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儲層、蓋層及組合特征

儲層、蓋層及組合特征

6.2.1 儲層發育特征

塔裏木盆地儲層從震旦系到新近系各層系中均有分布。在中新生界、誌留系、泥盆系主要發育碎屑巖儲層,上震旦統、寒武系、奧陶系主要發育碳酸鹽巖儲層,二疊系、石炭系既有碳酸鹽巖儲層,又發育有碎屑巖儲層。由於地層的沈積環境,構造作用等影響,盆地內碳酸鹽巖儲層和碎屑巖儲層的分布與發育情況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6.2.1.1 碳酸鹽巖儲層

(1)震旦系儲層

震旦系儲層主要發育在上震旦統的上部,據沙雅隆起沙4井資料,儲層巖性為藻白雲巖、細晶白雲巖、礫屑白雲巖。孔隙類型以晶間孔和晶間溶孔為主,溶孔直徑在50μm~1.6mm,溶孔之間連通性較好,裂縫發育程度中等,縫寬10~35μm,局部有方解石充填。儲層類型為裂縫、孔、洞型。基質孔隙度在0.56%~13.3%之間,平均為4.45%,屬於較好—好的儲層。

(2)寒武系儲層

寒武系儲層主要發育在中寒武統。據沙雅隆起沙7井、英買34井等資料,儲層巖性為細—粉晶白雲巖、泥質白雲巖夾礫屑白雲巖及白雲質泥巖。儲集空間主要為晶間孔及晶間溶孔、溶洞,微裂隙較為發育。物性分析的基質孔隙度為2%~6%,平均5.79%,屬於中等—較好的儲層。

(3)奧陶系儲層

奧陶系儲層主要發育在下奧陶統。儲層巖性有灰巖和白雲巖兩大類。在盆地中,白雲巖儲層大範圍展布,是壹套細—中晶為主的白雲巖、砂礫屑白雲巖和矽質白雲巖,儲集空間均以溶蝕孔、洞、縫為主,由於埋深普遍較大,已經在卡塔克隆起、沙雅隆起區鉆遇較好的儲層段。根據目前的鉆探能力,有效的白雲巖儲層主要分布在這大型隆起區。灰巖儲層巖性主要為微晶灰巖、礫砂屑灰巖及球粒灰巖。以沙雅隆起阿克庫勒地區最具代表性的14口鉆井1093個巖心物性樣品分析結果,灰巖儲層的基塊孔隙度和滲透率都很低,以差儲層為主。由於塔裏木盆地在加裏東期、海西期以及印支—燕山期的構造擡升剝蝕,在沙雅隆起等地區中下奧陶統地層受到長期的不同程度的暴露、溶蝕,在風化面以下150~300m內形成了孔、洞、縫十分發育的古巖溶儲層體,不僅可以作為油氣運移的有利通道,同時也為油氣聚集提供了良好儲集空間,塔河地區最為典型。

(4)石炭—下二疊統儲層

石炭系和下二疊統的碳酸鹽巖儲層主要發育在下石炭統巴楚組生屑灰巖段、上石炭統小海子組和下二疊統南閘組。巴楚組生屑巖段屬於濱岸灘壩、臺地淺灘和潮坪相沈積,儲層中溶孔較發育,孔隙度壹般可達3%~8%。巴楚組生屑灰巖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的厚度壹般為30~40m,分布比較穩定,往西到巴楚隆起、麥蓋提斜坡變厚到50~70m,巖性主要為生屑灰巖、礫屑灰巖、砂屑灰巖、鮞粒灰巖及泥巖白雲巖和泥晶灰巖。

