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縣誌稿》,1938年10月10日出版,記載觀音橋,原名接龍燈,位於王龍鄉,距復興鄉8裏。1791年,它被改造成壹座平橋。人們把觀音橋命名為吉祥和美麗。
據1982年出版的《記《江北區地名錄》記載,清代,這裏有壹座觀音寺,寺旁有兩座石橋,故名。
據1984年出版的《重慶市地名錄》記載,清中葉,此處觀音寺前有兩座石橋,名觀音橋。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十二月,天全洲儒學正殿劉忠義為觀音橋名刻壹百字碑文,留傳於世作為紀念。
觀音橋之前肯定有壹座古橋,但是今天在哪裏呢?
傳說很多,筆者選擇最靠譜的壹個:幾年前,大江北(現洋河體育場)有壹個小澇區。因為水源,周圍逐漸形成了三五戶人家的小村莊。後來,為了人們儲存飲用水的需要,人們為小洪水淹沒的地區修建了壹個簡單的水壩,被稱為“新水庫”。
有壹條小河溝常年奔流而下(現在壹條歐洲街經步行街轉家樂福,從三崗炭灰壩到董家溪匯入嘉陵江)。不知什麽原因,人們稱之為“洋河溝”。河邊有壹條老街(現陽光城),街上有十幾家古色古香的店鋪,主要經營縫衣帽、犁煤布、油鹽醬醋等日用品。
可能是出行不方便吧。壹位名叫蘇的好人率先在小河溝(今天陽光城和百貨大樓之間的空地)上修建了壹座幾米長的小石橋。人們感謝人間互助友愛的溫馨鄉情,湊錢在小橋頭放了壹尊觀音菩薩像。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觀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