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心曜)
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產四川、青海、甘肅;川貝母(卷葉貝母F.cirrhosa D.Don)產雲南、四川、西藏;甘肅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產甘肅、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貝母(梭砂貝母F.delavayi Franch.)產雲南、四川、青海、西藏。《中華人民***和國藥典》1985年版收載。據調查,四川貝母道地產區所產大金貝母(F.dajinensis S.C.Chen),華西貝母(F.sichuanica S.C.Chen);濃蜜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eh);瓦布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eh);槽鱗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以及雲南西北高原亦產的粗莖貝母(F.crassicaulis S.C.Chen)和中華貝母(F.sinica S.C-Chen),都是古今川貝母商品藥材的來源。以鱗莖入藥。商品藥材“松貝(母)”是多種貝母只具基生葉植株的鱗莖,“青貝(母)”是多種貝母具花莖植株的鱗莖,棱砂貝母鱗莖的形態與“松貝”、“青貝”差異較大,商品藥材稱“爐貝(母)”,統稱川貝母。歷來依靠野生資源的開發,本世紀60年代初,川貝母各來源種始被分別引種於野生分布區內外栽培研究。現甘肅漳縣,四川阿壩、理縣、黑水、茂縣、小金、平武、寶興及布拖、木裏和雲南麗江、德欽等地分別引種栽培壹種或幾種,建有繁殖種子、種鱗莖供本地引種栽培的種子基地。不同產地的商品貝母樣品中,分別分離出青貝素、松貝素甲、白爐貝素、貝母素丙、岷貝素甲、岷貝素乙、西貝素、梭砂貝母素甲、梭砂貝母素乙等生物堿的壹種或幾種。研究證明,暗紫貝母等的醇提出物、生物堿及皂甙有祛痰、鎮咳作用。川貝母藥材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幹咳少痰,陰虛勞咳,咯痰帶血。
壹、形態特征
1.暗紫貝母
株高15—60cm。鱗莖扁球形或近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綠色或也具紫色。莖生葉最下面2枚對生,上面的通常互生,無柄,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花生於莖頂,通常1—2朵;花被片6,長2—3cm,深紫色,內面有或無黃綠色小方格;雄蕊6,花藥近基著,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花柱3裂,裂片長0.5—1.5mm;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蒴果長圓形,6棱,棱上翅寬約1mm,幹萎花被宿存至果熟不脫落。種子卵形至三角狀卵形,扁平,邊緣有狹翅。
2.甘肅貝母
與暗紫貝母很相似。區別在於花黃色,有細紫斑,花柱裂片通常短於1mm,葉狀苞片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3.川貝母
株高20—85cm。與暗紫貝母區別在於莖生葉通常對生,上面的線形、狹線形,先端卷曲或不卷曲;花被長2.5—4.5cm,黃綠色或紫色,具紫色或黃綠色的條紋、斑塊、方格斑,花柱裂片長2.5—5mm,葉狀苞片通常3枚,先端向下面卷曲1—3圈或成近環狀彎鉤。蒴果棱上翅寬1—1.5mm,幹萎花被宿存至果熟脫落。
圖14—20 川貝母形態圖
A.暗紫貝母
1.具花莖植株 2.只具基生葉植株 3.花內面展開
B.卷葉貝母
1.花莖下部 2.花莖上部 3.蒴果
C.梭砂貝母
1.具花莖植株 2.花縱剖內面
4.棱砂貝母
株高15—35cm。須根根毛長密;著生葉的莖段較花梗短,莖生葉卵形至橢圓狀卵形,花被長2.5—4.5cm;蒴果翅寬的2mm,宿存花被果熟前不萎蔫。極易與其它川貝母來源種相區別,詳見圖14—20A、B、C。
二、生物學特性
(壹)生長發育及繁殖