上石炭統小海子組地層主要為臺地相泥晶灰巖和顆粒灰巖,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的厚度50~120m,在滿加爾坳陷厚度在100~200m之間,巴楚隆起和麥蓋提斜坡厚度為150~250m。在卡塔克隆起巴楚組生屑灰巖儲層厚度在10~36m之間,孔隙度類型以粒間溶孔、晶間溶孔為主,物性分析孔隙度在0.41%~26.43%之間,平均為9.2%。在巴楚隆起~麥蓋提斜坡地區,小海子組儲層為濱岸灘壩相和臺內淺灘相的顆粒灰巖、泥晶灰巖及白雲巖,顆粒包括生物碎屑、鮞粒、砂屑、礫屑等。孔隙類型主要為粒間溶孔,孔隙度可達14.28%。

下二疊統南閘組碳酸鹽巖儲層主要分布在塔西南坳陷、巴楚隆起,屬於淺海碳酸鹽巖臺地相和臺地邊緣相沈積。在巴楚隆起地區,南閘組儲層主要為臺地邊緣相沈積,包括臺緣生物礁和臺緣淺灘亞相沈積。儲層孔隙類型以晶間孔為主,孔隙度為2%~14%,滲透率在1.1×10-3~8.6×10-3μm2之間。

6.2.1.2 碎屑巖儲層

塔裏木盆地碎屑巖儲層以砂巖為主,巖石類型以低成熟度的長石砂巖和巖屑砂巖為主,其次是巖屑石英砂巖和長石石英砂巖。

(1)誌留—泥盆系儲層

誌留系和泥盆系砂巖儲層主要發育在中上誌留統塔塔埃爾塔格組和上泥盆統東河塘組。中上誌留統砂巖儲層主要分布於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等地區,為海相臨濱~前濱相沙灘沈積,砂體總厚度為100~300m左右,最大單層厚度可達38m。物性分析砂巖的孔隙度為2.99%~21.97%,壹般為10%~11%,滲透率0.01×10-3~167.4×10-3μm2。上泥盆統東河砂巖段儲層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的東河塘—哈拉哈塘凹陷,草湖凹陷及卡塔克隆起。儲層厚度在滿參1井最大可達388.5m,在順托果勒隆起地區為100~150m(圖6-13),屬於障壁濱岸和前濱、臨濱沈積。東河砂巖的礦物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都很高,以中、細粒石英砂巖、粉—細粒石英砂巖為主,含有少量巖屑石英砂巖。物性分析孔隙度在1.5%~22.86%,壹般為14%~16%,滲透率0.30×10-3~1915.9×10-3μm2,屬良好儲層。

(2)石炭—二疊系儲層

石炭系碎屑巖儲層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統的下砂泥巖段和上砂泥巖段。下砂泥巖段儲層在沙雅隆起的厚度為13~36m,最厚可達42m,在順托果勒低隆和卡塔克隆起厚度為5~32m,屬於砂質辮狀河流相沈積。儲層巖性主要是含礫粗砂巖、中砂巖、砂質礫巖、粉細砂巖。儲層物性分析的孔隙度為3.2%~11.5%,滲透率為0.01×10-3~1914×10-3μm2。上砂泥巖段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儲層厚度變化大,在10~250m之間,單個砂體壹般為2~9m,最厚可達15m。儲層沈積環境主要為潮坪、潟湖相,儲層孔隙度為3.6%~17.55%。另外二疊系碎屑巖十分發育,物性中—差,也是塔裏木盆地主要儲層之壹。

圖6-13 塔裏木盆地泥盆系東河砂巖厚度分布圖

(3)三疊—侏羅系儲層

三疊系、侏羅系碎屑巖儲層為陸相成因的河流、沖積扇、濱湖及扇三角洲相沈積。三疊系儲層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阿瓦提斷陷和順托果勒隆起地區,砂巖厚度為33~750m,儲層物性孔隙度為8%~28%,壹般為15%~25%。

侏羅系砂巖儲層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厚度可達191~1473m,儲層孔隙度為10%~28%,在沙雅隆起、順托果勒隆起的儲層厚度50~200m。此外,在塔西南的喀什凹陷侏羅系也有890~1556m的巨厚砂巖。砂巖孔隙度10%~20%,滲透率1×10-3~100×10-3μm2。

