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北京晚報的壹則新聞登上熱搜:壹清華學霸婚禮現場,有賓客被問及高考分數,回答讓婚禮秒變“凡爾賽”現場。
據視頻UP主介紹,到訪的十幾位賓客高考均分680分。
視頻中,這位博主在婚禮現場采訪了在座的眾多賓客
“660、696、685……”
大家的高考分數幾乎都在600分以上,其中還有人總分超700分。
其中壹位女孩接受采訪時稱,自己高考分數為1096分,並強調“真的!”
更“過分”的是,他們還都顏值在線,發量在線!這是什麽大型凡爾賽現場……
網友感嘆, 學霸的朋友果然都是學霸 !
還有網友稱,上神聚會,凡人看看就好。
說起來讓人驚嘆,但仔細想想,卻又覺得正常。
除了在學校需要經過考試,篩選各名校資格,學校出來工作後,同樣也需要各行業證書作為職場背書,為增強自身競爭力,爭相競足。
比如朋友屬於工程行業,和同事壹起備考建造師資格證。
我們發現: 學歷專科跟跟本科的人坐在壹起備考,本科意誌力和專註力就比專科強 ,暫且拋開其他因素不談,當然或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工作量和生活壓力大小。
朋友說,跟他壹起備考的同事,大學剛畢業不久,生活壓力和思想負擔較小,還保持著在校的學習沖勁,心無旁騖。而畢業時間長的他,相對更散漫,思想負擔較大,註意力也不容易集中。
同樣坐在壹起看書看視頻,明顯他們的主動學習力、專註力、思考能力都要強很多,所以壹起堅持了壹段,朋友由於工作和生活瑣碎影響,很快就意誌不堅定,到最後直接放棄看書,而他同事在工作之余,辛苦備戰了幾個月,順利拿到了證書。
有人還嘗試去其他場所:圖書館,付費自習室,咖啡屋,85度C,希望通過氛圍,逼迫自己去專註,環境固然重要,顯然壹個人的堅持和意誌力比環境更重要,意誌不堅定的人,去到哪裏大概都無濟於事。
上網搜集了壹些網友對學歷高低差距的不同看法:
其中有壹個網友說: 學歷低的大多缺乏自制力,不喜歡看書 。
而有網友評論:不是不會看,而是 不會思考 ,不會去分析什麽原因,為什麽會這樣,學到了什麽,看完嘻嘻哈哈就過了。
聽到這些是不是很紮心呢,好像說的就是本人無疑了。
最後壹個說: 高學歷,其實是把 智力,意誌力強的壹批人給篩選出來 ,雖然未必個個是人才,但總歸概率大的多。同樣的道理,如果本身智力、意誌力很高,但由於某種原因未能上大學,這類人走向社會也不會混的太差。
這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了,沒有壹邊倒的認為,學歷高的就壹定比學歷低的條件好。
學歷自然是招人機構的首選條件,在都不知道能力的情況下,從學歷下手篩濾截流,再從中擇優錄取也無可厚非,畢竟企業標準是利益最大化,招到最能為公司提供價值的人,而不是為了培養人去的。
話說除了招聘企業,就算是找對象也講求門當戶對,高學歷自然也會優先看學歷,其次是人品,條件其他。
之前聽說有專門舉辦高校聯誼,設置門檻條件就是起碼碩士、博士學歷。
常逛知乎,想必也都刷到了某交友(青藤之戀)平臺的廣告,不少從那裏過來的,也有在校大學生的活躍分子,乍壹看像是學院的校園戀愛墻,說白了是壹個自主相親平臺。
相對高校聯誼,範圍更寬廣,提供了更多自由公平競爭、展現自己的空間。雖說沒有直接設置學歷條件,但個人頁上赫然顯示的學歷信息足以象征個人名片,已經把部分人阻擋在門外了,自覺高攀不上,敬而遠之。
偶然搜到壹條工作人員的知乎回答,謔、這波反向操作,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我是某某工作人員,反正我不喜歡用某某交友平臺。
1.大專及以上的學歷才能使用。
我就喜歡見識世界的參差,並不想找對象!不喜歡
2.需要上傳身份證、學歷證明。
什麽年代了這麽認真幹嘛!不推薦
3.圖片資料都需要通過人工審核才能展示。
憑什麽不給用假圖片,我就喜歡偽裝自己!不喜歡
4.功能單壹就只能找認真對象。
我想要能群聊能視頻的,這個太單調了!不喜歡
5.每天只給推送10個人。
貴精不貴多都是狗屁,我只想廣撒網!不喜歡
6.自我介紹要寫興趣愛好、感情觀、對對方的期待。
