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嶺海拔高度雖然只有56.2米,但相對於四周河流、湖泊、平原來說,東山嶺也算是壹座拔地而起的高峰了。東山嶺的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近200米,面積不足O.1平方公裏。它中間低,東西各有壹峰,狀如羊角,故舊稱羊角山。南朝時,此峰稱羊角峰。唐天寶六年(747年),敕改余幹山。宋時,以其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又得名冠山。明知縣古青高改羊角峰為龍角峰。清朝時又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建國後,改名東山嶺。
現在的東山嶺上,東峰之巔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它是余幹縣城的制高點和最高建築。紀念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17米。正面鐫刻毛澤東同誌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碑前有石階,兩旁蒼松翠柏,井然有序。這裏是憑吊先烈和 旅遊 觀光的景點,亦是余幹縣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基地。
據悉:原來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東山嶺的北坡,為1950年所建。碑旁的烈士陵園,安葬著解放初期的革命烈士。其中有張庭家等21位烈士和關德榮烈士。張庭家是二野的壹位副團長,1949年6月,二野52師從萬年縣出發,向余幹開進,途經沙港渡口,正遭遇洪水暴漲,渡船傾覆,包括張庭家在內的21名指戰員不幸落水,全部遇難。關德榮是南下幹部,在大塘村工作時被歹徒殺害。這些烈士也被集中安葬在東山嶺北坡,時任余幹縣縣長的 李業伍曾在紀念碑上題寫挽聯:
跨黃河,渡長江,殺敵來余幹,未死沙場竟落水,廿壹英雄有遺恨;
清匪特,反惡霸,工作在大塘,遇害村前致離世,萬千群眾仰忠魂。
如今紀念碑為1980年9月所建,在東山嶺東峰(羊角峰頂)。紀念碑旁另建有紀念亭、浩氣坊、烈士公墓、石階等附屬建築。在石巖上,還有仙人茶竈,據說為唐代茶聖陸羽所鑿的煮茶處,仍有遺址可辨。
東山嶺的西峰上,有壹個涼亭,亭旁有壹天然水池,壹泓碧水,久旱不絕,相傳齊梁間有龍盤池中,四季不涸,故名“龍池”。據傳,朱熹在原東山書院(現余幹賓館處)註《離騷》時,常取其水磨墨、洗硯,故又稱墨池。每當皓月當空,俯視池水,似有明月映池之景,因此“龍池夜月”成為幹越(古時為余幹縣都城)八景之壹。現在此處增建了余幹賓館,這裏是余幹縣住宿條件最好的地方。
東山嶺壹峰突起,分別有東、南、西,三處上下山路,而西側公路可直達山巔的余幹賓館,山上不僅有數十處可供觀瞻的景點,還是遊人登高眺遠的好地方。如天氣晴好,可遠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信江如帶,余幹大橋橫跨其上,橋下舟船往來穿梭; 冠山與冕山對峙,沃野無垠;俯瞰城南,琵琶湖碧波蕩漾,琵琶洲頭,楊柳依依,綠草如茵;嶺下的東山大街寬闊平坦,兩旁商店林立,遊人如織,壹派盛世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