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遊戲電競 -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好的起步足以決定孩子的壹生!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時時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於是,洪蘭老師決定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借由《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壹書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更有效的教養方法!洪蘭老師說,其實成功的教育沒有什麽復雜的做法,教養孩子的初衷,在於培養壹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快樂的孩子自然會帶給妳們和他自己更美好的明日世界! 「腦力開發」只是揠苗助長

大腦發展程序過猶不及,不可以隨便「催熟」;只要有伴可玩,接觸外界 *** ,大腦就能正常發展。

在南京作了幾場演講的那短短幾天中,我發現,大陸的父母比臺灣的還更熱中於購買幼兒發展的各種輔助器材,也更積極於送幼兒去上「腦力開發」的訓練課程。

大陸的幼兒雜誌登有大幅的廣告,鼓勵父母孩子壹出生就把他放在地板上爬,每個月都要訓練他壹些新的能力,威脅父母不這樣做就會輸在起跑點上。那些廣告大肆宣揚各種增加孩子聽力、視力、智力的好處,卻不但都沒有提及實驗證據在哪裏,而且收費非常昂貴,看得我心驚肉跳。

水到渠成,急不得也 大陸這種大腦開發的狂熱,非我們壹般人所能想像:壹位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他的女兒學過古箏、英文、珠算、奧林匹克數學……,坊間有什麽課,他的女兒就上了什麽課,女兒雖然才10歲,已花他十幾萬的人民幣了。我問他值不值得呢?他說:「也不知道呀!人家有上,咱也得上,反正多學無害。」

「多學」真的無害嗎? 教養孩子不可以揠苗助長。大自然設定的大腦發展程序有它的道理,不可以隨便「催熟」,強迫才2個月大的嬰兒爬,就是有害─孩子的骨頭都還沒長硬呢!

大腦的發展,過與不及都不好。教養孩子不能壹直去測試他智力增長了沒有,智力的發展是慢慢來的,所謂「成熟」(maturation),是水到渠成,急不得的。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龍,但是父母壹定要有基本的大腦發展知識,才不會反而害了孩子。

嬰兒出生時,大腦就已經有了他這壹生所要用到的神經細胞,就像女性的卵巢壹出生就已有了她這壹生所需要的卵子壹樣。大腦是用進廢退,用得多的神經回路連接緊密,不用的會被修剪掉,但是大多數的幼兒補習班卻都誤解了 *** 的作用,以為 *** 越多就越好。

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齡玩伴 他們所引用的證據,是壹個經典的實驗:比較單獨1只關在黑房裏長大的老鼠,與10只有許多玩具的老鼠,看它們在大腦發育上的差別,結果發現單獨長大的老鼠神經連接稀疏。只不過,我們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自己壹個單獨關在屋子裏長大,所以這個實驗並不適用於人類,只是說明了外界 *** 對大腦的重要性而已。

其實只要有伴可玩,有接觸到外界 *** ,大腦就能正常發展,因為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齡的玩伴,不是昂貴的玩具,所以孩子只要在正常的環境中長大,有被照顧,有小朋友壹起玩,他的大腦就會正常發育。

孩子的天職是遊戲 那麽,嬰兒要不要盡早訓練聽力和視力呢?嬰兒的聽力,早在胚胎7個月時就已完成,根本不需要再特別去訓練;每天不停的 *** ,對他反而不好。湖北省有個農婦,懷孕七7個月時就把擴音器貼在肚皮上,每天不停地放英文錄音帶給胎兒聽,結果胎兒出生後重聽。不用說,當然是因為聽神經受損了。

至於視力,嬰兒剛出生時都是近視眼,大約300度左右,只看得清楚母親抱著餵奶時從手肘到臉的20公分距離。但他視力不好的原因,只是神經纖維外面包的髓鞘尚未完成,等到1歲半左右,調控晶體的神經纖維成熟後,視力就正常了,也不需要什麽特別訓練。

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 雜誌中所刊載的「增進嬰兒智力」的課程,更絕大部分都沒有實驗的證據。臺灣和大陸社會,普遍有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送去上補習班、才藝班,以求父母心安的現象,這其實是不對的。