(4)白堊—古近系儲層

白堊系和古近系儲層主要發育在下白堊統的卡普沙良群和新近系蘇維依組及上白堊統—古近系。卡普沙良群砂巖儲層厚度為141~469m,在沙雅隆起分布較穩定,屬於陸相扇三角洲、濱湖相、三角洲相沈積,儲層孔隙度為1.59%~33.68%,壹般為11%~14%,滲透率5×10-3~100×10-3μm2。

蘇維依組砂巖儲層為扇三角洲砂體和曲流河—三角洲砂體,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庫車坳陷、塔西南地區,厚度為50~200m。儲層孔隙類型以粒間孔為主,粒間溶孔其次,物性分析的孔隙度為10.5%~37%,滲透率10×10-3~150×10-3μm2。在阿克庫勒凸起地區的物性相對較差。

白堊系—古近系砂巖儲層的分布情況與蘇維依組的大致相似,沈積環境主要為扇三角洲和沖積扇、曲流河及三角洲,儲層物性總體相對較好,儲層厚度200~500m。在沙雅隆起南部的沙參1井—沙21井—沙30井壹帶儲層物性最好,其次是雅克拉斷凸及阿克庫勒凸起地區。

6.2.1.3 儲層空間分布

塔裏木盆地儲層空間分布表現出以下特征:

①下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巖。儲層主要分布於西部半閉塞地區及開闊臺地內緣灘相。垂向上主要集中在上寒武統和中奧陶統淺水沈積白雲巖、灰巖分布段。

②有較豐富陸源供給的情況下,海侵初期或海侵穩定期,在濱海地帶形成儲集性能良好的海灘和障壁砂壩沈積。

③新生界儲集層的分布完全取決於沈積相帶的分布,儲集空間基本上都為原生粒間孔,儲層分布較廣,但由於新生界沈積時地形高差大,沈積速率高,分選較差,儲集性能中等—較差。

④碳酸鹽巖儲層受後期成巖作用影響,孔隙度低,為1.49%~3.73%,只有構造運動擡升後,在淡水作用下溶蝕形成溶洞、溶孔後,儲集條件才得以改善。

6.2.2 蓋層發育與分布特征

油氣的聚集和保存依賴於蓋層的發育,尤其膏鹽地層發育。由於塔裏木盆地具有復雜漫長的沈積發育歷史,在不同的地層層位和不同的構造部位發育了不同的蓋層。下古生界蓋層以泥巖為主,砂質泥巖次之,主要分布於盆地東部。上古生界蓋層以泥巖為主,夾砂質泥巖和薄層灰巖,局部膏泥巖和鹽巖,盆地的西部及滿加爾坳陷中心區為其主要發育區。中生界蓋層仍以泥巖為主,分布於滿加爾坳陷和庫車坳陷內。新生界蓋層的巖性主要為含膏泥巖或膏泥巖,部分鹽巖,分布在盆地南北兩側的庫車坳陷和西南坳陷內。

6.2.2.1 鹽巖石膏蓋層

塔裏木盆地最好的蓋層為鹽巖、石膏層。在古近系阿爾塔什組發育的鹽巖、石膏層,分布於和田河以西、瑪紮塔克斷裂以南的廣大地區,最厚480m,最薄100m。在阿瓦提和庫車坳陷的西端,相當阿爾塔什組層位的庫姆格列木群下部,也發育了壹套鹽巖、石膏層,厚度100~200m。古近系烏拉根組上部,在喀什以西卡巴加特隆起帶發育了壹套10~20m的結晶石膏層。古近系卡拉塔爾組在玉力群—克裏陽之間主要是灰白色結晶石膏層,但分布局限。在下石炭統上部及上石炭統下部,以沙10井為中心,近3×104km2的範圍內,由於障壁砂壩的遮擋,水體交換不暢且常年有海水淹沒,海水蒸發量大,導致鹽巖、石膏沈積,巖性暗紫褐色泥巖、含膏泥巖及純的結晶鹽巖。沙10井的鉆探揭示該段地層總厚260m,其中棕褐色、灰綠色泥巖占20.7%,石膏層占6.4%,巖鹽層占72.9%,厚達189.6m。另外,在巴楚降起—卡塔克隆起等地區,於中下寒武統發育有二套膏鹽層,面積大22×104km2。上述三套膏鹽層是塔裏木盆地重要優質蓋層。