川貝母各來源種,皆多年生多次結實,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每年個體各器官更新,前生長季形成的鱗莖於積貯養料向更新苗轉移後頹廢。種子萌發後依序通過實生苗、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發育至抽莖開花結實,並進行生殖生長更新而發育成熟。以後延續各生長季都可生殖生長更新,還能同時營養繁殖。
1.生長發育各階段的更新生長
種子萌發出苗至該生長季結束的實生苗階段,不發育基生葉和花莖,地上器官只生長子葉,松針狀或狹線形,1枚,鱗莖具分化基生葉的更新芽,相繼營養生長更新。營養生長更新各生長季,皆不發育花莖,只發育1—2枚基生葉,至少營養生長更新2次後,鱗莖更新芽才分化發育花莖和花,相繼生殖生長更新。生殖生長更新生長季萌芽出苗後、花莖及花同時長大。個體的葉面積和鱗莖的積累重量,隨更新次數增加而增大,每生長季鱗莖重量增長率與葉面積的增長相關,營養生長更新階段通常高於3倍,生殖生長更新階段通常低於2倍,再隨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加和更新株開花數增多而下降,至生殖生長更新株兼行營養繁殖時,總增長率約為1倍。在栽培條件下,單個鱗莖生長積累重量,不同種間相差懸殊,以暗紫貝母、瓦布貝母為例,實生苗階段分別重10—20mg和30—80mg;更新株具多朵花但不營養繁殖的生長季,鱗莖積累重量最重,分別為8—17g和60—150g。均約為野生狀態下的3—5倍。
2.有性繁殖
周期不短於4年,第三年生長季及以後各生長季,鱗莖達到或超過更新芽發育花莖時最低重量的個體,轉入或繼續生殖生長更新,否則停滯或“逆轉”於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生殖生長更新個體,隨相繼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多和鱗莖積累重量的增大,有性繁殖系數增大,引種栽培後更為突出,單株開花數、單果種子數及種子千粒重都顯著上升,引種栽培的比野生的多或重(表14—36)。相關營養生長、生殖生長互轉的鱗莖最小重量,各來源種間有差異,如暗紫貝母為0.6g,瓦布貝母為4g。
表14—36 4個川貝母來源種單株花數及種子千粒重
3.營養繁殖
在野生環境,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產生營養繁殖小鱗莖或發育2更新芽的川貝母來源種,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其它種未見進行營養繁殖。引種在適宜環境,多次更新生長後,各來源種都進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營養生長更新並營養繁殖的,隨營養生長更新次數增加而營養繁殖系數增大,通常較其生殖生長更新時為高。只在生殖生長更新階段兼行營養繁殖的,隨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加而營養繁殖系數增大。
營養繁殖形式多樣,各來源種都有發育2個更新芽;鱗片間鱗莖盤上相當於腋芽部位萌生小鱗莖;離體和不離體鱗片的愈傷面和非創傷部位萌生小鱗莖;以及貯存養料不能完全轉輸給更新苗的越冬老鱗片萌生小鱗莖等。這些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在更新苗生長,老鱗片頹廢時彼此分離。除後1種形式外,其它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彼此分離時已長出更新苗。少數種分別具有花莖或副花莖萌生小鱗莖;地下走莖或基生葉柄萌生小鱗莖及未分化花芽發育成小鱗莖等形式或部分形式。這些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於枯苗時彼此分離。與越冬老鱗片萌生的小鱗莖壹致,分離時只具有更新芽。營養繁殖體形成的當年,無地上器官,發育的更新芽在次年萌發生長。與有性繁殖生長發育的鱗莖壹致,更新芽發育花莖的,生殖生長更新;只具基生葉的,營養生長更新,持續更新生長發育也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
(二)生長發育對環境的要求