孩子的天職是遊戲,神經科學家已在大腦中看到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人生是場馬拉松,我們爭的是終點,不是起點。遊戲不但不是學習的敵人,還是學習的好夥伴,遊戲幫助孩子發展想像力,也培養他的領袖能力,畢竟出社會後,做人比讀書重要,EQ比IQ重要,不是嗎?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錄音帶不如遊戲場

嬰兒壹出生、眼睛壹睜開就開始學習,在社交情境中,他的大腦動得最快,神經元活化得最多。

壹位讀者來信說:因為她住家附近沒有全美語的幼稚園,所以她就自己替孩子打造壹個全美語的環境,孩子壹出生就給她聽英文錄音帶;會坐了以後,就讓她看英語錄影帶……。

但是,辛苦到現在兩歲半了,孩子卻還不會講英文,她想知道為什麽。這個問題很好,相信很多父母也有這種疑惑:為什麽花了大錢買了壹堆英文錄音帶、錄影帶,效果卻沒有立竿見影?

智慧,是從愛的手臂中發展出來的 語言的學習首重「互動」(interaction),需要有血有肉的真人親自跟孩子講話,孩子的大腦才會動起來。英諺有雲:「智慧不是從機器坩堝爐中鍛煉出來的,而是從溫暖有愛的手臂中發展出來的。(Intelligenceisnotdevelopedinthecruciblesofmachines,butinthearmsofwarm,lovingpeople.)」

社交情境中,大腦動得最快 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的大腦是個「社會性的大腦」(socialbrain),會不停地尋求跟人互動,並從這互動中了解別人的動機,學習自己的因應之道。任何跟生存有關的訊息,不論大小,大腦都會立刻儲存起來,而且壹次就學會─因為基因告訴我們,大自然可能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實驗發現,受虐兒偵察別人臉上憤怒的表情比壹般兒童快了20毫秒,因為他的大腦要馬上做出「戰或逃」的決定,只要遲上壹步,他就可能會被打死。範仲淹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正是這個意思:在憂患中生活的人比較警覺,重大變化發生時,比較有機會逃生。

嬰兒壹出生、眼睛壹睜開就開始學習,在社交情境中,他的大腦動得最快,神經元活化得最多,不斷學習聲音和意義的連接,弄清楚它們的關系:這個人在講這個字時,表情和動作為什麽是這樣?這些訊息跟我的生存有關嗎?

*** ,過與不及都不好 人類最原始的學習,其實就是壹個人際關系的學習,因為人際關系的結構就是嬰兒社會的結構,孩子學會A和B的關系、B和C的關系,如果B是C的弟弟,而C會打我,那麽B搶我的玩具時,我就要讓他,不然我會被打。語言就是在這種與生存有關的互動中學會的,所以小孩子在遊戲時,學習外國語言最快。

很多人都誤以為,給孩子越多 *** ,他的大腦發展得越快,這是錯的,過猶不及,太多、太少都不好。大人不能無時無刻、不停地給孩子聽英文或音樂,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時間來消化所學的東西,整理歸類。太多的資訊,尤其快速運動感官的 *** ,最容易使孩子以後成為過動兒。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就發現10個月大的嬰兒每增加1小時電視,到7歲時,過動的機率就增加10%。

別讓孩子在噪音下成長 噪音尤其使人心煩、血壓上升。舉例來說,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最繁忙的機場,平均每分鐘就有1架飛機起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法蘭克福機場附近的孩子智商比較低,因為是整個社區的孩子,因此不可能是基因上的關系,所以懷疑是噪音的緣故。為了確定這個現象,他們便在美國中部、也是平均每分鐘有壹架飛機起降的芝加哥機場,調查附近孩子的智商程度,結果發現也是如此。

科學家確定現象後,便做動物實驗來找原因,他們讓小白鼠在89分貝的白噪音(whitenoise,20到20000赫茲頻率的總和)環境下長大,果然發現,在噪音情境下長大的老鼠學習比較慢,大腦神經的連接比較稀疏。