我並不想快速篩選,只想找個人陪我聊天!不喜歡
7.相互喜歡才能開啟聊天。
根本不給我騷擾帥哥的機會!不喜歡
綜上所述,非常以及極其的不建議大家使用。
不過,妳要不是我這樣的人
而是想認認真真跟幹凈的人談壹場靠譜戀愛的話
也可以去看看,幹凈戀愛檢票處。”
想必大部分用戶流量,也都流自知乎這個傳播媒介。
它的雙重認證,人工審核等壹系列操作,首先為大家篩掉了壹批不法分子,歪門邪路之人。
相對其他平臺來說,也確是壹股清流。
通過重重關卡,註冊成功,晃悠幾日,總算也摸清了門路。
很多人把它當成另壹個朋友圈,閑來無事逛逛村口,發發牢騷、吐吐槽,反正都是沒見過面的陌生人,沒有親朋好友圍觀,大家都單身,坦蕩許多。
遍布各城市,不同學歷和背景的人,流跡於村口,不時刷到985、211、碩博高學歷的人,讓人忍不住自嘲:“自卑了自卑了”,還有未來無限可能的大學小鮮肉紮堆,不禁感嘆:“年輕真好!”
文藝青年、跑步登山、攝影音樂……總之是琳瑯滿目的人才聚集地。
奈何還是很多人吐槽,找個互相喜歡,匹配,且聊得來的人真難,感情可能比工作更容易讓人內卷、躺平。
有嘮嘮求解困惑,也有分享成功、失敗經驗,村口就是壹個大型劇場,議論紛呈,甚至還能看到類似奇葩說似的辯論現場。
果然世界處處有風景,有幸看到不壹樣的精彩。
順手翻翻個人資料和簡介,都感覺增長不少見識。
這麽壹群人聚在壹個平臺,很難想象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回到我們探討的主題: 高低學歷之間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肯定是日積月累的 。
最主要的壹點還是取決於: 個人的意誌力 。
除了圈子、環境外,低學歷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意誌力以及思考力,縮短和優秀之間的差距。
什麽是意誌力?意誌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誌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
意誌在人主動變革現實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對心理狀態和外在行為有發動、堅持、制止和改變的控制調節作用。
很多人壹旦辭職,少了外界的壓力,就很容易進入“躺平”。因為沒有自控力,沒有自控力的人,需要在環境的壓力下,才會逼迫自己去實踐,完成自己的任務,
這樣的人就不適合自主創業或從事自由職業方向。
但意誌力是可以創造條件,有意識去培養的 。
說真的,想要做成壹件事,很多時候看起來很簡單的壹件事,堅持起來其實沒那麽容易,這就需要我們的意誌力,和眼前的焦慮、及時的誘惑做對抗。
即使原來不如學歷高的人,他們比妳更早就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們能有效的操控意誌力讓自己完成每壹項學習任務,也許跟家庭培養有關,也許跟環境有關。
無論怎樣,他們只是比妳更早發現了這點,我們靠自己經歷了壹些事,或是看了壹些書,因為壹些文字,意識到了,那即使現在開始也不算晚。
很多人常說的壹句話:“ 種壹顆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趙麗穎說過:“ 別讓 我抓住機會 , 壹旦有 , 我壹定會拼命地抓住 !”憑著對自己的壹股狠勁,逐漸被大家認可和喜歡。她是成功的,她靠意誌力戰勝了自己,所以有現在的成績。
行動從不拖延開始,堅持從延遲滿足開始。
通過查閱書籍,搜集整理了幾個自認為有用的心理案例,走進心理,分析、覺察、警醒,找到自身缺陷,突破自我,成就超我。
身體生病了,知道是什麽病才能對癥下藥。
那麽心理是同樣的,認識覺察到了,警醒自己有意識的培養,有效的克服。
1
▍ 學會延遲滿足。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為了研究意誌力在人壹生中的作用,他設計了壹個名叫“棉花糖”的實驗。