1.野生生態環境川貝母各來源種,分別分布於青藏高原及青藏高原東南隅向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過渡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分布的貝母植物種的分布區,延伸入四川盆地西緣外圍山地,分別與只分布於該山地區各貝母植物種的分布區鑲嵌,形成貝母植物種水平分布從南到北、垂直分布從低到高的序列相壹致的帶譜。棱砂貝母分布於凍荒漠流石灘,下限略高於高山灌叢上限。甘肅貝母、暗紫貝母、川貝母、中華貝母、華西貝母、槽鱗貝母和大金貝母,分別分布於不同區域的高山灌叢、草甸地帶,下限分別相接或低於亞高山針葉林上限。粗莖貝母、濃蜜貝母、瓦布貝母分布於亞高山針葉林帶中部以上相應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地帶,上限接近或高於高山灌叢下限。除棱砂貝母外,其它種貝母分布的交叉地帶,寓於亞高山灌叢、草甸與高山灌叢、草甸的交叉地帶。
生長棱砂貝母的凍荒漠流石灘,每年地面積雪200天以上,水分不缺;土壤只有積於石礫間發育不良的粗骨土或細砂;植被稀疏不連續、團塊狀。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年平均氣溫低於0℃,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3℃,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年降水量550—850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土壤為高山灌叢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富含有機質,酸性或微酸性;生長貝母地塊的灌叢常低於0.6m,草層葉叢通常低於15cm,總蓋度50—80%。亞高山灌叢分布貝母地段,年平均氣溫低於3℃,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5℃,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2℃,年降水量700—950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或短於50天;土壤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棕褐土,酸性至微酸性;生長貝母處灌叢高近1m,草層葉叢通常高於15cm,總蓋度約40—70%。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帶的位置不同;分布相鄰的植物種,分布區或帶彼此部分交叉或重疊。各植物種在其分布區內亞高山灌叢、草甸與高山灌叢草甸的交叉帶,多少有分布。各植物種都隨水平分布向南、垂直分布向下,群體多花率的比率,個體的體型和器官的大小,都增大。
2.環境因素對生長發育的影響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生長發育,對相同性質環境因素作用的反應、性質相同,對同壹環境條件的作用數量(包括時間長短)要求,種間多少有差異,分布相鄰種間的差異較不相鄰種間為小。
(1)溫度
在其它環境都適宜時,溫度往往起主導作用。據觀察,貝母物候與種子、鱗莖所在環境的日平均溫度(以下同)關系密切。溫度制約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生長發育時期,以引種於四川西部暗針葉林帶、海拔2700—3000m的多種貝母為例,全生育斯通常4年。年生育期13—15周。當生長季結束時,及時後熟處理種子(播種田間也效果相同)或定植鱗莖,10月中、下旬,溫度下降至3℃,種子原胚和鱗莖更新芽形態發育成熟,相繼3—0℃變溫期,生理發育至後熟,自發休眠解除;繼0℃以下又繼續被動休眠。次年3月上旬至下旬,溫度回升至2—3℃時復蘇,胚及更新芽萌發生長,但不長出地面。3月下旬至4月上旬,5℃左右出苗。5月中旬至6月中旬,10—13℃,具花株開花,越冬鱗片萎縮成近膜狀,實生苗和更新苗的鱗莖,外觀形態發育完全,更新芽分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14—16℃,果實成熟,各年生植株莖葉雕萎。