自然地暴露於語言環境 由此可見,孩子不能24小時都暴露在聲音之下。臺灣有不肖商人在大陸推銷24小時音樂錄音帶給幼兒聽,很多父母花大錢去買,真是愛他反而害了他。

父母不必憂心孩子第二語言的習得,只要在青春期之前暴露在那個語言環境中,他自然就學得會。對孩子的未來來說,首要學習的是和別人相處,而不是語言講得有多流利。

讓孩子跟別的孩子遊戲,比讓他看英文錄影帶更重要。已故科幻作家麥克.克萊頓(MichaelCrichton)在《侏羅紀公園》中說「生命自己會找出路」,孩子自己會找溝通的方式,1970年代,尼加拉瓜育幼院中壹群聾啞生自己發明了手語,就是壹個最好的例子。所以,父母不必太過操心,只要順其天性,孩子自然就成材了。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小心發掘孩子的天賦

有人認為,父母只要不打壓小孩就好,根本沒有必要去特意發掘小孩的天賦,因為天賦在小的時候是發掘不出來的;嚴長壽總裁在美國運通做小弟時,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壹天會是星級飯店的總裁,只要紮實做好每壹個工作,把握機會,跌倒了爬起來就會成功。我不太認同這段話,敬業是「態度」不是「天賦」,態度和天賦是兩回事,沒有人知道自己將來會怎樣,但是,只要好好做事,不論天賦,都有成功的機會。敬業的態度是成功之本,不可和天賦混淆。

那麽,究竟有沒有天賦這回事呢?就實驗數據來說是有的,人的確有聰明才智愚劣之分,甚至連動物都有。長期做動物實驗的人都知道,雖是同壹種動物,也有個別差異,有些動物學得快,有些學得慢,就算是同壹只動物,在不同作業的學習上也有差別,端看這項作業符不符合他的天賦能力。

人生是天賦和機緣的交互作用 也有人說:「大部分的人是通才,天才很少」,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很合理,但表象不代表內在的機制,不能因此就說沒有天賦這回事。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是通才的人,其實只是沒有機會發展出他獨特的能力而已。

做老師的都知道,有人的手比較巧,可以做細致的工藝,有些人雖然也很努力,但做不來就是做不來。大腦會不停地因應外界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壹個能力如果沒有用到,過了青春期便會變弱或消失。

有個實驗發現,有些幼稚園的小朋友有「全現心像記憶」(eideticimagememory),給他們看30秒《愛麗思夢遊仙境》的圖片後,他們可以說出「微笑貓」尾巴上有幾個環,但是進學校後,這種能力卻會慢慢消失,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上學後,資源要拿去學國語算術了。

壹般來說,孩子都喜歡做他覺得容易、能帶給他成就感的事,假如壹個孩子有絕對音感,他去學音樂就會比別人輕松些,如果又有學音樂的環境,那麽正回饋會使他最後成為音樂家。

能力是越使用發展越好 人生的路是天賦和機緣的交互作用,有了天賦還要看機緣,不可隨便否定天賦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確是真理,父母不要懷疑。若有機會使這能力發揮出來,使用的歷程就會促使掌管這個能力的大腦區塊變得更大,使這個能力越來越好。

反過來說,不論這孩子的天賦如何,如果從小就強迫他只做壹件事,如鋼琴家郎朗或網球天王阿格西,只要鍥而不舍地練下去,總有壹天會成功。就像柳宗元筆下的賣油郎壹樣,油從銅錢孔中過,不會弄臟銅錢,因為他賣了壹輩子的油,他的大腦對這項工作已經駕輕就熟,變成自動化的歷程了。

大腦是可以訓練的,但是這不代表大腦沒有天賦的特長。問題只在:值不值得為了父母的虛榮去造就天才,讓孩子不快樂地過壹生。阿格西從4歲起,他父親就強迫他每天打2500個球,這樣的訓練造就了網球天王的他,卻使他痛恨網球;郎朗也曾用手搥墻壁自殘,甚至差壹點把他父親從陽臺推下去。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天生就有音樂和網球天賦,但是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每天只做壹件事,是可以把這件事做得很好。