6.2.2.2 膏泥巖蓋層

石膏膏泥巖蓋層在塔裏木盆地的發育比較廣泛,它們主要分布於新生界和石炭系。新生界,在盆地東部有庫姆格列木群、蘇維依組和吉迪克組;西部有白堊系烏依塔克組,新生界齊姆根組、巴什布拉克組、克孜洛依組等。

庫姆格列木群主要巖性是石膏、膏泥巖層,分布於輪臺—新和連線以北的庫車坳陷內及柯1井以西阿瓦提斷陷腹部地區,厚300~500m,最厚達800m。

蘇維依組主要巖性為膏泥巖夾石膏層,分布於阿瓦提斷陷和庫車坳陷的內部,厚200~600m。

吉迪克組主要巖性是薄層石膏與膏泥巖、泥巖互層,局部夾鹽巖層,分布於躍參1井—庫車連線以東,野雲溝和英吉蘇連線以西地區,厚300~500m,最厚1500m。

白堊系烏依塔克組的主要巖性為棕紅色砂泥巖、膏泥巖夾石膏與白雲巖薄層,分布於疏附—莎車連線以西的地區,厚50~110m。

古近系齊姆根組的主要巖性為灰綠色泥巖、棕紅色膏泥巖夾石膏質灰巖和白雲巖薄層,分布於瑪紮塔克斷裂以南、和田以西的地區,厚100~300m。

古近系巴什布拉克組的主要巖性是灰綠色、棕紅色泥巖、膏泥巖夾石膏層、灰巖層與砂巖層、泥巖膏泥巖,分布於和田河以西、麥蓋提—西房連線以南的區域內,厚400~800m。

新近系的克孜洛依組由灰綠色、棕紅色泥巖、膏泥巖夾石膏層組成,分布於克拉托—伽師—色力布亞連線的兩側,大致相當於中新世安居安組所在區域範圍,厚300~500m。

下石炭統上部的卡拉沙依組,為壹套以臺地蒸發巖為主的膏泥巖地層。因有較厚的蒸發巖而具備良好的蓋層條件。在巴楚小海子剖面上可見石膏層、膏白雲巖及膏泥巖,累計厚度達146.9m。盆地內的鉆探結果表明,這套區域性蓋層西至麥蓋提的曲苦恰克、東抵滿加爾坳陷西部均有分布,曲1井和巴4井分別鉆遇石膏層18m和膏白雲巖192m,至和田河這套地層厚度為百余米;在滿加爾坳陷西部僅為60m,巖性以灰巖為主夾膏泥巖。說明石炭紀巴楚隆起部位為較高的蒸發臺地環境,而滿加爾坳陷則為半閉塞臺坪環境。

另外,在盆地西部的中寒武統阿瓦塔格組中發育雜色泥巖、膏泥巖和石膏層互層或石膏泥質白雲巖,為蒸發臺地沈積,厚度143~161m。

6.2.2.3 泥巖蓋層

塔裏木盆地的泥巖蓋層,無論從時代上,還是從空間上,分布都很廣泛。新近系、白堊系、侏羅系、三疊系都發育良好的地區性和區域性蓋層。

石炭系下統上部及上統下部地層發育壹套半閉塞臺地和開闊臺地的沈積,分布於和田河以西地區,以及滿加爾坳陷中西部,其總厚度在400~600m之間,是上古生界的主要生油層和蓋層。奧陶紀盆地東部深海槽盆中,沈積了泥巖的總厚達1500~3000m。