種子原胚、鱗莖發育不全的更新芽,秋季至春季,春季至冬季期間,都可形態發育,以4—12℃變溫期最快,因種而異,分別需時6—8周。生理發育以0—3℃變溫期快,因種而異,需時10—13周。秋季適時後熟處理或播種種子,以及定植鱗莖,通常寒冬後次年春能萌發出苗。處理過晚,春前不能後熟,要於再下壹年春才能萌發出苗。春季播種種子,結果與適時秋播壹致,次年春出苗。種子胚形態發育成熟時,長度至少為胚乳縱軸長的2/3,具子葉、胚根、維管束;鱗莖更新芽形態發育成熟時,基生葉葉柄或花莖的葉下莖段延長,芽尖伸出鱗莖外,已分化的花形態發育完全。胚及更新芽的形態發育如未完成,則生理發育溫度無作用,需等形態發育完成後,再相繼生理發育。生理發育所需低溫變溫期偏短或溫度偏高、致生理發育程度稍欠的種子或鱗莖,在適宜萌發的溫度環境,仍能萌發,但時間延後,生長更新緩慢,甚至胚乳、越冬鱗片貯存養料向實生苗、更新苗轉移出現障礙,種皮延遲脫落或不能脫落,可因此導致實生苗夭折、更新苗成矮株或黃化苗。
無芽的鱗片碎塊先萌生胚狀體,胚狀體再長成發育不全的鱗莖,其更新芽需要適宜的變溫期,較更新鱗莖長4—6周,環境適宜變溫期不足時,需延至第三年才能出苗更新生長。
解除休眠的種子和鱗莖,在5℃左右萌發出苗快,溫度穩定上升2—3℃時,展葉,溫度不上升或下降,出苗後不展葉。花期溫度10—12℃,有效花率和有效種子率高。花期後隨溫度上升,鱗莖的重量增長率每10天可達10—30%,至枯苗時10—14℃變溫期長,果實充分成熟,先於或同步於葉轉黃,種子和鱗莖的產量都高。花後環境溫度提前達16℃或遇霜凍,果實假熟或不全假熟,晚於葉轉黃,種子和鱗莖的產量都相對為低,癟粒率高。
出苗後溫度過早超高,被動枯苗導致生長期短缺嚴重時,生長發育停滯於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生殖生長植株的更新芽可不分化花莖,次年“逆轉”為營養生長,甚至鱗莖年增長率為負值,如不改善環境溫度條件,延續更新株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或衰亡。日平均氣溫≥10℃的年積溫低於100℃地區,出苗晚,花期前生長期短,鱗莖增長率,營養生長期為正值,生殖生長期為負值,當鱗莖重量耗失到更新芽不分化花莖時,“逆轉”為營養生長更新,常營養生長更新、生殖生長更新交替進行。
(2)水分
川貝母各來源種野生地,冬春旱季長,寒冷,土壤缺水幹旱和生理幹旱並存,後熟期中及已後熟、被動休眠的種子和鱗莖失水半幹不死。地上器官生長生活期遇集中降水,雨季土壤漬水或在季節性沼澤邊及沼澤內草丘上也能正常生長發育;實驗淹水2周不死。當環境其它條件適宜時,不旱不澇,生長發育良好。休眠期中失水幹旱,後熟期延長,甚至種子不能後熟,鱗莖被刺激發育貯水根增加貯存養料的消耗。解除休眠後遇旱,出苗受阻,嚴重時雨季才破土,形成出苗即開花現象。花後至果熟期幹旱,鱗莖增長率降低。花期連日陰雨,有效花率低。果期連日陰雨,貪青晚熟。
環境降水量及年分配,顯著影響川貝母各來源種的分布,特別是垂直分布。夾金山年降水量1200—1400mm、無旱季的東南面、針葉林帶至高山草甸帶,只分布華西貝母;年降水700—1000mm,集中降水6—9月,冬春旱季長的西北面,針葉林帶及亞高山灌叢草甸分布大金貝母,高山灌叢草甸有華西貝母分布。兩側都已引種此2種貝母,能正常生長發育的最低海拔,東南面較西北面低400—600m。
(3)光照
除棱砂貝母外,其它川貝母的來源種對光照的適應範圍較寬。茂密灌叢內或次生的裸地面都能生存。光照弱莖葉細長,鱗莖產量低,花期光照弱,有效花率低,有的種不育。環境午間照度15000—50000lx,生長茂盛,器官長寬比變化不大;在適溫範圍,鱗莖增長率與光照成正相關關系。環境光照強,葉片被泥土汙染處易灼傷,實生苗和只具基生葉植株近地面處易汙染,是存苗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壹。棱砂貝母適生環境光照很強,溫度低,引種至針葉林帶的林下或人為裸地,都不能正常生長發育,鱗莖更新增長為負值,除環境溫度高外,光照弱也是重要原因。
(4)土壤、肥料
川貝母各來源種,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生長良好。環境冬春旱季長,過砂常嚴重幹旱,過粘常很板結,都不利於出苗。砂土易汙染莖葉,板結土壤通氣不良、散熱慢,都容易引起早衰,導致地上器官生活期縮短、降低產量。實生苗對肥料要求不高,更新株對氮、磷肥敏感,肥料充足能顯著增產。缺氮時葉片黃綠,出現黃色條斑;缺磷時植株生長不旺盛,葉片薄,綠色暗淡或出現紅褐色、少光澤,抗銹病能力降低,鱗莖也不易幹燥。貝母根系不發達,紮土不深,近平展,每年能遺留的有機殘體很少,土壤結構極易變壞。要充分註意施肥的時機、種類和數量。
3.引種栽培適宜的環境
