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前壹句是:日出江花紅勝火。
出自《憶江南-其壹》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詞。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麽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註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壹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遊的江浙壹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壹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鑒賞
長慶三、四年(823、824)間,白居易眼見朝政日非,主動要求外放,來到杭州任刺史。杭州是江南的壹顆明珠,這裏的春天是那麽的旖旎,這裏的山水是那麽的迷人,詩人修築圩堤,疏浚湖泊,寄情山水,徜徉林泉,渡過了壹段難忘的歲月。晚年,退居洛陽,那美好的江南風光還時時浮現在他眼前,他以童真般的迷戀寫下了壹組清麗動人的《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開頭兩句贊美江南風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表現得那麽真摯而充滿感情。詩人深情的贊美,深切的思念,如春草生發,如春江漲潮,自然而充滿爆發力。“好”即“美“的意思,如“美景”稱為“好景”。“江南好”即“江南美”,“諳”即熟悉。
下文就扣住自己熟悉的江南美景來寫,作者又沒有全面鋪開,而選擇了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是詩人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江南美景來寫:“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太陽升起了,霞光點燃了江邊那如火的鮮花,紅得那麽耀眼,那麽精神,帶著跳動的光焰,帶著春日的勃勃生機,“紅”色是基調,是春日太陽、霞光的傑作,好似音樂中的主旋律,而如火苗跳動的江邊鮮花就是那最精采的聚光點,好似音樂中的華采樂段,“火”字還寫出了春風翻拂鮮花散發出不同光采的神態。“水”是江南生命的源泉,是江南靈秀的血脈,而春日江水更是江南美的文化的象征,春潮起波,春水漲綠,生命在江水中復甦、滋長、膨脹、散漫,充塞於江南大地。那江水的綠色是壹種醉人的綠,是壹種多情的綠,是壹種似夢似幻的綠,它遠遠勝過了可作染料的藍草的顏色。因為它能染出江南春色。不管是誰,看它壹眼就永遠難以忘懷,即使到了老年,江南的美也將和人生的青春壹道留在最美好的記憶中,“能不憶江南”正是寫出了這種神往。
這首詞,色調秾麗,繪景如油畫壹樣逼真,春水之綠與江花之紅相映,鮮艷奪目。這熱烈的色彩又包含了詩人熱烈的感情,表現了詩人熱情的追憶、向往、贊頌。詩人寫了不少描繪江南美景的詩詞,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江南地區的陽春美景,而這壹首以其色調的明麗和動人的情思獨具風采。這壹首詞的語言通俗而富於表現力,充分發揮了詩中畫的特點,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和豐富的聯想,所以,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洗去了無數風流人物,這首詞卻歷時越久而越加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