6.2.2.4 砂質泥巖蓋層

塔裏木盆地砂質泥巖蓋層發育在上新統、上二疊統和誌留系等地層內。

除上述4種類型的蓋層以外,碳酸鹽巖及灰質泥巖也可成為地區性蓋層。

6.2.2.5 蓋層封閉性綜合評價

根據表6-3標準,對塔裏木盆地五套主要蓋層進行區域性評價(周興熙等,1998)。好、中、差分別對應Ⅰ、Ⅱ、Ⅲ級,Ⅱ級蓋層為Ⅰ、Ⅲ級間的過渡類型,還可以分為ⅡA、ⅡB,分別對應中—好、中—差級。

奧陶系蓋層分布的總面積約24萬km2,其中Ⅰ級封蓋區占40%,Ⅱ級封蓋區占50%,Ⅲ級封蓋區占10%。Ⅰ級封蓋區主要分布在塔裏木東部地區,Ⅱ級在阿瓦提—塔中—哈拉哈塘等地區,中間有壹窄長的南北向Ⅲ級封蓋區。

石炭系蓋層分布於塔西南、阿瓦堤、塔中及滿加爾坳陷西部地區,面積約33萬km2。其中Ⅰ級區在滿加爾坳陷及周緣、塔中地區和西南坳陷,約占65%;Ⅱ級區在阿瓦提斷陷西部至阿圖什以北的環形地帶,約占總面積的20%,Ⅲ級封蓋區分布在南部和北部邊緣以及巴楚附近的小範圍地區。

表6-3 塔裏木盆地蓋層綜合評價分級表

三疊系蓋層分布在塔裏木盆地中部和庫車坳陷壹帶,總面積約22.44萬km2,其中Ⅰ級封蓋區主要分布於阿參1至躍至躍參1井以南壹帶,約占25%;ⅡA級封蓋區主要在庫車坳陷中心部位,面積占3.8%,ⅡB級封蓋區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Ⅰ級封蓋區周圍,約占總面積的71.2%。

侏羅系蓋層主要分布在塔裏木盆地東北區,總面積約24.7萬km2。Ⅰ級封蓋區只分布在QKI井和LH1井以南地區,面積非常小,約占總面積的3.8%;ⅡA級封蓋區主要分布於LX2井和YH7井以北地區,面積小,僅占總面積的4.0%;Ⅱ級封蓋區主要分布於Ⅰ級區和ⅡA區之間過渡地帶或周圍,面積占29.8%;ⅡB封蓋區主要分布於上述Ⅱ級區的南部,面積約占35.30%;Ⅲ級封蓋區主要分布於上述各區的邊緣,面積約占27.1%。

新近系吉迪克組幾乎遍布整個盆地,面積約50.5萬km2,Ⅰ級封蓋區主要分布於庫車坳陷、塔北隆起和西南坳陷,面積大,約占總分布面積的56%,ⅡB級封蓋區主要分布在巴楚—中央隆起帶以及東南斷階區,並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窄條形帶狀區,面積占總44%。

據上述,石炭系蓋層的品質最好,其次為奧陶系蓋層和吉迪克組(蘇維依組上部)蓋層,考慮各蓋層分布面積後評價認為:吉迪克組和石炭系為Ⅰ級區域性蓋層;奧陶系為ⅡA級區域性蓋層;三疊系為Ⅱ級局部性蓋層;侏羅系為ⅡB級局部性蓋層。

6.2.3 生儲蓋組合特征

勘探實踐證明,生油層、儲集層和蓋層的配置關系.對於油氣富集,特別是大油氣田的形成至關重要。考慮到盆地構造及沈積發育的歷史旋回性,將盆地內生儲蓋組合概括分為自生自儲自蓋、古生新儲新蓋和新生古儲新蓋三種基本類型。