順性發展,壹定可以成材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能力,放對了地方,使這個能力發展出來就是天才。我並不贊成父母送孩子去上壹大堆才藝班,因為這的確是不需要的;父母對孩子要有信心,知道人都有天賦,只要好好地順性發展,他壹定可以成才。父母不必擔心孩子的天賦在哪裏,他自己會來告訴妳,他想做什麽,因為前面說過,人喜歡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洪蘭老師教妳:孩子成材的秘訣 別讓孩子畏懼失敗

「害怕失敗」很難改掉的原因,是恐懼癥者不敢再去嘗試;他不知道,令他恐懼的東西已經不在了。

親友聚餐席上,孩子才幼稚園中班的媽媽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個個好勝心強,不管重不重要,只要是比賽,壹輸就扁嘴哭,有的甚至為了怕輸,連遊戲都不敢玩。其他人也頻頻點頭,表示她家的孩子也有這類的問題。如果才幼稚園就只能贏、不能輸,人生還有那麽長的路,要怎麽走?這些媽媽都壹直強調:「有跟孩子說輸贏沒關系」,不知為何孩子都聽不進去。

本來勝敗是兵家常事,美國的家長會讓孩子很小就去打少棒,因為美國人認為打球就跟打仗壹樣,勝敗是常事,從小讓孩子習慣比賽有贏有輸,讓他們知道:「這場輸了,最多痛哭壹頓,下場比賽就可能又贏回來。」習以為常後,就不會那麽在意了。臺灣孩子關在公寓中長大,不曾體驗過這種「兵家常事」,所以既不習慣失敗,也不能接受失敗。

勝敗兵家事,得失寸心知 那麽,為什麽才幼稚園的孩子就對贏就有這麽大的期待,非贏不可呢?自古以來的社會壹向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對成功的人錦上添花,對失敗的人則落井下石。當孩子看多了成功者總是享盡榮耀,又親身體驗過這個榮耀時,這個記憶就烙印在他腦海中,也就覺得自己非贏不可了。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告誡我們:「成功時不要太快意,失敗時不要太快口」,可惜大多數的大人都不能做到這壹點。偏偏模仿又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孩子壹旦從父母對別人的批評中了解失敗者會被人看不起,就會很自然地因為恐懼被父母看不起、被別人嘲笑,以致不敢去嘗試沒有把握的事。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太過強調成功的獎賞,更不能在孩子面前嘲笑失敗的人,不要讓孩子覺得失敗就像從天堂掉到地獄,更加深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信念。

即使是神,也不是每次壹定贏 華人的父母特別註重分數:分數高代表成功,成功者獲得老師贊美、家長歡心;分數低是 *** 、蠢蛋,老師、家長把他當空氣,視而不見,這種羞辱感,只要遭遇壹次就會深烙孩子心中,變成對失敗的恐懼。「害怕失敗」很難改掉的原因,是恐懼癥者不敢再去嘗試;他不知道令他恐懼的東西已經不在了,因此恐懼壹直都在。

最近的研究則發現,孩子行為的偏差可從運動著手去改正。運動不只是鍛煉身體,它帶給孩子生命的教育更甚於體魄的強健。可嘆我們壹向不註重體育,雖然學術的研究早已知道運動和智慧、情緒發展有關,大家還是慣常以「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來貶低運動員。仔細思量,在教育孩子面對挫折上竟是沒有比體育競賽更好的方式,尤其球類這種團隊的競賽,它讓孩子知道:「我自己好不壹定會贏,必須整個團隊好才會贏」,這不正是社會競爭的正確態度嗎?

孩子小時候很崇拜父母,把父母當作神,對於好勝心很強的孩子,父母不妨把自己過去的挫折講給他聽,讓他看到:「即使是神,也不是每次壹定贏」。在生活上,對贏的褒獎和輸的貶低都不要太過分,最重要的是,要利用球賽機會讓孩子看到今天輸球,痛不欲生,明天太陽照樣升起,又是新的壹天,又有可能翻盤。人生沒有永遠的輸家,輸贏經驗多了,孩子自然就能跳脫心魔的掌握了。