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有哪些宇宙航行設想?

有哪些宇宙航行設想?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搞了個火星探測的研究性計劃,即“獵戶星座計劃”。為此設計的“奧利安”號無人飛船,設想用間隔的核爆炸所產生的沖擊波來推動。後來,科學家們又對“奧利安”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使它成為載人恒星際航行飛船,飛向天狼星或別的恒星。巨大的飛船可裝載幾百名男女宇航員和他們的後代,以及維持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壹切物品。飛船的核脈沖推進裝置,采用小型氫彈爆炸產生動力。壹顆氫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00噸黃色炸藥,每隔3或10秒鐘爆炸壹顆。10天之內可使飛船加速到1萬千米的速度,由於速度效應,280年可以到達天狼星附近。

英國星際航行協會1973年1月,成立以阿蘭·邦德為首的科學家小組,他們在“代達羅斯”研究性計劃中,設計了“代達羅斯”號自動飛船,用來飛往離地球6光年的巴納德星。由兩級組成的飛船,均采用核脈沖推進。飛船總長200米,初始質量5.4萬噸,其中兩級的核燃料分別為4.6萬噸和4000噸。

用氫的同位素氖和氦的同位素氦-3作燃料,讓它們在-270℃的低溫下混合,並制成直徑為2至4厘米的小球。動力裝置工作時,將壹顆燃料小球射入發動機燃燒室。同時,幾十個電子束發生器發出高能電子束,壹齊轟擊核燃料小球,使溫度升至上千萬度,氖和氦-3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推動飛船前進。如果每秒鐘燃燒250顆小球,即核脈沖率達250次每秒,則推力可近似於連續。

第壹級工作205年後與第二級分離。第二級接著工作1.76年,使飛船速度達到3.6萬千米每秒。由於速度效應,大約50多年可飛到巴納德星。在接近巴納德星的前幾年,放出探測器,對巴納德星、它的行星及其衛星進行探測。從飛船發射時算起,大約60年後可收到“代達羅斯”號飛船的探測信息。

20世紀80年代初,弗裏曼·迪森提出用微波帆來推動宇宙飛船。1984年,羅伯特·福瓦特以此設計了“星束”號宇宙飛船,它有壹張直徑達14米的圓形網帆,它由極細的鋁絲織成,重量只有20克。在網帆上有10萬億個鋁絲交叉點,每個交叉點就是壹個微電子線路,它們既是計算機的元件,又可感光,具有微型針孔照相機的功能。

壹座圍繞地球運行的太陽能衛星電站,將電能轉變為微波。在衛星與“星束”號飛船之間,設壹面菲涅耳透鏡,將衛星發來的微波,聚焦到飛船的帆上,開啟10萬億個微電子線路,調節網帆的導電率,使帆對微波束的反射能量達到最大值,作用在網帆上的微波束的光子壓力,使飛船加速。通過科學計算表明,20千兆瓦的微波束,可使飛船獲得155克的加速度值,在六七天內達到1/5的光速,即6萬千米每秒。由於速度效應,約20年可到達比鄰星。如微波束加速的時間延長,則到達的時間還可縮短。

在飛行過程中,飛船上的超大規模集成塊會自動使用網帆中的導線,作為微波天線去收集微波束的能量,然後像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壹樣,自動分析目標星的光譜信息,並以25張每秒的速度拍照,再通過網帆作定向天線,將探測到的信息發回地球。

激光動力飛船由於太陽能衛星電站的電能,既可以變成微波束也可以變成激光束,而且激光束比微波束發散性更小。為此,羅伯特·福瓦特於20世紀80年代末以激光束代替微波束,設計了“星集”號飛船。它由3個同軸環組成,外層為加速級,直徑1000千米,中間為交會級,直徑320千米,內層為返回級,直徑100千米。飛船上的帆用鋁膜制成,膜厚16毫微米,直徑3.6千米,重約五噸。將激光束聚焦到帆上的菲涅耳透鏡,直徑1000千米,設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繞太陽飛行的軌道上。鋁膜薄帆能反射82%的光能,讓4.5%的光透過,吸收13.5%。計算表明,65千兆瓦的激光束,可使飛船獲得4%的地球重力加速度值,連續加速3年,飛船可達到11%的光速,約40年可到達比鄰星。

如果將激光的功率增大到43000×1012瓦,那麽則可使飛船以l/3克加速,16年飛行0.4光年的距離,速度達到50%的光速。由於速度效應,20年可到達距我們10.8光年的EE星系。在離EE星0.4光年距離時,外層移位,將激光束反射到交會級上,由於作用方向相反,經1.6年減速,就可以較低速度在某顆行星上著陸,或低速飛行進行考察。全部航行時間23.2年。如果飛船在那裏探測5年,然後將返回級分離出來,交會級將反射面朝向太陽系,飛船就會加速返回地球,來回時間為51年。

光子火箭推進20世紀50年代初桑格爾設想的由光子火箭推動的宇宙飛船,分三部分。最前面是供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座艙。中間部分是燃料貯箱。最後面是動力部分,它的主要部件是巨大的凹面反射鏡,面積達幾十平方米。光子發生器在反射鏡的焦點上,推動飛船高速前進。

那麽,光子從哪裏來呢?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質子、中子組成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不同物質只是質子、中子和電子的數目不同,如氫原子核為壹個質子,核外壹個電子;氦核為兩個質子、兩個中子,核外兩個電子等等。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粒子,統稱為亞原子粒子。三四十年代,科學家發現,每壹種亞原子粒子都有與它對應的反粒子存在,如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等等。正粒子組成正物質,就是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物質,反粒子組成反物質。不過,迄今在宇宙中沒有找到天然的反物質,只能在高能核物理實驗室制造出幾種粒子。

科學家們相信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由能量創造物質時,正物質與反物質是成對出現的。與此過程相反,正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時,會雙雙消失(科學上叫湮滅)放出光子,同時放出鎖閉在物質中的能量。桑格爾的光子火箭,設想用質子和反質子即氫與反氫湮滅來產生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