在壹間幼兒園裏,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帶他們去小教室裏坐15分鐘。
桌子上的托盤裏,擺放著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幹棒。
研究員制定了這樣幾條規則,開始了測試:
1. 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沒有獎勵。
2. 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壹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3. 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會馬上返回,妳可以吃掉糖,但是必須放棄第二塊。
(小朋友們煎熬地與及時享樂的欲望作鬥爭)
實驗開始後,他們發現:
·?壹少部分孩子不假思索立刻吃掉了糖;
·?多數孩子猛盯著棉花糖,三十秒後等不下去了搖鈴;
·?只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實驗者返回。
研究追蹤發現,孩子們的學業成績與他們等待棉花糖的能力有關。
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而不擅長等待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體重超標,沾染毒品,成就相對很低。
為了解釋這壹現象,科學家們對實驗者進行了腦部fMRI掃描,勾勒出了自我控制線路的腦部神經線圖。
發現,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更有耐性,從而更擅長推遲享受。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爾教授提出了 “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
無法抵制誘惑,是我們諸多痛苦的來源之壹。
延遲滿足 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2
▍從不拖延開始。
大學生壹般承認他們把三分之壹的清醒時間耗在了拖延上,誰知道實際上是幾分之幾呢。在 凱斯西儲大學教授健康心理學課的泰斯 ,通過兩個手段識別課堂上的拖延者。
首先,學期開始時,她讓學生填寫壹份學習習慣問卷。
然後,她布置壹篇論文,規定學期過半的某個周五交上來。她說,這個周五沒交上來的學生,可以在下個周二交上來。她還說,如果下個周二也沒交上來,那就在下個周五交到她的辦公室——超過原定最後期限整整壹周。
後來,她發現,在拖延問卷上得分高的學生,甚至都沒有勞神記下前兩個最後期限。對他們來說,延長了兩次的最後期限才是唯壹算數的最後期限。
批改論文的是壹些講師,這些講師不知道各篇論文是何時上交的,但是泰斯和鮑邁斯特知道,這樣他們就可以比較不同學生的成績。拖延者(根據學習習慣問卷和論文提交時間來衡量)確實做得更差,不管是在哪個指標上:論文評級更低,期中和期末考試分數更低。
拖延者在學習上蒙受損失,那麽有沒有可能在其他方面獲得收益了?
泰斯還給心理健康課上的學生布置了 另外壹個獨立的任務 :記錄自己的健康情況,包括身體出現的所有癥狀和疾病,多久去學校醫務室或者其他醫療服務機構壹次。
回顧第壹學期的研究,泰斯發現了壹個令人吃驚的現象:拖延者更健康!他們報告的癥狀更少,看醫生的次數也更少。
這好像蹺蹺板:誠然,早起的鳥兒按時完成作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但是拖延者更健康。
在最後期限之前運用意誌力似乎要付出壹些代價,這個代價也許是把葡萄糖從免疫系統那裏轉移出來。
但是,仔細思索後,鮑邁斯特和泰斯記起來了,記錄健康狀況的任務在學期最後壹周前結束了,而拖延者就是在學期最後壹周寫論文的。
他們沒做作業時也許更健康,但是在學期結束、最後期限到來時是什麽情況呢?
