愛的藝術而癲狂。藝術本身,是高於生活的。梵高的事業上的失敗,在於他的價值觀不能符合社會的成功準則。他的藝術往往是處於壹種幻想的狀態。也許他是壹個天才,但我更確信他的壹幅幅古怪而價值連城的作品的來源是他的勤奮,對美術由衷的熱愛與癡狂。也許畫家文森特永遠是夢境中最高尚的人。他品格善良純真,但在這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的社會裏,恰恰是善良和純真會給梵高帶來不幸。社會就像壹面鏡子,照者不同,應者各異。梵高就像壹個單純的.嬰兒,不管蘊含著再大的天賦與誌向,命中註定不能遊刃有余地生活。梵高是倔強的,更是堅韌的。他有著基督徒似的壹股堅強,也更加癡狂,瘋癲。

 於是,眾叛親離、無人理睬。藝術狂人文森特想到了死。他絕望了!他徹徹底底地絕望了。因為現實是殘酷的,會讓壹個天才埋沒他走了!

 為畫癡狂的藝術天才走了!

 殘酷的現實沒有打擊他,可世態炎涼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哀嘆之中,多了壹份感慨,慨嘆只有能適應生活的人,才能成功。

 成功者,不是文森特,而是巴菲特。

梵高傳讀後感3

 壹團紅發,如火般充滿著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麽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恒的溫暖,至今仍在為他的雄壯而驚嘆著。

 是那紅發,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才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蘇醒,那麽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饑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壹股莫名的力量激勵著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麽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為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偽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為了他們中的壹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發更加鮮艷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壹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麽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麽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為那是壹團火,充滿了鬥誌,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蕩著的火山般噴湧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為主調,加上壹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壹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裏所表現的是壹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贊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壹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麽樣,相信與否,他都有壹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壹直下去,沒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壹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壹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壹切的風雨都對妳怯爾止步吧!

 做壹團火,去燃燒!

梵高傳讀後感4

 看到最後“提奧,我現在能死就好了。”,頃刻間的撲面而來,淚水已無法表達我的哀傷。我壹頁頁地翻閱,隨著臨近尾聲,我也仿佛跟隨著梵高壹起走完他的。

 那麽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長時間地勞作導致了他最後的精神爆發,用自殺來給他無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後壹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麽地熱愛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實不是莫奈、希斯萊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於毛威、倫勃朗那樣的寫實畫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種者》中所呈現的那樣:那是真正的農民啊,那片廣闊土地的真正主人,艱苦的勞作與緊張的經濟令這些卑微的下層人更加的美麗動人!我覺得梵高這樣的想法相較於蒙克的表現主義更多了壹分真實與可觸感,比之米勒的畫面更渲染出令人無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繪畫生涯中的最後壹位知音伽賽醫生說的那樣,我看著這幅畫,仿佛這位阿爾的女人在慢慢從畫面中走出來壹樣,令我的情緒無法平靜。去畫葡萄,就應該畫出果肉鮮美多汁仿佛就要破皮四濺;畫山泉,就應該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將人們圍繞;畫人體,就要表現出肚皮覆蓋著的是那壹道道的腸子與肝臟。但是梵高卻並沒有局限這些他所要表達的美感之中,那樣狂熱那樣速度的創作已將那種種的壹切全部擁有,讓觀者如此得感動與嘆息。

 梵高的壹生簡直就是為繪畫而生,為繪畫而死,為繪畫而畫。那樣壹個連續幾天只靠咖啡、煙草、苦艾酒就能支撐著在阿爾那樣灼熱的金色陽光下不斷創作的男人,卻在奧維爾的安靜時光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因為他已經將最好的東西畫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熱情已經被燃燒殆盡,那時那樣的溫森特已然壹具空殼。難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奧,為了不再忍受畫作賣不出去的煎熬?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過來了啊!他只是因為無法再畫畫,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熱情去描繪他不願安息的靈魂,所以他只能選擇死去。

 寫到這裏我的思緒還是混沌壹片。如此美麗動人的天才,如此悲慘卻令我羨慕迷戀的壹生,這個荷蘭男人令今夜的我無法入眠。亂七八糟說了這麽多,致敬溫森特先生,晚安。

梵高傳讀後感5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說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麽多年,壹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說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壹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為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淒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麽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為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壹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高於我,只是壹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壹個很親近的人,妳看著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壹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壹個人。是的,我願意復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高的壹生像壹片慘淡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溫暖,每天吃幹面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面包皮充饑;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曬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胡須,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臥室裏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數十年,壹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壹個更大的奇跡。這首先得感謝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認為,是提奧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壹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麽主義,什麽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梵高傳讀後感6

 在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壹時的被人們反復印刷用做家裏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確實使得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梵高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壹部傳奇。只有妳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壹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壹。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壹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壹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壹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壹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麽友愛。

 梵高的壹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以言表。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回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壹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壹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麽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麽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妳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