6.2.3.1 自生自儲自蓋組合

①寒武—奧陶系型:該類組合在塔北、塔中地區鉆遇。

②石炭系型:該類組合在麥蓋提、塔中地區鉆遇。

③侏羅系型:該類組合在庫車坳陷鉆遇。

6.2.3.2 古生新儲新蓋組合

①寒武—奧陶系生,石炭系、誌留系、三疊系儲、蓋型:該類組合在塔北、塔中地區鉆遇。

②寒武—奧陶系生、侏羅系儲、蓋型:該類組合在英買力地區鉆遇。

6.2.3.3 新生古儲新蓋組合

庫車坳陷侏羅系生,奧陶系、誌留系儲,新生界蓋組合是這種類型的典型例子。

6.2.3.4 克拉通區儲蓋組合主要特征

(1)三套連續型儲蓋組合(圖6-14)

圖6-14 塔裏木盆地克拉通區海相油氣系統儲蓋組合和油氣分布

①石炭系膏鹽巖、泥巖與石炭系砂礫巖、東河砂巖之間的儲蓋組合;

②上奧陶統泥巖與中下奧陶統碳酸鹽巖之間的儲蓋組合;

③中下寒武統膏鹽層、膏雲巖、泥巖與下寒武統、震旦系白雲巖之間的儲蓋組合。

(2)三套不連續型儲蓋組合

①侏羅系紅色泥巖和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潛山、元古宇變質巖潛山之間的儲蓋組合;

②石炭系巨厚膏、泥巖與奧陶系碳酸鹽巖潛山之間的儲蓋組合;

③三疊系泥巖與奧陶系碳酸鹽巖之間的儲蓋組合。

(3)古生界生儲蓋組合成藏特點

克拉通成藏體系已發現的油氣藏發育有連續式和間斷式儲蓋組合。

塔中地區,勘探成果反映連續式儲蓋組合中存在兩種主要成藏模式:自生自儲型(中上奧陶統泥巖—奧陶系碳酸鹽巖內幕)和下生上儲型(石炭系膏泥巖、泥巖—石炭系砂巖),其次是間斷式自生自儲型(石炭系膏鹽巖、泥巖—奧陶系)。

塔中1號斷裂帶鄰近滿加爾坳陷深凹部分,發育寒武—下奧陶統高—過成熟烴源巖區和中上奧陶統泥灰質烴源巖區,構成了塔中地區有效烴源巖;中上奧陶統泥巖和石炭系膏鹽巖、泥巖構成了良好的蓋層;中上奧陶統泥巖區域性蓋層之下的碳酸鹽巖儲層和石炭系砂巖為主要儲層。目前油氣主要產自於上述石炭—石炭和石炭—奧陶系兩種組合,主要探明儲量分布於石炭系(塔中4億噸級油田),油氣十分富集。石炭系主要通過斷裂和中上奧陶統蓋層“天窗”向上泄露成藏。由此也可以判斷,自生自儲組合中以中上奧陶統泥巖區域性蓋層之下的碳酸鹽巖內幕存在形成更大規模油氣田的可能性。

6.2.3.5 前陸區儲蓋組合特征

(1)庫車陸相油氣系統有利儲蓋組合分布

庫車坳陷最主要的區域性蓋層是古近系泥巖和膏鹽巖,其次是侏羅系泥巖蓋層、新近系吉迪克組、康村和庫車組泥巖蓋層和白堊系舒善河組泥巖蓋層,另外,三疊系也發育壹套巨厚泥巖蓋層,但該套泥巖蓋層之下尚未發現工業油氣(圖6-15)。根據庫車坳陷儲層和蓋層發育特征,大致可將中新生界劃分出五套有效儲蓋組合。