所以,研究者在另外壹個學期用另外壹個班重做了壹次實驗。這次,學生記錄自己的健康情況壹直記到期末考試結束。
再次,拖延者在前大半個學期成績更差、身體更好,而壹些早起的鳥兒在寫論文期間感冒了。
離最後期限還很遠時,拖延者過得很好,經常玩飛盤、參加派對,而且睡眠充足。
學期即將結束之際,拖延者的壓力明顯大於其他人。
現在,他們必須壹門心思趕做沒做完的作業,他們報告的癥狀和疾病急劇增加。實際上,拖延者學期即將結束之際相對於其他人病得太過嚴重,抵消了前大半個學期相對於其他人的健康優勢。
他們為熬夜付出了代價,整個學期綜合看來,他們在健康方面的問題更多。
最糟糕的拖延者甚至錯過了第三個即最後壹個最後期限。他們得到了 “未完成成績” ,把作業拖到下個學期—— 極端拖延 啊。
3
▍ 同壹個賬戶裏提取意誌力。
同樣來自 羅伊?鮑邁斯特?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提出的壹個概念。
每天剛開始時,妳的意誌力儲量最大,在妳睡了美美壹覺、吃了健康早餐之後是如此。但是,之後壹整天的事情會慢慢損耗妳的意誌力。
現在的生活十分復雜,因此妳很難壹直記住: 所有這些看似無關的瑣事和要求都從妳身體內部的同壹賬戶提取意誌力。
想象典型的壹天發生的壹些事情。即使妳的身體還想睡覺,妳也把自己從床上拽起來。
我有時候寫壹篇文章,搜集素材案例,整理文字,就需要幾天時間,這幾天裏,還要靠外賣度日,如果自己做飯,還要拖延更長時間,有時寫到壹半發現頭發很癢,會在先跑去洗個頭先、還是等等中糾結,這也屬於在內耗的過程,用意誌力跟思想做對抗。
用手機點外賣,手機很卡,想買新手機,不管做什麽,總是很容易陷入,這樣那樣瑣碎的環境當中,這也需要靠意誌力來控制。
寫壹篇文字,沒有既定的框架,會延伸無數個主題,像沒有修剪的樹,延伸出來的分支,需要人為的去控制它的脈絡,同樣需要靠意誌力來控制。
為避免這樣的事發生,決定做壹件事,就要事先設定好壹個目標,圈定壹個範圍,全力達到這個目標,開始可能有點難,但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就會發現,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容易。
自我控制的第壹步是, 設置清晰的目標 。
研究者用來指代自我控制的專業術語是“自我調節”,其中的“調節”突出了目標的重要性。調節意味著改變,但是特指有目的、有意義的改變。
調節,就是向某個特定目標或其他標準看齊(其他標準是指,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辦公大樓的最大限高等)。沒有特定目標或其他標準的自我控制,不過是漫無目的的改變,就像在不知道哪些食物會讓人發胖的情況下努力節食。
但是,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問題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 。
我們每天都列出很多任務,即使沒有外界幹擾,壹天之內也完成不了這些任務,更何況外界幹擾總是有的。
到了周末,未完成的任務更是堆積如山,但是我們還是壹再拖延,寄希望於某個時間能壹下子把所有任務都搞定。
正因為如此,工效專家才發現,經理人給星期壹列的任務經常多到整個星期都做不完。
4
▍ 同只要妳堅持做某種練習,妳的意誌力就會增強。
有幾個 最成功的策略是兩個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梅甘·奧騰和肯·程 開發的。
他們廣泛招募那些 想改進生活某個方面的人 ,不過有壹個要求,即生活的這個方面可以通過給予直接幫助來改進。
他們把人分為兩組, 壹個是實驗組,立即給予幫助;另外壹個是對照組,稍後給予幫助 ,但會有效地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有著類似的目標和欲望。
每個人都得到同樣的服務,但是有些人要等候壹段時間才能得到服務;等候期間,這些人與那些得到指導做意誌力增強練習的人進行同樣的測驗和評估。
而那些練習與人們的目標有直接關系,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遵從指導的好處,進而得到鼓勵。
有個實驗招募的是想讓身體更健康但沒定期運動的人,其中壹些人立即免費加入壹個健身房,並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制訂了定期運動計劃。
這些人寫日誌,記錄每次運動。
另外壹個實驗招募的是想改進學習習慣的學生 。
立即得到幫助的那組人,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確定了長期目標和總任務,並把長期目標分解成分期目標、把總任務分解成小任務。