離開原生長地引種,棱砂貝母逐年早衰,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最終消亡,馴化甚難;其它各來源種已經不同程度地馴化。與原產地引種比較,都具有環境溫度高,個體體型和器官增大,鱗莖產量高及溫度低結果相反的***同性。各種間適應溫度的範圍多少有差異,在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區域,於川貝母各來源種產地就近引種,平均溫度全年0—6℃,最冷月不高於0℃,最熱月不高於15℃,年降水不少於700mm,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達全年20%以上環境,除棱砂貝母外,都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較少見花器官的可逆性形態變異,只槽鱗貝母敗育;加強栽培管理,在平均溫度全年不高於10℃,最冷月不高於1.5℃,最熱月不高於17℃,年降水1000mm以上環境,瓦布貝母、中華貝母及粗莖貝母未見敗育,華西貝母、大金貝母和川貝母也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但較易見花器官形態變異或敗育。
遠離原生地,引種川貝母各來源種的難度較大,近20年間不乏引種者,包括川西南涼山山原區,其地有川貝母野生分布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引種川西北高原亞高山灌叢、草甸有分布的植物種,至今尚未見能持續生殖生長更新的報道。
二、栽培技術
(壹)栽培用種的選擇
引種野生川貝母的研究時間不長,風土馴化的區域不寬,當前各引種栽培區已引種所得栽培用種子或種鱗莖,適於引種的區域性很強,種源亦甚為有限,遠離原生地區域不宜引種。野生貝母分布區或已有的引種栽培區及其鄰近區域,引種當地產或鄰近區域產的野生種或栽培種,特別是水平分布偏南、垂直分布低的植物種,能在生產、生活都較方便的環境栽培。川貝母各來源種的引種區現況見表14—37。
表14—37 各種川貝母引種區及現況
已引種的川貝母來源植物種 引種區 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 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和持續生殖生長更新 區內分布 區外引進 區內分布 區外引進 松潘—壤塘 高平原、丘原區 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槽 鱗貝母 大金貝母、濃蜜貝 母 棱砂貝母 龍門山—,岷山 山 區 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濃 蜜貝母、瓦布貝母、槽鱗貝 母 大金貝母 棱砂貝母 邛崍山山區 暗紫貝母、大金貝母、濃 蜜貝母、華西貝母 瓦布貝母、槽鱗貝 母 棱砂貝母 涼山山原 川貝母 中華貝母、粗莖貝 母 暗紫貝母、濃蜜貝 母、大金貝母(二)繁殖方法
川貝母多數來源種,在良好栽培條件下,都可用種子、完整鱗莖和分割鱗莖繁殖,經過相應的更新次數後,都能抽莖開花結實。種子繁殖需建立種子田;鱗莖或分割鱗莖營養繁殖不必建立種用田,在每年收獲時選留種鱗莖。
1.種子直播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種子後熟需較長時間,層積後熟較播入田間容易控制溫度和水分且條件壹致,能整齊出苗提高出苗率和減少田間管理的勞力耗費。為取得對播種用地最好的滅草時機,最好是層積處理種子於冬季凍土前播種。種子萌芽後播種損失很大,常因後熟床先於播種地解凍,春播的時機難於人為掌握。
(1)種子的層積後熟處理
貝母果實轉黃,不待失水即收摘脫粒,篩簸除去秕粒和癟粒、果皮等,取種子容積4倍量腐殖土或鋸木末與種子混勻,層積入設置在室內或林下、寬40cm、深20—30cm的平底溝或木箱內,積層厚10—20cm,蓋以山草、松蘿、蘚類等透氣保濕材料1—2cm,保持填充料充分濕潤。積層厚度大於10cm,每隔1周左右翻動積層換氣1次。維持積層日平均溫度4—10℃變溫期6—8周或更長時間,胚形態發育成熟的種子可達90%以上。隔年幹種子最遲應在7月底前後開始層積處理。
(2)播種
將播種用地深挖20—25cm,耙細作畦,寬105—110cm,高10—15cm,長以方便管理為宜,畦間步道寬40cm。播入種子前,在平整畦面均勻撒施過磷酸鈣,每畝50—60kg。播入種子後立即過篩覆蓋堆肥或腐殖土,厚1.5—2cm。蓋上無種子的山草或其它方便易得又便於清除的覆蓋材料,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地表板結和“凍拔”。