圖6-15 庫車油氣系統儲蓋組合和油氣分布層位

1)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古近系儲蓋組合

該套儲蓋組合以古近系泥巖和膏鹽巖為蓋層,以下白堊統巴什基奇克組為儲層,它主要分布在克拉蘇構造帶,為好—較好儲蓋組合。北部和南部邊緣因儲層變差,為中等—較差儲蓋組合,中部拜城凹陷壹帶因埋深>6000m,為差儲蓋組合。

2)侏羅系儲蓋組合

該套儲蓋組合以侏羅系阿合組和陽霞組中部砂巖為儲層,以陽霞組、克孜勒努爾組、帕克馬克組泥巖為蓋層。該套儲蓋組合細劃分出2套壹級儲蓋組合;壹是阿合組儲蓋組合,以陽霞組下部泥巖做蓋層;二是陽霞組儲蓋組合,以陽霞組上部及其以上泥巖做蓋層。平面上,該套儲蓋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克—依構造帶,其中以依奇克裏克構造帶東部較好,中西部屬中等—較差儲蓋組合。

3)白堊系卡普沙良群—古近系儲蓋組合

該套儲蓋組以古近系泥巖和膏鹽巖為蓋層,以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砂巖為儲層,它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南部邊緣和南秋裏塔格構造帶。

4)古近系儲蓋組合

該套儲蓋組合以古近系底砂巖為儲層,以古近系泥巖和膏鹽巖為蓋層,它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南部邊緣,其中以南部邊緣的輪臺斷隆構造帶北緣儲蓋組合最好,其他為較好,中部地區為中等—差儲蓋組合。

5)新近系吉迪克組儲蓋組合

該套儲蓋組以吉迪克組薄層砂巖為儲層,以吉迪克組及其以上層位的泥巖為蓋層,它也主要分布在庫車坳陷的南北邊緣。好儲蓋組合主要分布在南緣英買力—紅旗構造帶,南部邊緣的其他構造帶和北部克—依構造帶為較好儲蓋組合,其他地區為中等—較差儲蓋組合。

(2)塔西南油氣系統儲蓋組合

1)古生新儲型

主要表現為上古生界、中生界生油,新生界儲油。侏羅系或石炭系—下二疊統生油,第三系砂巖儲油,第三系膏鹽巖、泥質巖為蓋層,構成古生新儲蓋組合,柯克亞油氣田屬此種類型(圖6-16)。

柯克亞油氣田是新近紀形成的背斜構造,古近—新近系厚達5000m以上,油氣產層為中新世西和甫組的粉細砂巖,蓋層為泥巖和砂質泥巖。整個古近—新近系幾乎全為紅層沈積,屬內陸幹燥氣候條件下的河流相,不具備生油條件,即柯克亞油田不可能是自生自儲型。經油源對比,大多認為是侏羅系油源,有石炭系油氣混入。

石炭系—下二疊統和侏羅系油氣源既然能運移到新近系中,也必然可以運移到古近系,構成另壹種古生新儲生儲蓋組合,柯深1井鉆探在古近系中獲高產油氣流,證明存在此種組合。

2)自生自儲型

塔西南坳陷迄今尚未發現自生自儲型油氣田,侏羅系井下未鉆遇,據喀什地區地面資料分析,侏羅系有形成自生自儲的條件。

喀什地區侏羅系厚約1500m以上,與下伏地層和上覆白堊系皆為不整合接觸。下侏羅統為粗碎屑沈積。生油層為中侏羅統,儲集層是生油層中所夾中、下侏羅統的砂巖,蓋層為中、上侏羅統中的泥質巖(圖6-17)。

圖6-16 塔西南油氣系統古生新儲組合

圖6-17 塔西南油氣系統自生自儲組合

(3)前陸區油氣系統生儲蓋組合模式

前陸體系成氣組合主要分布於中、新生界的4個層位中,儲蓋組合以連續式為主,間斷式為次,潛山式間斷組合在前陸前緣隆起區存在(如牙哈構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