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振響,十方肅清②。河海靜默,山嶽吞煙③。萬靈鎮伏,招集群仙④。天無氛穢,地無妖塵⑤。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⑥。
〔註釋〕
①澄清韻:道教主要經韻,列為早壇功課第壹首經韻。其韻中經文源於《道藏》首經《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經尾)。所謂“澄清”,即指“玉宇澄清,纖塵不染”的神仙天界景象,是道教徒所追求、渴望到達的理想境界;要求信徒“三業清靜”、“淡泊虛夷,心靜神明,不染塵境,體茲正道,悟彼重玄”,以達到修道長生之目的,成為得道飛升的仙人。
此曲在壇中具有導引信徒寧靜性靈的功能,亦具有蕩穢除邪之作用。屬陽韻。
②琳瑯振響,十方肅清:“琳瑯”,美玉,此處指教徒誦經時用的法器,如鐺、鑔、木魚、手鈴、銅罄、鼓、鐃、鈸等,同時亦指玉壹般的聲音。“琳瑯振響”既指法器發出的“戛玉敲金”清脆悅耳之音又指教徒仰誦洞章、嘯詠清越之美妙旋律。(道教科儀音樂中使用的打擊樂器稱法器。在道教科儀音樂中,也包括常用的笛、笙、管、琵琶、大阮、二胡等。)“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並上、下合為十方。“肅清”,肅穆、清靜。此句言,開壇誦經音樂伴奏,發出金聲玉韻,頓使十方肅穆、清靜,呈現壹片寧靜妙境。
③河海靜默,山嶽吞煙:經雲:“真心清靜道為宗。”“清靜”對於修道者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清靜”才能“漸入真道”(《常清靜經》)。“河海靜默”,靜也;“山嶽吞煙”,清也。全句言海不揚波,山嶽清明。此句除了給人感到美妙之外,帶給人更多的是無窮的思索。
眾所周知,河海難能平靜,山中多有煙雲。如果吟唱此句時,想象自己仿佛置身於浩瀚無垠的太虛之中,俯視江河湖海則風平浪靜,崇山峻嶺中亦無煙雲籠罩。壹切都是那麽的靜,那麽的清,那麽的美妙。吟唱此句,可體悟和領略太上所言的“致虛極,守靜篤”心恬意靜時之難得境界。
④萬靈鎮伏,招集群仙:“靈”,神靈。道教認為萬物有靈,乃至人體的各種器官俱有神靈。此處所言“神靈”,不僅指宇宙虛空眾神靈,亦指所有住守人體各種器官的神靈。如“發神蒼化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口神丹朱,舌神正倫,齒神羅千,喉神虎賁,心神丹元,等等。“鎮伏”,鎮靜、潛伏。“萬靈鎮伏”,即指所有住守人體的各種器官的神靈鎮靜潛伏。如此端肅,自然感應群仙乘鸞跨鳳,降臨經壇。既此,人仙匯合,豈不樂哉!“招集群仙”,亦可理解為(人因清靜)身中神明自來。
⑤天無氛穢,地無妖塵:道教認為人體本身便是壹個小天地。此句的“天地”亦喻人體本身。“氛穢”、“妖塵”,代指致人天性迷混的七情六欲諸障礙。此句言,虔誠誦經,可令人清心寡欲,消除諸障,淡泊虛夷,不染塵境,使其本來純真的天性重現。如此,可謂“萬裏無雲萬裏天”。
⑥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道教認為靜則生慧。“冥”,靜也。“冥慧”即指靜中生慧。“洞”,洞徹。“清”,清楚。“冥慧洞清”言靜中生慧徹悟大道。“大量”,無限,無窮。“玄”,玄妙。“玄玄”即玄之又玄。“大量玄玄也”指誦經功德,不可思議。心地清潔,則虛,虛則玄量開,玄量開則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邱祖雲:“玄量開時納海山。”
《澄清韻》詞,首先總寫誦經(琳瑯振響)可致清靜(十方肅清)。接著寫清靜應達到的境界(河海靜默,山嶽吞煙)。緊接著寫“清靜”的功能:清靜,可引來神明(萬靈鎮伏,招集群仙);清靜,可見(現)天性(天無氛穢,地無妖塵);清靜,可生智慧,徹悟大道(冥慧洞清)。最後照應首句(琳瑯振響),指出誦經功德,不可思議(大量玄玄也)。
經文,與太上“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壹脈相承,與道教體道修性,悟玄證道的教義亦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