種子播種1—3年生的個體體型小,可密植,每畝播種600000—1200000粒。各種貝母種子粒重不同,後熟含水量有差異,應測定千粒重計算用量。
穴播浪費土地,費工,坡地撒播優於條播,平地條播優於撒播。條播幅寬10—15cm,幅間隔7—10cm。
2.完整鱗莖栽培收獲種子或營養繁殖
(1)種用鱗莖的選擇和種植前處理
在貝母果實成熟或正常枯苗後及時挖收,選鱗片肥厚、澱粉充盈、水分輕、包被更新芽的鱗片稍外露或外面2枚鱗片寬度相差小於1/2的無傷鱗莖作種用。收獲種子,用鮮重2—10g只具1個更新芽的,可隔年翻栽,減少用種和勞力投資。用營養繁殖收鱗莖作藥材,選鮮重10—30g具2個更新芽的,或鮮重1—5g具其它營養繁殖形式的鱗莖。入選種鱗莖需在15℃以下通風良好的室內或蔭棚下,晾置1—2周,待隱傷表面呈淺棕色後栽植。不晾置或晾置時間短,有隱傷的易腐爛,晾置厚度超過20cm,或盛裝在不通風容器內,都容易發熱致更新芽“自焚”。
(2)栽植
在整理好的栽培畦橫向開平底溝,開1溝栽1溝,溝底依序施用過磷酸鈣和腐熟廄肥或堆肥,再安放入種鱗莖,用開挖下壹溝的土壤蓋平至畦面;每畝用過磷酸鈣60—80kg、廄肥或堆肥2.5—4m3。種用鱗莖重量與栽植深度、窩行距見表14—38。
表14—38 川貝母各種的鱗莖栽植規格
3.分割鱗莖栽植收獲種子及營養繁殖小顆粒鱗莖
取采挖時損傷或大粒鱗莖的分離鱗片或將分離鱗片切塊,晾置約1周,切口與分離破折面形成棕黃色愈傷組織後栽植。底肥用量及栽植規格與完整鱗莖栽植要求相同。使用有機肥需密封堆漚1年以上,最好是腐殖土或含有草根盤結層的泥炭漚制的。
具更新芽和鱗莖盤的鱗片,通常次年仍能抽莖開花結實,同時營養繁殖發育壹些只具基生葉的植株;不具鱗莖盤和更新芽的鱗片或切塊,營養繁殖發育具基生葉的植株。在溫度偏低的地方,寒冬前愈傷面上胚狀體尚未分化成芽時,次年不出苗,只繼續發育營養繁殖小鱗莖,數量增加,重量減少。若損傷面未形成愈傷組織或栽植後土壤漬水、溫度高,容易腐爛。
(三)田間管理
1.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汙染
現今適宜栽培任何壹種川貝母的地方,多無灌溉之便,利用不帶銹病的材料於雨季結束時覆蓋地面,於栽培地解凍後,再切段覆蓋,能減少蒸發,截留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無適宜材料時,可利用貝母枯苗後凍土前時間,種植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或大麻(Cannabis sativa L.),7—8月,氣溫高雨水好,能很快出苗,枯苗時割倒使用。挖好排水溝,隨時保持暢通,雨季可排澇、排洪。
2.培土、追肥
種子播種第壹、二年生長季枯苗後,都需在畦面培土約2—3cm,使鱗莖分別位於地表下4—5cm或6—8cm。第壹生長季不需追肥,以後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即將出苗或展葉後,揭去覆蓋物追施廄肥或堆肥,每畝2—3m3,蓋上短節覆材,再於出苗6—7周和9—10周時,根外追施磷肥和鉀肥,促進鱗莖增長,提高種子質量。
3.除草
貝母播種淺,密度大,雜草根叢大時除草易帶出種子和小苗,易損傷苗、葉的地下部分,可造成很大損失,應除草芽。特別是利用貝母枯苗後,秋季雨水好,溫度高,雜草種子萌發生長快而貝母鱗莖埋地下的時機耙除幾次草芽,可減少次年除草次數。
(四)輪作與套作
貝母能遺留在土壤裏的有機質很少,新開墾結構良好的土壤、連種2—3茬後變板結,肥力下降。經試驗按2茬貝母1茬大麻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葉漚制肥料,麻桿作覆蓋材料後再翻入土壤,可以穩定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性能。
壹、二年生貝母葉面積很小,地面多裸露,接受直射陽光多,地溫容易升高,短時地表溫可達50℃以上,鱗莖所在層距地表較近,易引起早衰。采用同種貝母抽莖植株套作,種子播種密度和方式不變,套作抽莖植株的窩距20—25cm,行距30—50cm,可延長壹、二年生貝母生長期,節約用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五)病蟲獸禽害及其防治
1.銹病
5月至貝母莖葉枯萎前發病,先起於近地面的莖、葉,受害部位成棕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