他們的學習計劃還要配合他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像兼職)。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他們寫日誌和日記監控進展。
還有壹個實驗招募的是想改進理財習慣的人。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他們制訂了預算並計劃用什麽方法存下更多錢。
除了記賬,他們還寫日誌記錄他們的感受和他們想花錢又不能花錢的掙紮——如何強迫自己待在家裏以回避商店櫥窗的誘惑,或者如何強迫自己犧牲度假來省錢,或者推遲原本定期進行的購物。
在所有實驗中,被試者不時來實驗室做壹個看起來與自我改進項目沒有關系的練習。在這個練習中,被試者必須看著電腦屏幕,屏幕上有6個黑色方塊,其中3個方塊會閃耀很短壹段時間,然後所有方塊會在屏幕上滑動,隨機改變位置。5秒鐘後,被試者必須用鼠標指出哪些方塊是最初閃耀過的方塊。
這樣,要想取得好成績,妳必須用心記下應該壹直盯緊哪些方塊。
讓這個練習變得更難的是,其間附近有臺電視在播放艾迪·墨菲(Eddie Murphy)的單人滑稽喜劇表演(不時傳出觀眾的笑聲)。
如果妳去看他或者太過專註地聽他說笑話,妳就盯不住方塊。為了獲得高分,妳必須忽略笑話和笑聲,把註意力集中在枯燥的方塊上。
這個練習絕對需要自制力。每次來實驗室,被試者都做兩次這樣的練習。第壹次在壹到實驗室還很精神的時候做,第二次在稍後損耗了意誌力之後做。
所有這些實驗的結果基本上呈現出壹樣的模式。
時間壹周周地過去,那些定期在健身、學習、理財中訓練自制力的人,越來越擅長忽視艾迪·墨菲的喜劇表演而跟蹤移動的方塊。
特別是,最主要的改進體現在抵制損耗上(也就是,每次來實驗室做的第二次自制力測驗,成績越來越好)。因此,練習增強了被試者意誌力的耐力,讓他們在損耗了心智資源後仍能堅持抵制誘惑。
不足為奇的是, 他們接近了各自的目標 。
定期運動的人,身體更健康了;改進學習習慣的人,做完了更多家庭作業;改進理財習慣的人,存下了更多錢。
但是, 還有壹個真正的驚喜 ——他們在其他方面也有改進。學習項目中的人報告說,健身多了、亂花錢少了。健身項目中的人和理財項目中的人報告說,學習更勤奮了。
在生活某個方面訓練自制力似乎能提高生活所有方面的自制力。
他們抽煙少了,喝酒也少了。
他們把家裏收拾得更整潔,不再把盤子堆在水池裏,而是及時洗掉。他們更常洗衣服了。他們更少拖拉了。
他們不再先看電視或與朋友消磨時間,而是先做事情。他們少吃垃圾食物了,他們的飲食習慣變健康了。
妳也許認為開始健身的人自然會開始吃得更健康,但實際上其他研究經常觀察到相反的情況。
壹旦妳開始鍛煉身體,妳就覺得自己表現良好,有權得到獎勵——讓自己吃卡路裏含量很高的大餐。
插壹句,這是“ 許可效應 ”(licensing effect)的壹個例子, 所謂許可效應是指做了好事就表現得好像有了做壞事的權利。
但是,在這個實驗中,健身組沒有因為健身多了就放縱自己吃垃圾食物。
預算組沒有為了省錢而放棄比較昂貴的新鮮食物或其他健康食物去將就比較便宜的食物。若有任何不同的話,也是多花錢買健康食物,這顯然是因為自制力全面增強了。
有些人甚至報告說脾氣控制能力增強了,這個有趣的發現後來在另外壹項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這項研究是奧騰與西北大學的伊萊·芬克爾(Eli Finkel)等心理學家作的有關家庭暴力的研究。
研究者詢問人們在某種情形下有多大可能對伴侶使用身體暴力。所涉及的情形有,不被伴侶“尊重”,或者看到伴侶與別人做愛等。
身體暴力有,打耳光、動拳頭或者抄家夥。然後,研究者讓實驗組的人做兩周意誌力練習。
兩周後,這些人報告的被伴侶激怒時對伴侶使用身體暴力的傾向變弱了,不管是與他們自己以前的情況比較,還是與對照組的人(沒有做意誌力練習的人)比較。(出於倫理和現實方面的考慮,研究者不能計算人們實際上多久對伴侶施以身體暴力壹次,只能依賴人們的自我報告。)
自制力增強,家庭暴力就會減少。
總而言之,這些研究表明訓練意誌力有很大好處。致力於改進生活某方面的人,不知不覺地也改進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實驗室測驗為之提供了壹個解釋:他們的意誌力漸漸增強了,所以他們更耐耗了。
集中精力改變壹個方面的自制力,其他很多方面都會受益 。
?
心理學實驗表明,為了享受意誌力訓練的成果,妳不必像富蘭克林或布萊恩那樣壹開始就有超常的意誌力: 只要妳堅持做某種練習,妳的意誌力就會全面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